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昌溪鄉:「第一世家」的由來——吳氏文化

2021-02-07 吳姓吳氏

走進全國生態文化村昌溪村吳氏祖祠太湖祠,首先引入眼帘的當屬那高高懸掛於門枋上的朱元璋御賜「第一世家」牌匾。你可千萬別小看這塊長2米、寬70釐米的匾額,對昌溪吳氏族人來說,那可是莫大的榮耀。

  話說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眾多老百姓在死亡線上掙扎,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出生鳳陽的朱重八(朱元璋),少時窮苦,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蒙元暴政,因作戰勇敢,機智靈活,戰功卓著,起義軍力量不斷壯大,後以戰功連續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擁兵十萬。

這一年,朱元璋在皖浙交界處與元軍正面交鋒,展開了殊死搏鬥,雙方傷亡殘重。由於義軍人數遠不及元軍規模,朱元璋決定退據徽州重整隊伍,細謀軍事,率領大軍幾萬人拖著疲憊的身軀撤退徽州。由於當時昌溪是徽杭古道的必經之路。朱元璋路過昌溪時,見昌溪前有昌源河為屏,後有來龍山為障,在軍事上有利於屯兵修整,加之義軍士兵近日連續奔走,糧草亦日趨匱乏,於是率軍在此駐留。熱情好客的昌溪村民,特別是吳氏家族,財力雄厚,對起義軍的到來很是歡迎,傾盡家中所有,盛情款待。

  月餘後,義軍修整完畢,臨走之時為感激昌溪吳氏村民的熱忱幫助,朱元璋親自揮筆題寫「第一世家」,以表謝意!昌溪吳氏族人歡送朱元璋一行至村後山崗,後此地命名為「朱崗嶺」,一直沿用至今,意為當年朱元璋的軍隊曾路過此地。

  後來,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制,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朝。昌溪吳氏族人聞此喜訊,族中長者立即召集族中有威望的人商議。當年吳氏家族曾幫助過朱元璋,朱元璋成為明朝開國皇帝,吳氏家族有一定的功勞,理應受到封賞,於是決定安排當時有威望的族人代表上京討封。

  昌溪吳氏族人代表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見到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故人,甚是歡喜,隨即熱情款待並頒布聖旨,重新御賜昌溪吳氏「第一世家」牌匾。領回牌匾後,吳氏眾族人商議,牌匾不僅代表著家族的榮耀,也代表著樂善好施的昌溪吳氏家族,當高懸於吳氏宗祠門枋。

  歷經600多年的歲月滄桑,世事變遷,御賜「第一世家」牌匾仍保存完好,足以說明當地村民對祖上遺傳的珍愛。 

相關焦點

  • 歙縣昌溪鄉:三管齊下營造和諧鄉風民俗
    近年來,歙縣昌溪鄉重視開展鄉風民俗整治工作,以「破迷信、樹新風」為工作目標,積極探索工作方法,力爭形成長效機制,引導群眾相信科學,遠離愚昧。宣傳科學觀念,破除迷信思想。下一步,昌溪鄉將繼續宣傳普及科學觀念,加大對此類詐騙行為的搜索打擊力度,同時也呼籲廣大群眾提高警惕,破除迷信思想,為構建和諧健康的新時代鄉風民俗出一份力。(吳皓鵬)【來源:歙縣昌溪鄉】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現存吳氏牌坊大全!吳氏輝煌,人才濟濟!
    吳氏宗親會微信公眾號:wushiclan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吳氏宗親會」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吳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吳氏文化,傳播吳氏正能量。
  • 安徽歙縣《吳氏家譜》天啟年修
    【譜名】:安徽歙縣《吳氏家譜》【版本】:天啟丙寅(1622)木刻【冊數】:四冊殘【修纂者】:敬仲【開本】: 26.4*16.3【始遷經歷】:開先公唐時自休寧遷居歙縣澄塘【收藏情況】:中國家譜總目135-0706上圖有藏【略圖】:
  • 歙縣北岸鎮命名小考
    古村落比比皆是,沿公路兩邊附近就有槐棠、高山、瞻淇、呈村降、孝女村、白楊、大阜、北岸、五渡、方村、七賢等,品位極高,擁有潘氏宗祠、吳氏宗祠、風雨廊橋等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一直有朋友問及:歙縣北岸鎮政府設在大阜阜西村,為何仍然稱呼北岸鎮?
  • 吳氏家譜字輩簡介——吳氏文化
    吳氏家譜字輩簡介字輩是名字中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俗稱派。
  • 安徽歙縣「最寧靜」的古村,被稱為「歙南第一村」,卻鮮為人知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昌溪村,這個古村在安徽的歷史長河中,屬於非常重要的部分,這裡的一磚一瓦造就了古徽州最為特別的人文景觀,所以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歙南第一村。」昌溪村建於唐代,雖是一個村,但是其整體也細分為上村和下村兩個地方,各有不同的名字,上村叫做吳氏古村,下村叫做周氏古村,整個村子四面被群山包圍,中間有一條昌源河,正好從村莊中穿流而過,昌溪村的建築大多是沿河而建,河兩旁有200多處元、明、清時期古建築,而這一條河再往下7公裡,就是號稱「山水畫廊」的新安江。
  • 現存吳氏牌坊大全!吳氏輝煌,人才濟濟!
    名稱:吳氏世科坊朝代:清地址:歙縣徽城鎮中山巷意義:紀念吳氏歷代進士名稱:吳氏節孝坊朝代:清地址:歙縣鄭村鎮稠墅意義:旌表汪祖暉妻吳氏名稱:吳氏節孝坊朝代:清地址:歙縣鄭村鎮棠樾意義: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
  • 《今夕何夕》第一世由來:聞心魂轉冬月,馮夕是爾玉,重生為鎮魂
    現在小編大致把第一世的由來和大致劇情帶著大家梳理一遍。第一集一開始就是戰爭場景,一個女將軍叫聞心,看到天下生靈塗炭,她自己也死在這片血泊之中,按照故事講解,這是定遠之亂,是定遠侯陸遠潼謀逆,導致天下民不聊生。而聞心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女將軍,為了保疆衛土,死在戰場上。而回頭就是女主突然從水裡爬出來,帶著前世的記憶。
  • 景區門票大優惠 徽州古城歙縣喊您去過年!
    湯顯祖夢的正是這坐落在安徽黃山腳下的亭亭而立的古城歙縣。清澈的新安江水倒影出綿綿層層的粉牆黛瓦,鋪開了一卷清麗明媚的奇妙畫卷;靄靄晨霧中石刻牌坊依稀露出高挑的簷角,細述著「東南鄒魯」的氣宇軒昂;移步鬥山街,推開民宅大門,沉澱千年的徽商文化即刻展現在你面前。歙縣,作為徽文化的代表,用千年底蘊迎接著四方賓朋。 新年將至,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古徽州傳統民俗活動更是精彩紛呈,熱鬧非凡。
  • 徽州三絕:牌坊、民居、祠堂,歙縣十大最美鄉村體現的淋漓至盡
    許村鎮許村許村,安徽省歙縣的一個文化古村落,坐落於縣城西北20公裡處許村鎮,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唐以前為歙北要衝,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有許氏遷居至此,後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許村是一個明清古建密集的古村落,今存有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古建築200餘座。
  • 安徽歙縣「最寧靜」的古村,被稱為「歙南第一村」,卻鮮為人知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昌溪村,這個古村在安徽的歷史長河中,屬於非常重要的部分,這裡的一磚一瓦造就了古徽州最為特別的人文景觀,所以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歙南第一村。」昌溪村建於唐代,雖是一個村,但是其整體也細分為上村和下村兩個地方,各有不同的名字,上村叫做吳氏古村,下村叫做周氏古村,整個村子四面被群山包圍,中間有一條昌源河,正好從村莊中穿流而過,昌溪村的建築大多是沿河而建,河兩旁有200多處元、明、清時期古建築,而這一條河再往下7公裡,就是號稱「山水畫廊」的新安江。
  • 歙縣一村民辦喜事放煙花爆竹 被罰款100元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歙縣昌溪鄉政府消息,2月2日晚,該鄉周邦頭村村民吳某某家中辦喜事,其在晚飯後燃放煙花爆竹,鄉村幹部及時上門制止。2月3日,昌溪鄉政府會同深渡派出所,對吳某某進行了批評教育。
  • 徽州三絕:牌坊、民居、祠堂,歙縣十大最美鄉村體現的淋漓至盡
    許村鎮許村許村,安徽省歙縣的一個文化古村落,坐落於縣城西北20公裡處許村鎮,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唐以前為歙北要衝,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有許氏遷居至此,後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這七座牌坊分別是:鮑燦孝行坊—慈孝裡坊—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樂善好施坊—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鮑象賢尚書坊。其中明坊3座,清坊4座。璜田鄉蜈蚣嶺村蜈蚣嶺村位於「街口進街源,只見青山不見田」的歙南深山區,海拔800多米,被譽為「嶺上人家」。
  • 吳姓遷徙史秦漢以前的遷徙——吳氏文化
    秦漢以來的鄱陽吳氏,就是吳鴻的後裔。吳鴻是夫差之子,夫差是諸樊嫡長孫,可見鄱陽吳氏與季札後裔延陵吳氏同宗異支。鄱陽吳氏傳到北宋,出了個進士叫吳伸,官至提點刑獄。吳伸後裔傳到吳得政時,又遷居執禮橋。元代有裔孫叫吳仲常,中進士。傳到明清,人才輩出,明代見於史書記載的有進士吳鏞、舉人吳霖等24人,清代名見經傳的有進士吳焯、舉人吳邦寧等14人。
  • 徽州行----千年府治歙縣
    此時的歙州不僅僅是是古徽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全國文化氣息最濃厚的中心之一,大量的財富匯聚到徽州。資產雄厚的徽人在行商之餘,熱衷於古玩字畫的收藏。尤其是歙縣的「書籍字畫,金玉古玩,儲藏最富「當時的徽人」四方貨玩者,聞風奔至,行商於外者,搜尋而歸「導致豐富的藝術珍品積聚徽州,使其成為當時全國最有影響的收藏地。
  • 吳氏的傳說——吳氏文化
    失國後,吳氏子孫世代為民。吳氏家族的一部分,用「延陵」作為堂名。從季札回到封地延陵後,後代子孫一直居住在那裡。我家也曾用過「延陵」作堂名,我未向上一代詢問清楚,猜想我家是從常州搬遷到江北,並非從蘇州搬來。但是從什麼時候搬遷到江北?現在老一代已無人在世,只能從其他途徑試作考證。
  • 《今夕何夕》第一世由來:聞心魂轉冬月,馮夕是爾玉,重生為鎮魂
    現在小編大致把第一世的由來和大致劇情帶著大家梳理一遍。第一集一開始就是戰爭場景,一個女將軍叫聞心,看到天下生靈塗炭,她自己也死在這片血泊之中,按照故事講解,這是定遠之亂,是定遠侯陸遠潼謀逆,導致天下民不聊生。而聞心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女將軍,為了保疆衛土,死在戰場上。而回頭就是女主突然從水裡爬出來,帶著前世的記憶。
  • 中國傳統村落又發榜︱目前總數,黃山市排全國地級市第二,歙縣是...
    千年以前的徽州沒文化,這些代表文明的歷史文物哪來的?所以說,徽州文化還有很多謎有待解開。明清時期,徽州人外出經商,形成了著名的地方商幫之一的徽商,稱雄300年。徽州有好山,黃山、牯牛降、齊雲山等,徽州有好水,新安江水系、閶江水系等,山清水秀宜居,戰亂之時就是外來移民高潮之時,不同文化的交流匯聚,形成了包容又獨樹一幟的徽州文化。
  • 靜謐的古徽州首府 行攝安徽文化名城歙縣
    歙縣是中國安徽省黃山市下屬的一個縣,秦置歙縣,至今有2200多年歷史。位於安徽省南部,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文化的發祥地,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發源地,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這一天,從新安江山水畫廊開始了歙縣的行程。
  • 全國吳氏古籍家譜族譜1000餘種10000餘冊
    歙縣仙源吳氏宗譜[8卷]4冊(350頁),1879[351頁]吳安徽歙縣吳氏家譜[3卷,首末各1卷]8冊(1006頁),1901[1007頁]吳安徽歙縣吳氏族譜稿[10章及序跋]1冊(213頁),1975[213頁]吳安徽歙縣吳氏正宗譜1冊(約125雙頁),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