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古村】歙縣旱南外截——白楊

2021-02-20 歙縣論壇

      距縣城 25公裡,與萌坑、後嶺、顯村、績溪縣臨溪鎮高車、石榴村界鄰。境內有望洋尖、瑪琅尖、大金尖、和尚尖、竹坑尖等山峰,峰嶺環衛,形成近 30平方公裏白楊源盆地。盆地上有 30裏白洋川,15裡新上川,匯東源、西源、上川源、水馬源、土塘源、小塢源諸水,注入華源河。 

      白楊,亦作白洋、白羊。先居有白、楊、許、馬、查、梅、李、呂、凌、董、章、方、祁、餘諸姓。明代以後,程、汪、潘、王、胡、吳等姓陸續遷入。明清有「白楊十八村」之說,即有白存、白考、楊家山、李家青、坑口、楓樹裡、東村、西村、梅幹、查家灣、許馬、楊家灣、塘內、黃村塢、竹林裡、櫧樹灣、凌家塢、胡家等自然村。鹹豐同治年間戰火,使許多村毀為瓦礫,人口銳減,戶不成村。 

       唐屬長樂鄉白楊裡,宋、元、明因之,清屬長樂上鄉,明清並屬三十四都二圖、三圖,三十五都五圖。民國 21年(1932)屬北岸區,時志載有白洋、方祁、上祁、竹林、新橋頭、西村、上村、汪村八個自然村,分屬景賢保(轄 12甲)、竹林保(轄 15甲)、梅西保(轄 8甲)、楓林保(轄10甲)。民國 28年屬民德鄉,民國 30年屬德源鄉,1949年 5月,屬顯楊鄉。1950年 7月屬八區(大阜),1952年 6月分屬白楊鄉、新橋頭鄉,1955年 12月屬新橋頭鄉,1956年 3月屬白楊鄉,1958年屬北岸人民公社,1959年屬白楊管理區。1961年屬白楊人民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皆屬,1992年 3月屬北岸鎮。古之白楊今設上祈、方祈、新橋、上村四個行政村。2005年,四個行政村共有水步頭、西村、汪村、新橋頭、上祁村、橫 、嶺腳、柏樹塢、上村、楊家山下、下村塢、方祈、上汪、坑口、對面、橋頭等自然村,計 34個村民組,1598戶 4338人。

          白楊自然景觀奇異,小塢峰有兩片數丈巨石兀立,從二巨石外首傍山北行,有雙崖對峙,間容一人通行,名之為凹門。 凹門西行二裡許,有峭壁懸崖,臨空突出數十丈,上有瀑布飛流,崖下有可容數百人石穴,昔時石穴旁有慶雲廟,或因廟名崖為慶雲崖。附近有巖溶洞,有的洞中有洞,有的洞中有水。崖前即連接徽州、績溪、旌德的白楊古道,沿線有一線天、老鷹巖、手杆山、 雙龍形、象鼻崖、石獅崖、美女照鏡、木魚山、虎門、老虎凸、睡美人、棺材潭、石壁牆、藥材石、棺材蓋、碰頭石、望夫崖等奇異勝境。相傳手杆山曾被嶽飛斬斷「手臂」,破了風水,於是有民謠雲「白楊竹林裡,陳年吃臘米,斬斷手杆山,艾草連根吃」。藥材石以有奇異藥效而名,俗語云「坐坐藥材石,終生無病疾」、「石上靠一靠,無病活到老。」棺材潭為象形石槽,上有一汪綠水注入,淙淙不絕,棺材蓋是凸鼓的巨石,有形家說「材蓋兩分開,富貴再不來」,也有形家說「先見棺材後見蓋,子孫萬代不衰退」。

        手杆山附近,有兩脈山嶺騰躍而來,在河邊山路對峙,人稱雙龍口,龍嘴巖、龍舌巖惟妙惟肖,過往行人頓生恐怖之感。傳言古代有二轎夫在雙龍口失蹤,遂在「龍頸」建神廟以鎮,又將龍口山路移至山腰,形成神鎮雙龍勝跡。附近鐵巖灣山崖上有狹長石槽,相傳朱元璋屯兵廄馬於此,人稱馬嘶坑、馬槽。

         人文勝跡亦多,廟宇舊有褒忠古寺(漢建)、汪王廟(前身為方仙翁廟)、泰伯社廟、大聖廟、龍勝庵、蓮花庵等。蓮花庵山門內,每隔一丈橫鋪一塊刻有蓮花的石板。村各有水口,水口皆建橋關鎖,多為單孔小石橋,其中安人橋上建有橋亭,玲瓏別致。遍布山嶺路口的路亭、茶亭、廟亭今存 8座。 

      清代有舉人 3名,其中竹林裡吳會昌為光緒十五年(1889)經魁,仕宦有 10多名縣知事。清代有塾館 20多家。民國初期先後建成希賢、力行、民智、梅西、鳴球、楓林等小學堂,大多免費入學。力行小學開辦兩三年後併入希賢小學,解放後過渡為白楊完全小學。民國 27年前後鳴球小學過渡為景賢保國民小學,解放後更名為振興小學。1979年,建成白楊初級中學,2003年白楊初級中學併入北岸中學。解放後有正科以上人才 200多名,副高以上專家 80多人,其中 40多人受過省部以上獎勵。

        清鹹豐、同治年間,吳樹仁在深渡開吳裕記茶號,洪鈞狀元為之寫招牌,前店後坊,有茶鍋360隻,年制幹茶 3000餘擔。民國吳範為漢口空軍第三十隊飛行員,「八一三事變」後,擊落日機四架。民國 26年 11月 25日在轟炸日軍出雲號旗艦(指揮艇)後,因試圖把中彈飛機駕回機場,機毀陣亡,國民黨當局給予國葬,白楊吳氏宗祠舉行隆重追悼會。當代吳元邁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院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正月興「做月半」,以整豬整羊祭;農曆六月十九上村興「觀音醮」,要遊觀音,並將從潛口觀音巖打來的聖水灑入田中;九月十三新橋頭行「雞血祭」,擺 40盞供品祭汪華和周文王、周公旦,家家至廟殺雞祭血,並裹粽散福親友。

       傳統農業以糧油生產為主,林、茶為輔,有 130多口當家山塘,有的溪坑數步一壩,十多步一堨,使山腰梯田均能引水澆灌,曾有六座水碓加工穀物。

文:歙縣誌 /圖:網絡    

「歙縣論壇」法律顧問:王亦文  律師  安徽久安律師事務所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西幹大方茶 責任編輯:自由  總編:我是一隻魚

相關焦點

  • 歙縣「南鄉」:為何在縣城東部
    東北鄉」,但歙縣人卻把那裡叫「南鄉」,著實令人費解。據《歙縣誌》(2010年版)記載:「南鄉」並非地理概念,而為地域名稱,即古縣城「南門」所及之處均為「南鄉」。這是迄今為止,我所見到的對歙縣「南鄉」的唯一官方解釋。歙縣為徽州府治所在,府、縣同城。
  • 歙縣北岸鎮命名小考
    北岸鎮地處歙縣南部,距歙縣縣城17公裡。總面積92.59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20381人(2017),是黃山市的交通樞紐,通往江浙滬沿海發達地區交通大動脈——徽杭高速、溧寧高速、黃千公路穿鎮而過,又是本地通往旱南和水南各鄉鎮的必經之地,交通極為便利。
  • 安徽省歙縣石潭村、昌溪古村踏青遊
    時間:2011年3月27日―― 3月28日  集合時間:3月27日7:00  集合地點:上海浦東新區東方路東方電視臺門口出發,依次停靠楊高南路、高青路口,華夏西路、上南路口。  人數:3人;自駕車輛:1輛(別克賽歐SRV)  去程自駕線路:上海浦東——安徽歙縣霞坑鎮石潭村(352公裡)  3月27日7:00,從浦東東方電視臺出發,楊高南路上中環線——中環濟陽路出口下——濟陽路上S20外環線——莘莊立交——接G60滬昆高速(原滬杭高速)——楓涇收費口(30元),——杭州繞城北——杭州繞城西「留下」出口(76B,黃山、臨安方向),轉
  • 秋季來歙縣!歙縣大野自駕遊風景道帶您另闢蹊徑玩自駕
    該風景道所在的溪頭鎮,俗稱歙縣裡東鄉,南距歙縣縣城21公裡,總面積121.55歙縣縣內坐落的古村星羅棋布,有的與世無爭,有的古樸靜默,溪頭村是其中之一留給她的臺詞中,有古徽州的韻味,也有年代的痕跡,一起把這座古村的歷史娓娓道來。
  • 【歙縣古村】歙縣西鄉——槐塘
    程元鳳南宋寶祐四年(1256)拜相,封新安郡公、吉國公,槐塘所屬的平遼鄉因此改為袞繡鄉;其從弟程元嶽官侍御史,封歙縣開國男;唐仲實為徽州名儒,被朱元璋召見,問立國之策。明代程玠,成化進士,精醫,嘗起未死婦於棺中,又造木牛、馬,著《大定數》、《太素脈訣》、《松崖醫經》,有「一代異人」之稱;清代程壎,乾隆進士,精易、工詩,著有《易經續本》、《嫏嬛秘錄》、《雨窗絕句》等。
  • 歙縣——石潭村,朋友們要不要去看一看啊!
    石潭村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稱歙縣南部,坐落於美麗的昌源河之濱,屬霞坑鎮管轄,是黃山百佳攝影基地之一。昌溪是一個生態古村。四周群山環繞,樹木花草鬱鬱蔥蔥,昌源河源遠流長,河水清澈見底,河面寬而大,河水清而秀。昌溪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生態,不僅四周山水生態好,而且村中水口外古樹多,有周邦頭水壩口的眾多古樹(有樟樹、櫧樹、楓樹等)有吳家水口廟坦前的千年龍鳳古樟樹,古廟屋後的千年銀杏樹等
  • 皖南歙縣及石潭村
    徽杭古道簡介:「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皖南古稱徽州,她北靠黃山,南依天目,生存資源的匱乏,使得當地人民自宋朝以來就不斷向外尋求發展。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走出了一條條飽含風霜的經商之路。
  • 安徽歙縣「最寧靜」的古村,被稱為「歙南第一村」,卻鮮為人知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昌溪村,這個古村在安徽的歷史長河中,屬於非常重要的部分,這裡的一磚一瓦造就了古徽州最為特別的人文景觀,所以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歙南第一村。」昌溪村建於唐代,雖是一個村,但是其整體也細分為上村和下村兩個地方,各有不同的名字,上村叫做吳氏古村,下村叫做周氏古村,整個村子四面被群山包圍,中間有一條昌源河,正好從村莊中穿流而過,昌溪村的建築大多是沿河而建,河兩旁有200多處元、明、清時期古建築,而這一條河再往下7公裡,就是號稱「山水畫廊」的新安江。
  • 安徽歙縣亂石堆裡刨出古幣 引眾人扎堆「掘金」
    9月25日下午,歙縣杞梓裡鎮副鎮長葉青說,前兩天,最多時有幾十人在亂石堆裡翻找東西,還有很多人開車過來。原來,9月22日,杞梓裡鎮小源村灘培組實施水土保持項目時,村民在一堆石塊下發現大量唐宋時期的古銅幣,之後便引來很多人翻石頭找古幣。  亂石埋古幣,引來不少人  歙縣杞梓裡鎮灘培組是一個高山古村,平時罕有外人進山。
  • 歙縣英坑:一個遺世古村的不解之謎
    歙縣「南鄉」有句俗語:「山裡讀書兌不著大路上聽打講。」
  • "品味歙縣•自在鄉村"‖茶鄉歙縣,小黃板保駕大產業
    歙縣溪頭鎮南雲尖滴水香茶區↑歙縣自然環境優越,名茶薈萃。歙縣溪頭鎮是名優茶「滴水香」的核心產區,產區分布在位於神秘的北緯30°線上的南雲尖(又叫上陽尖)山脈中,最高海撥1400多米。又是一年新茶上市季,這裡便成為各路茶商紛擁而至的尋茶熱地。
  • 歙縣清涼峰
    清涼峰於1982年由安徽省政府皖政(1982)93號文件批准建立,並同時建立自然保護區管理所,所址在英川村大溪口。是安徽省較早建立的幾個自然保護區之一。 位於歙縣的東北角,北與績溪,東與浙江臨安毗連。地理坐標為東徑118度49分30秒--118度52分30秒,並緯30度04分--30度07分。
  • 【汪氏淵源】歙縣汪氏源流摘自《歙縣誌》
    【汪氏淵源】歙縣汪氏源流摘自《歙縣誌》源流:尊姬汪為肇姓祖,郡望平陽郡。鳳思後裔56世道安唐乾符元年(874)領兵鎮婺源,先駐清華,次移武口,又扎弦高,遂自慈菰徙婺源之大田,道安孫中元遷婺源大畈;57世彥英自慈菰遷歙縣尾灘;61世焱自慈菰遷歙南琴川(洪琴);66世念一自大畈遷歙縣綿潭。華八子俊族系,俊生五子處默、處方、處忠、處厚、處靜。處方傳5世旻自登源遷篁墩,旻子廣,避五代之亂,攜子漸自黃墩徙旌德新建。
  • 歙縣十大秋色攻略寶典
    「曬秋」民俗傳承千年歙縣秋天的況味自然全在一個「曬」字這曬的不僅僅是農作物更曬的的豐收、曬的是喜悅 為與更多遊客朋友分享歙縣秋季豐收的喜悅特舉辦以「江南好個秋,自在徽州府」為主題的2020年首屆歙縣秋禧節現在,特奉上歙縣十大特色秋景攻略寶典大家一定要查收哦!
  • 白楊古道賞秋,古村以球會友. —— 宣城市績溪縣老體協陽光戶外健身隊白楊古道賞秋,古村以球會友.
    ,腳踩紅楓落葉,穿行歙縣鄉村,感受民風民情,下午10位桌球友與白楊村老體協、北岸鎮老體協四個團隊的桌球友切磋球技, 以球會友。早上7點大家乘著兩輛大中巴到績溪石榴村下車,走了一段鄉村小路,然後開始徒步白楊嶺古道,白楊古道是歙績兩邑從前挑糧經商、生活往來的交通要道。繞過環聯嶺山峰,沿途設有蓮花庵遺址,古道兩邊建有12座造型各不相同的涼亭,據老人們說,紅頂商人胡雪巖、哲學家胡適等人離開家鄉在外發展並實現一番作為走的都是這條古道。
  • 都說黃山美,真正最美的是山腳下黟縣歙縣這10大徽州古村
    數不盡的歙縣、黟縣風情,數不盡的傳統文化景觀村落,   穿行在其中,最美的十家村落都在哪裡?一起來細品。   01 黟縣碧陽鎮—南屏
  • 安徽古村落遊玩推薦,黃山歙縣看陽產土樓
    陽產古村土樓陽產村離新安江邊的深渡鎮約八公裡,位於在群山之中,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小山寨,這裡由於地勢高,交通不便,數百年來,山民就地取材,用周邊青石鋪路架橋,取紅壤木材築巢而居,日出而作陽產古村土樓陽產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為鄭姓居地,鄭姓於宋時由歙北遷移定潭而居,後遷陽產,為鄭半洲再能公之後。
  • 歙縣這個古村有江南第一都江堰、水運碼頭,古城內有東方凱旋門
    ,全程370公裡,到歙縣/績溪出口下高速後走昌歙線。太陽已經漸漸滑到山頭了,快到歙縣縣城時,看到漁梁村的路牌,想著還有點時間,於是停車進了古村。漁梁古村,位於歙縣縣城東南1.5公裡處,建於唐,約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姚姓遷居漁梁,並發展為村落,整體格局保存完整,是中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
  • 【歙縣古村】歙縣北鄉——許村
    1949年 4月,李德生率部從箬嶺經許村解放歙縣縣城。1996年,被安徽省政府批准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現存元明清建築 200多處,1997年設立許村歷史博物館。有舞獅、舞龍、大刀燈、花燈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
  • 安徽歙縣有一座千年古村,位於高山之上,深受自駕愛好者喜愛
    竹嶺村是安徽省歙縣大野自駕遊風景道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村子,它遠離歙縣縣城,深藏在雲間,坐落在山脊之上。人們要駕車穿山越嶺,走上更高的地方,才能看清整個古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