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鎮地處歙縣南部,距歙縣縣城17公裡。總面積92.59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20381人(2017),是黃山市的交通樞紐,通往江浙滬沿海發達地區交通大動脈——徽杭高速、溧寧高速、黃千公路穿鎮而過,又是本地通往旱南和水南各鄉鎮的必經之地,交通極為便利。這裡山川秀麗、物產豐富,為中國四大名菊之一的「徽州貢菊」原產地,故享有「中國貢菊之鄉」的美譽。 北岸鎮是徽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古村落比比皆是,沿公路兩邊附近就有槐棠、高山、瞻淇、呈村降、孝女村、白楊、大阜、北岸、五渡、方村、七賢等,品位極高,擁有潘氏宗祠、吳氏宗祠、風雨廊橋等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
一直有朋友問及:歙縣北岸鎮政府設在大阜阜西村,為何仍然稱呼北岸鎮?我雖知道是歷史形成的,但具體如何,也一時說不清,故查找了有關志書,略作小考。
北岸和大阜兩個村毗鄰相連,大阜村大部坐西朝東,在歙縣到深渡公路的左邊,北岸村坐北朝南,在歙縣去旱南公路的右邊,兩村中心區相距也就兩公裡左右。
北岸原稱於岸,最早何時有人居住,現已無法查考。吳氏遷入前原有朱、程、賀三姓。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 1174—1189 年),左臺吳氏蓮塘派靖公支 79 世璟公字德瑩,由歙西富饒遷大佛寺(今大阜橋頭對河店塢)。南宋理宗寶祐元年(公元 1253 年),趙公諱九由小阜西岸遷居於岸裡(今北岸村),歸屬歙州孝女鄉。
大阜原稱大佛,因廟而名。約後梁乾化、貞明年間(913—916),寒山潘瑫置別業於斯,名斯地曰後山塢,約北宋開寶年間(968—975),潘瑫孫潘現奉母程氏定居。後在船山東建大佛廟,名村居曰大佛。約元至正中葉(1348—1352),潘現十一世孫自後山塢移居船山南,或以平壤沃衍,山水環秀,名村居曰大阜。潘氏之後,江、洪、呂、姚、蔣、羅、吳、程、郭、王、陸、範、蕭、江、章、馮、張諸姓先後遷入。
元朝仁宗延裕六年(公元 1319 年),城內設隅(東北、西北、東南、西南、西隅),城外設圖、都、裡、段,於岸裡屬歙州南孝女鄉,屬 6 圖 35 都。大佛市屬 1圖、5圖 35 都。
明英宗正統八年(公元 1443 年),改河造廊橋竣工, 改於岸村名為北岸,下設 5 段。
清順治四年(公元 1647 年),縣城設東關、西關、北關、古關。城郊設東南隅、西南隅、東北隅、西北隅(四隅),鄉下劃 16 鄉,37 都。孝女鄉下轄三十都、三十一都、三十五都、三十六都,北岸大阜歸屬孝女鄉三十五都。至民國初, 原建制一直未變。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 1932 年),全縣設 7 個區,213 村,17 鎮,北岸為鎮,同年 8 月,全縣推行保甲制,北岸村分 4 保,即漁山保(前壩、南村、橋頭、梅山、大嶺、社坦下)、龍山保(大塢頭、社屋前、吳氏宗祠、西側大塢、豆腐墶)、中心保(吳氏宗祠、東側、裡門、求子墶),錦庭保(方村、龍門山、官田墓、後嶺)。大阜屬北岸鎮。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 1933 年),改全縣 17 鎮為 7 鎮,北岸大阜隸屬於深渡鎮。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 1935 年),全縣設 4 個區:徽城、巖寺、王村、北岸,北岸區下轄:大源(周家村)、昌溪、復興(武陽)、忠孝(呈降村)、伏源(洪琴)、方興(唐裡)、雙溪(溪口)、民德(北岸)、安定(大脈川)、長樂(齊武)、梅溪(三陽)、石潭、深渡鎮、太平(太平口)、漁梁鎮等 15 個鄉鎮。大阜屬民德(北岸)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第一區撤銷,改為徽城、漁梁二鎮,餘下3個區,按駐地命名為巖寺區、王村區、北岸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漁梁鎮劃屬北岸區,全縣轄1鎮3區。
民國三十三年(公元 1944 年),伏源鄉併入民德鄉。民國三十五年(公元 1946 年),民德鄉更名為德源鄉。
1949 年 4 月 29 日,北岸解放,當時歙縣民主政府下轄 5 個區 41 個鄉鎮,北岸大阜屬深渡區北岸鄉。
1949 年 10 月,取消了鄉級政權,重劃為 15 個區公所,北岸屬大阜區公所直接管轄。
1950 年 5 月 15 日,全縣 15 個區改為 18 個區,即 1—18 區,北岸大阜屬第 8區。
1952 年 8 月,全縣劃鄉建政,原民德鄉及伏源鄉一部分別建立北岸、大阜、五渡、七賢、白楊、新橋頭、小阜坑7鄉,原忠孝鄉範圍內分別建立瞻淇、金雞石、蔡塢、呈村降4鄉。
1955 年 12 月 3 日,縣委決定撤銷大阜、富堨等 6 個區,全縣合併為 8 個區,北岸鄉歸深渡區管轄。大阜時設阜東、阜西兩個行政村,以楓樹橋為界,橋東為阜東村,橋西為阜西村。屬深渡區北岸鄉。
同年 12 月 27 日,全縣 8 區 206 鄉(鎮),劃並為 67 個鄉(鎮),深渡區劃為 10 個鄉,北岸鄉管轄範圍為大阜,五渡、北岸、七賢、金竹嶺,大嶺。瞻淇鄉、蔡塢鄉、金雞石鄉併入呈村降鄉,隸城關區;大阜、五渡、七賢3鄉併入北岸鄉;白楊鄉、小阜坑鄉併入新橋頭鄉,屬深渡區。1956年3月增設白楊鄉、瞻淇鄉。
1956 年 12 月 12 日,全縣劃為 52 個鄉鎮,北岸鄉擴大到長坑和大塢頭(原屬白楊鄉)。
1958 年 10 月 5 日,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由原來 52 個鄉鎮劃為 15 個人民公社,北岸人民公社社址設在北岸,範圍包括原白楊鄉、北岸鄉、定潭鄉、昌溪鄉、深渡鎮及南源口鄉的 6 個農業社。
1959 年 4 月,有關公社成立管理區,北岸公社成立了定潭、昌溪、呈村降、北岸、白楊 5 個管理區。1961年,從北岸公社析出白楊公社、呈村降公社,隸深渡區。
1983年3月以後公社改鄉。
1992年2月,白楊鄉、北岸鄉合併成立北岸鎮。
2004年12月,呈村降鄉併入北岸鎮。
從辦公地點設置來看,北岸區、鄉、鎮、政府和公社所在地除了在大阜設第八區公所(1949.10——1950.5)數月之外,一直在北岸,因此北岸醫院、供銷社、信用社、藥店、中心小學、中學等均在北岸。直到1965年後才在阜西新建了公社辦公的平房,並且選擇地勢較高的公社附近建糧站。70年代在阜東建立供銷社、信用社。90年代後北岸醫院撤銷搬至阜東。2000年後新建政府辦公樓。
從歷史延續來看,北岸作為區、鄉、鎮行政機構名稱是1932年開始的,行政範圍大至全縣四區之一,轄區涵蓋縣城出南門整個旱南,歷史亦長久。大阜除了在設第八區公所(1949.10——1950.5)數月之外,大部分時間隸屬於北岸鄉、鎮,且後來分為阜東阜西兩個行政村。大阜沒有作為行政機構名稱使用過。
進一步,為什麼民國以後要選擇北岸作為鄉鎮名稱?可能有以下原因:
1、縣級政權一般選擇鄉村管理較強、影響力大的村莊為鄉鎮機構所在地,以便於輻射管轄周邊地區。北岸在新中國前基本都是吳姓,宗族力量強大,鄉村管理方面影響大。而大阜除了潘姓略多,相對比較雜一些,自然鄉村管理方面也就弱一些。之前宋至清屬孝女鄉,亦是因其出了「虎口下救母」的孝行,而影響力大。
2、經濟發展實力是根本。儘管大阜潘氏後裔出過影響力很大的潘世恩,但其祖上明代就遷入蘇州,他在清中葉地位顯赫,其子孫後代對幾個朝代前的祖籍地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也就不大了。反而會有不少潘氏子孫去蘇州追隨依附,自然大阜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比較弱,而不如北岸。
3、徽州商人對官商結合,亦官亦商情有獨鍾。隨著民國後社會動蕩不安,經商環境不佳,而許多北岸在外商人受到衝擊後,不少回鄉經營,謀求生計,包括鄉鎮官職。民國時,縣級政權主要依靠北岸實施對旱南的管理。
4、總體上鄉鎮名稱和所在地的選取都是區位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社會發展較好,文化影響力較大的小區域中心。
由於資料不足,也可能是妄說,敬請方家指正!
20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