安徽淮河洪水為何這麼大?

2021-02-15 中國新聞網

淮河上遊來水快,中遊洩洪不暢、下遊洪水出路不足,是淮河迫切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從王家壩閘口旁的碼頭乘坐衝鋒舟前往濛窪蓄洪區內的各個「孤島」,遠一些的需要20分鐘,近處的不到10分鐘。一路上可以看到,水在緩退,但水位仍然很高,水面上偶有露出的半截樹枝、墓碑頂部,以及幾乎沒頂的蔬菜大棚。

7月23日,安徽阜陽濛窪蓄洪區進洪後水位上漲,許多樹木下半部分都被淹沒。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記者 霍思伊

在已經啟用了近70年的行蓄洪區,每當洪水來時,部分低洼地區的居民會撤退到兩種安全場所。一種叫「莊臺」,一種是保莊圩。當地人形象地說:「保莊圩像一個正放著的碗,人住在碗底裡;莊臺則是倒扣的碗,人住在碗底上。」當洪水來臨時,莊臺就成了一個個孤島。衝鋒舟運送著物資,每日要在王家壩鎮和「孤島」間往返數次。

7月20日8時32分,王家壩閘開閘放水,向濛窪蓄洪區分洪。這是2007年以來這個「千裡淮河第一閘」的首次開閘。王家壩從開閘到關閘,中間隔了3天零4個半小時。這三天中,有2017人被連夜撤離,濛窪蓄洪區共蓄洪3.75億立方米,是其總庫容的一半。分洪後,淮河上中遊幹流洪峰水位降低了0.20~0.40米。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淮委」)在綜合考慮降雨、水位、流量和洪量等因素後,對2020年淮河洪水的初步結論是「流域性較大洪水(約10年一遇)」。實際上,與歷史上幾次淮河大洪水比較,今年安徽的防洪壓力本來不應該有這麼大。

王家壩水位為何漲得這麼快?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徐英三經歷過1991年、2003年和2007年的淮河大洪水。他判斷,今年的洪水總量不大,排在這幾個年份之後;但洪峰高,王家壩最高水位比歷年都高,突出特點是雨來得急,水漲得快。「太快了,超過預報和大部分專家的預期。」他說。

王家壩所在的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縣長李雲川還記得,就在開閘前一天晚上,安徽省領導在和阜南縣調度中心視頻連線時,當時的評估還是:王家壩水位將於20日漲至28.90~29.00米。但僅僅幾小時後,水位就超過了保證水位29.3米。

王家壩水文站站長時學光觀察到,從19日晚上8點開始,王家壩的水位就以每小時6釐米的速度急速上漲。從7月17日22時48分達到警戒水位,到7月20日凌晨2時左右超過保證水位,中間只有51個小時。而在2007年,淮河水位從超警到超保一共用了136小時。2007年的淮河洪水是僅次於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洪水量級超過了1991年和2003年。

7月20日8時32分,當王家壩開閘時,水位已達29.75米,超過保證水位0.45米。「29.75米是什麼概念,閘頂的高程是29.76米,確實發揮到了極限,再不開閘洪水就會翻閘。」 國家防總安徽工作組組長、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強調。

由於水漲得太快,一切調度都從快從急,留出的窗口期非常短。「2007年洪水時,在撤離之前有12個小時準備,從撤離完到接到開閘命令之間,還有12個小時。」李雲川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

但在7月19日晚7時許,李雲川正在參加阜南縣的例行調度會,突然接到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的通知,要求濛窪蓄洪區內所有非安全人員要在次日凌晨3點之前全部撤離。此時,撤離時間只剩不到8小時。而在撤離完畢後,僅過了5小時就決定開閘。

徐英三分析說,今年淮河水情特殊,不同以往。形成淮河1號洪水的7月14日這輪降雨非常集中,主要在淮南山區,且強度非常大。而淮南支流源短流急,匯流速度非常快,幾條支流一湧而下直奔幹流,造成淮河幹流和支流匯水疊加,水位快速上漲。

入汛以來,淮河流域共出現6次強降水過程,雨帶穩定重疊於沿淮及以南地區,其中800毫米以上強降水覆蓋了正陽關以上淮河以南全部區域,為常年同期的2倍。降雨和洪水走向一致,不斷疊加洪水量級。

據徐英三介紹,在1954年、1991年、2003年和2007年四次淮河全流域大洪水中,主要特點都是淮河幹流上遊降雨強度大,來水多,南北支流雖然也同時來水,但以北部支流來水為主。淮北支流較長較緩,流經平原面積大,因此匯水速度沒那麼快。事實上,縱觀淮河水患歷史,由淮南支流來水主導一邊倒而造成的洪水,非常罕見。

由此可知,今年淮河流域洪水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支流。

「淮河就像一個心臟,這些支流就是它的大動脈。」徐英三這樣形容。在他看來,今年淮河洪水嚴重的獨特原因在於,動脈輸血過快過猛,以致於出了問題。

眼下,關閘並不意味著淮河汛情已經穩定下來。徐英三表示,淮河的中高水位還會持續較長時間,至少到8月中旬。如果未來幾周沒有新一輪降雨,正陽關以上水位會繼續緩退,正陽關以下則會有一個小的回彈。目前,淮河流域已經出梅,不會再有系統性降雨,但下一階段需要警惕颱風帶來的暴雨,加劇尚未徹底趨緩的汛情。

7月27日,安徽淮南張王村,村民外出採購食物後返村。7月20日,為保淮河安瀾,淮南市毛集實驗區董峰湖扒口洩洪。中國新聞周刊 記者 張婭子

憋屈的中遊

淮河兩岸支流眾多。淮南支流中,對中遊安徽影響最大的是史河、灌河(統稱史灌河)和淠河,地處大別山麓。前兩條主要流經河南,匯流後從濛窪東側河口進入淮河幹流,淠河在安徽境內,來水直接進入正陽關。

在上一輪淮南強降水中,史灌河和淠河的水文站都在7小時內相繼出現洪峰水位。據淮委給《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數據顯示,史灌河洪峰流量達到4610立方米/秒,是有資料記載以來第2位。淠河兩度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最大流量4590立方米/秒。

7月20日凌晨,當濛窪居民半夜被緊急撤退的通告從睡夢中叫醒時,在西側的王家壩,淮河幹流上遊攜著河南南部山區的眾多支流來水滾滾而下,在東側,史灌河和淠河來水同時進入幹流,對上遊的濛窪形成頂託。簡言之,王家壩和濛窪所在地的阜南縣王家壩鎮「被包了餃子」。

對皖北而言,淮河上遊支流來水,是他們每年防洪中最大的壓力。當地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支流來水猛而急,不只是受到自然地形和天氣影響,還與上遊河南省近年來的河道治理有關。

河南省水利廳原廳長王仕堯在2010年總結河南治淮經驗時指出,河南淮河幹流中小洪水通道基本打開,平原骨幹排澇河道及重要支流也得到治理。

上述皖北官員指出,河南治河的方式,具體而言,就是截彎取直和退堤。

「比如像大洪河,在我們(安徽)這裡是彎彎曲曲的,但在河南境內把很多彎曲處變成直流,所以水下得更快。退堤也就是拓寬河道,把水面擴大,通過的流量更大。」

大洪河是淮北主要支流,洪河口就在王家壩以上,因此對其有直接影響。一位曾參與大洪河河道治理項目會商的安徽省水利廳退休官員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當時,安徽和河南討論得很激烈,安徽反對打開河道。因為大洪河支流拓寬後,原來只能過1800立方米/秒,現在可以達到4000立方米/秒,擴大一倍,流量幾乎相當於半個淮河幹流,對安徽的壓力非常大。最終雙方達成了妥協,河南同意安徽實施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安徽則同意大洪河的治理。

臨淮崗地處六安市霍邱縣和阜陽市潁上縣交界,被稱為淮河上的「三峽」,但並非水庫,而是洪水控制工程。主要作用是防100年一遇的大洪水,因此平時敞開洩水,大洪水來時才落閘,可以控制淮河幹流正陽關以上全部洪水,保安徽的淮北大堤、蚌埠、淮南和沿淮煤礦,但也會對上遊河南形成強烈頂託,不利其洪水下洩。

對跨行政區劃的流域治水而言,治理時常伴隨著博弈。

在安徽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的一位治淮專家看來,不能說河南打開洪水通道令其下洩加快是有問題的,沒有哪個省希望洪水淹在自己那裡。但關鍵在於,河南治理好河道後,安徽的治理沒有跟上,這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受地形制約,淮河安徽段的河道治理難度遠大於河南。淮河水從上遊河南進入中遊安徽後,落差從174米驟降至16米,地勢陡然轉平,且沿淮湖泊、窪地眾多,河流水文條件複雜。由於歷史上黃河奪淮,下遊的洪澤湖地勢還略高於淮河,淮河中遊「兩頭翹中間窪」,下洩不暢,極易形成內澇。因此,淮河被稱為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其難點正是在中遊。

7月20日8時32分,淮河幹流王家壩閘開閘洩洪。圖/人民視覺

這位治淮專家對此說得很直白:「安徽攔不住河南,但江蘇能攔住安徽,安徽被堵在中間,受災最重。」安徽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副處長藺鑫對《中國新聞周刊》強調,淮河上遊來水快,中遊洩洪不暢,下遊洪水出路不足,是淮河迫切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前述安徽省水科院的專家進一步指出,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的治淮進展太慢。例如,2010年後,國務院確定的38項進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大多沒有完成,進展非常緩慢。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淮河流域規劃已經做好,河南、安徽和江蘇三個省也已經就規劃達成一致,但一些項目還在等待上級批覆。他還表示,目前,淮河上下遊之間的統籌系統治理存在較大問題,一些工程還沒有實施,工程之間也不是完全配套。

淮委二級巡視員徐英三觀察到,從今年汛情看,淮河洪水迅猛與兩個新的情況有關:一是近年來淮河流域的中小河道疏浚治理,拓寬河道後,淮河山區支流洪水快速搶佔河道,對淮河幹流防洪造成了較大影響。二是沿淮低洼地建立了多個大中小排灌站,內河水外排進一步推高了外河水位。排灌站就是負責農田灌溉與排水的泵站,多建在鄰近河道的地方,在農田內澇時用電機或柴油機把田中的水抽到河道中去。

徐英三在一些縣城調研發現,一個稍大一點的排灌站排水量只有40~50立方米/秒,安徽沿淮數百個排灌站,排到幹支流的流量幾乎相當於一個河流。

他建議,淮河治理應該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既涉及上下遊左右岸之間的統籌,也要處理好流量關係。防洪也必須遵循流域的概念,不能按照行政區划進行,要繼續強化統一指揮與統一調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淮河流域的治理策略經歷過幾次調整,也走過一些彎路,但總的思路一直沒有太大變化,仍主要遵循1950年淮河大水之後的治淮方針:蓄洩兼籌。在此方針下,一方面不斷疏浚河道,以擴大行洪通道;另一方面,利用湖泊窪地攔蓄幹支流洪水,行蓄洪區的建設就起於這時。

但近年在實踐中,「以洩為主」成為各地治淮中更常見的選擇。無論幹流支流,打開洪水通道,一直是治淮工程的重點。在國務院確定的淮河治理19項骨幹工程中,多數是淮河幹流上中遊河道整治疏浚工程。1991年以來,淮河幹流正陽關以上排洪通道由400米至500米拓寬到1500米至2000米。

淮委原總工王玉太曾撰文指出,1991 年江淮大水後,中國科協組織專家組對淮河考察後一致認為,淮河幹流河槽太小,應該擴大。當時的研究認為,擴大淮幹河槽不僅有排洪效益,而且可以增益兩側的排澇功能。

這是當年的判斷。但前述安徽省水利廳退休官員認為,這種觀點在當下需要人們重新反思。他說,目前的一種主流治淮策略是,上中下遊都儘快打開洪水通道,讓水快走,儘快入海。但在他看來,河道的斷面是幾千年來衝刷而成,不能輕易破壞,尤其是山區河道,一旦破壞,「水會像瘋了一樣往下流」。而且一旦上遊的河流平衡被打破,下遊也必須要調整,整個淮河流域的自然生態就可能遭到破壞。

「人和自然的對抗已經到了一個極限,現在不是繼續對抗的問題,我們要想辦法怎麼緩解。」他說。

7月25日,安徽六安市裕安區固鎮鎮,居民返回家中清理物品。圖/人民視覺

水進人卻無法退

邱家湖蓄洪區進洪後,徐英三看到,湖面上漂著一萬多隻鴨子。鴨子後面跟了很多划船的當地人,一些人抓住鴨子後就帶回家,場面很是混亂。人可以提前撤離,但鴨子不行。這些鴨子全部來自當地的一個養殖大戶,他在這次洪水中損失慘重。

目前,淮河安徽段共有16處行蓄洪區。自王家壩開閘後,安徽先後啟用了濛窪、南潤段、上六坊堤、邱家湖、姜唐湖、下六坊堤、董峰湖和荊山湖等8個沿淮行蓄洪區。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安徽行蓄洪區總面積2813.4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54.62萬畝,區內人口99.07萬人,面積、人口分別佔全國行蓄洪區總數的9%、6%。

《中國新聞周刊》在沿淮行蓄洪區調研發現,當地普遍反映,隨著近年來行蓄洪區內農業結構的調整,進洪後的補償標準應該提高,補償範圍也要進一步擴大。

以濛窪蓄滯洪區為例,濛窪共有耕地20.8萬畝,過去秋季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為主。2015年以來,由於傳統農作物收入越來越有限,種植面積從原來的19.5萬畝縮減到14萬畝。當地開始大力發展適應性農業,以蓮藕、芡實為主的水生植物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左右,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2萬畝左右,低洼地養蝦和蟹,池塘養魚也開始普及。農民最會算帳,傳統農作物畝均產值1000元左右,純收益500元左右,而適應性農業畝均產值5000元以上,純收益3000元以上。

但依據2006年國家頒布的蓄滯洪區補償規定,農作物的補償按當地主要農作物前三年同季農作物平均產值的50%~70%來確定補償標準,而且補償僅針對傳統農作物,養殖不在其中。這意味著,無論是養殖水生植物,還是養魚養蝦,都無法在進洪後獲得國家補償。

阜南縣縣長李雲川就指出,與2007年淮河洪水時相比,今年的情況已經大有不同。養殖大戶損失慘重,對這部分人群如何補償,需要及時出臺新的政策。

行蓄洪區內部對補償過低多有抱怨,但在前述安徽省水科院專家看來,淮河真正受災嚴重的並非這些畜滯洪區,而是地處窪地的圩區。在正陽關和蚌埠之間共有8個行蓄洪區和16個生產圩,對這16個生產圩而言,由於沒有「行蓄洪帽子」,常年被淹,澇災比洪災嚴重,卻得不到任何國家補償。

行蓄洪區反而成了政策高地。「歷次洪水中,安徽的行蓄洪區損失佔不到1/3,每年的2/3損失是沒人管的。」他說。 

事實上,在行蓄洪區的建設中,補償問題只是表象,其根本矛盾在於:行蓄洪區既承載了行蓄洪功能,國家因此對其產業發展多有限制,但當地居民仍要發展生產,改善經濟。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淮委聯合課題組撰寫的《淮河流域行蓄洪區管理政策研究》就明確指出,在運用頻率較高,如十年八年一淹,甚至三兩年一淹的行蓄洪區,要想很好地實現發展功能則可以說是一件極其困難甚至根本辦不到的事情。

記者在行蓄洪區調研時發現,由於國家對當地產業發展的限制性要求,使當地既無法發展第二、三產業,也很難進化到現代化農業,蓮藕、芡實以及養殖魚蝦等「適應性農業」是當地人在有限空間內尋找到的一種自救之路。

人水爭地,不是水進人退,就是人進水退,這對矛盾無法調和。根本出路在於逐漸將人口遷出行蓄洪區。因此近年來,國家從上到下已經推廣了數輪移民遷建政策。以安徽為例,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後都進行了移民遷建。最新一輪從2018年開始,根據當年出臺的《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規劃(2018—2025年)》,到2025年,行蓄洪區內總人口由101.27萬人減少至75.44萬人。

但在實踐中,基層安置移民的難度很大,主要是資金困難。上述《規劃》就指出,居民遷建補助標準為:中央補助3.3萬元/戶、省級補助2.32萬元/戶,算下來人均僅為1.61萬元,與群眾搬遷實際成本相比差距太大,遠低於易地扶貧搬遷(5.7萬元/人)和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中央補助7萬元/戶)的補助標準。

可以預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水共處」都是一種無奈之下的唯一選擇。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找到新的破局之法,是下一段治淮的關鍵一環。

原標題:《安徽淮河洪水為何這麼大?上遊治理顧不了下遊的尷尬》


相關焦點

  • 安徽淮河洪水為何這麼大?如何找到新的破局之法?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淮委」)在綜合考慮降雨、水位、流量和洪量等因素後,對2020年淮河洪水的初步結論是「流域性較大洪水(約10年一遇)」。實際上,與歷史上幾次淮河大洪水比較,今年安徽的防洪壓力本來不應該有這麼大。王家壩水位為何漲得這麼快?
  • 安徽淮河洪水為何這麼大?上遊治理顧不了下遊的尷尬
    實際上,與歷史上幾次淮河大洪水比較,今年安徽的防洪壓力本來不應該有這麼大。王家壩水位為何漲得這麼快?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徐英三經歷過1991年、2003年和2007年的淮河大洪水。他判斷,今年的洪水總量不大,排在這幾個年份之後;但洪峰高,王家壩最高水位比歷年都高,突出特點是雨來得急,水漲得快。
  • 淮河大水 | 安置洪水前先安置人
    在全國98個蓄滯洪區中,淮河流域有21個,也是使用蓄滯洪區最為頻繁的流域,共啟用過129次。淮河流域歷來多發洪澇災害,「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每當汛期來臨,洪水在地面落差大的上遊河段像乘坐「滑梯」一般急洩而下,落到安徽北部平原,兇猛的水勢乍然收住,洪水被困在中遊數日乃至數月才逐漸排洩出去。水困之時,淮河中遊段兩岸的低洼地區以及湖泊被當作天然的蓄水池,良田被吞沒,房屋被衝垮,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為了挽回損失,在洪水退去後,需耕種更多的土地,就會出現「人水爭地」的情形。
  • 淮河治理分水嶺:從「小水大災」到「大水小災」
    新華社合肥7月17日電 (記者 偶正濤)淮河今年又在經受自1954年以來的第二位洪災考驗。但50年一遇的淮河洪水給流域人民帶來的災難,與歷史上的洪澇災害相比,有天壤之別: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公布最新消息,至今無一人因災死亡,受災農田比2003年、1991年減少。50多年的治理,中央、地方累計約1500億元的投資,使淮河防洪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小水大災」到「大水小災」。
  • 水利部部署長江淮河太湖洪水調度 盯緊三峽工程調度
    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參加會商,並與淮河水利委員會視頻連線,進一步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洪水防禦工作。航拍南京濱江岸線。站水位超警、23站超保;重慶、四川、湖北、安徽等地一些中小河流發生超警、超保洪水。會商強調,當前一江一河一湖洪水齊發,長江上遊2號洪峰大流量持續匯入三峽水庫,淮河王家壩水位預計緩慢上漲、不排除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的可能,太湖水位高位波動緩漲,防汛形勢十分嚴峻。要圍繞三峽水庫調度運用等關鍵問題,統籌蓄、洩、分、滯各項措施,加強滾動預報,精細科學調度,務實做好洪水防禦各項工作。一要重點盯緊三峽工程調度。
  • ——寫在淮河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截流之際 又一座治淮豐碑
    這一天,人民治淮事業矗立起一座新的歷史豐碑———淮河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成功截流。隨著中國水電十一局工程車將最後一車石料傾入河中,綿延千裡的淮河被攔腰截斷。安徽省省長王金山說,淮河截流成功,標誌著淮河幹流上中遊無控制性樞紐的歷史從此結束,標誌著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這一天,是圓了幾代人的治淮夢想的日子,將永遠載入人民治淮的史冊。
  • 持續強降雨 淮河王家壩段可能發生超警洪水
    14日,根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消息,受持續降雨影響,淮河幹支流主要控制水位明顯上漲,預計明後兩天淮河上中遊將有中到大雨,其中大別山區有暴雨,淮河王家壩以上過程面雨量40~70毫米,淮河幹流及部分支流將再次出現漲水過程,其中,安徽阜陽境內的淮河幹流王家壩河段可能發生超警洪水。
  • 淮河汛情地圖出爐!16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 暴雨從今夜起再度加強
    中國天氣網訊 昨天(7月20日)8時32分,淮河王家壩閘時隔13年再度開啟閘門,向蒙窪蓄洪區分洪。近期,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淮河幹支流水位全面上漲,淮河防災應急響應已經提升至I級。未來一周淮河還將迎來2次強降雨過程,防汛態勢嚴峻。
  • 夏汛日報:蘇皖鄂湘局地大暴雨 淮河流域需警惕洪水風險
    據中央氣象局預計,8月9日強降雨略向南壓,雖然雨勢有所收斂,但江蘇中部、安徽中部、湖北東部、湖南西部等地局地仍有暴雨或大暴雨,淮河流域、巢湖流域需警惕洪水風險。此外,江南、華南等地未來三天高溫悶熱仍是天氣主旋律,華北東北一帶多雷雨。
  • 淮河幹流王家壩夜無眠
    中新社安徽阜陽7月21日電 題:淮河幹流王家壩夜無眠中新社記者 張強20日,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王家壩鎮在經歷連續陰雨天氣後,迎來久違的晴天,空氣變得溼熱起來。「開閘蓄洪旨在確保淮河中遊的安全,這是淮河防汛抗洪的重中之重,也是王家壩閘的主要任務。」王家壩鎮鎮長餘海闊介紹。談及淮河為何時常發「脾氣」?餘海闊解釋道,淮河的主要特點是整體兩頭翹、上遊落差大、中遊河道窄、主汛期暴雨頻繁,加上歷史上的「黃河奪淮」淤塞了淮河排水體系,這也是淮河難治的原因。
  • 地處長江三角洲,為何與鄰居差距這麼大?安徽落後誰的「鍋」?
    地處長江三角洲,坐擁江淮兩大水系,安徽如今的「落後」誰的鍋?大家好啊,還是我野哥!今天依舊是野哥陪大家一起剖析這些問題!在知道安徽省為什麼會「落後」之前,讓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它吧?安徽,簡稱「皖」,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在合肥。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國華東地區,東連江蘇,西接河南、湖北,東南接浙江,南鄰江西,北靠山東,總面積約14.01萬平方千米。安徽瀕江近海,有八百裡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經濟帶,內擁長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地勢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地跨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
  • 今日江蘇水情:長江全線高潮位維持,淮河洪水持續壓境
    中國江蘇網訊 23日15時起,江蘇啟動淮河地區防汛Ⅲ級應急響應,16時起,啟動我省沂沭泗防汛Ⅳ級響應。目前沂河、沭河、中運河出現洪水過程,新沂河、新沭河均在行洪。受上遊來水影響,駱馬湖水位持續上漲,新沂河沭陽站水位超過警戒水位且還將進一步上漲。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並稱「四瀆」,這是我國古代四條擁有獨自入海口的河流,「兩條龍」長江、黃河自不必說,氣勢雄渾,一路浩蕩入海所向披靡。而淮河和濟水則比較悲催,被任性的黃河隨時擺布,濟水距離黃河太近,被侵了河道,已經消失。淮河的境況相對好點兒,只是一度被黃河奪了入海口。
  • 安徽懷遠淮河溼地公園_2020年安徽懷遠淮河溼地公園資料下載_築龍...
    安徽懷遠淮河溼地公園專題為您提供安徽懷遠淮河溼地公園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安徽懷遠淮河溼地公園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淮南淮河溼地公園效果圖  淮南淮河溼地公園效果圖  淮南淮河溼地公園效果圖  淮南淮河溼地公園效果圖  淮南淮河溼地公園效果圖  淮南淮河溼地公園效果圖  淮南淮河溼地公園效果圖  淮南淮河溼地公園效果圖 & 查看詳情
  • 這次洪水為何這麼大?專家解釋:降雨量大、洪水前後疊加、多流匯集
    近日重慶烈日當空,為何出現大洪水?中心城區兩江四岸為何持續出現高水位,啟動I級防汛應急響應意味著什麼?8月19日晚,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專訪了重慶市應急管理局防汛抗旱專家。洪水如何形成降雨量大、洪水前後疊加、多流匯集「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洪水,有幾方面的原因。」
  • 南灣和出山店水庫迎戰洪水保淮河安瀾
    信陽出山店水庫攔蓄洪水 (胡巨成 劉宏冰 攝)  7月20日8時32分,淮河王家壩開閘洩洪,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蒙窪蓄洪區啟用。下遊開閘洩洪,上遊的大型水庫情況如何?  「嗚——嗚——」隨著刺耳的警報聲響起,16時30分許,南灣水庫洩洪閘緩緩提起,洪水奔湧而去。5分鐘後,警報解除,洩洪閘又緩緩關閉。  據介紹,前一輪強降雨中,南灣水庫水位持續上漲,至20日,水位已達102.80米(汛限水位103.5米),庫容已達6.36億立方米。根據統一調度,目前洩洪流量僅保持在33立方米/秒,水勢緩慢上漲。
  • 淮河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秦淮河大堤卻被挖空建高檔餐廳?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26日說,綜合考慮降雨、水位、流量和洪量等因素,2020年淮河發生了流域性較大洪水(約10年一遇),其中正陽關以上發生區域性大洪水。7月14日以來,淮河流域出現3次強降雨過程,流域累積面雨量17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89%,列1961年以來第2位。
  • 江西70個縣區降雨超250毫米,鄱陽湖預計將發生流域性大洪水
    記者7月10日晚從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結合當前江西五河及長江雨水情,預計鄱陽湖將發生流域性大洪水。贛江、饒河、修河、信江、鄱陽湖接連集中發生編號洪水,超警站次多歷史罕見。鄱陽湖水位6月下旬開始快速上漲,當前鄱陽湖湖口站已超警2.3米,較同期偏高3.9米,從偏低到偏高變幅6.4米,特別是近期鄱陽湖水位連續8日漲幅在0.4米以上,單日最大漲幅0.65米,歷史罕見。結合當前五河及長江雨水情,預計鄱陽湖將發生流域性大洪水。
  • 江西之後,安徽告急:六分之一的中國都泡在水裡
    今年安徽已經進行了9次蓄洪,超過6.8萬畝耕地被淹。即使如此,全省還是有35條河湖超警戒水位。當地人做出了巨大犧牲,國人淚目。同時也有很多疑惑:安徽水患為何如此嚴重?而安徽防汛,又會對接下來的全國防汛局勢產生怎樣的影響?
  • 安徽"潛力無窮"兩縣城,被淮河貫穿兩地,或將迎來大發展
    在我國的發展城市中,安徽的發展無疑令人十分看好。追究它的歷史起源,那要從清朝康熙年間說起了。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它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在它的轄區內,有著眾多的旅遊資源,例如素有"黃山歸來不看嶽"的黃山,以及其他的山脈湖泊。說起安徽的城市,很多人第一次想到的,便是安徽的省會城市——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