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美國上世紀百年的住宿業發展史,我們不難追尋到近年來中國酒店行業似曾相似的發展軌跡。經濟型連鎖品牌酒店的崛起代表了中國酒店行業品牌時代的到來,這一現象也正在印證著這一相似的發展足跡。本文將通過對美國酒店業百年發展歷史的分析,引發我們對中國酒店業發展的深入思考。
首先,我們通過表一來對比中美兩國一些酒店行業顯著特徵出現的時間點。
表一:中美兩國行業特徵裡程碑
美國出現年份中國出現年份特徵第一個酒店集團19291997錦江之星誕生行業協會開始介入19312007中國飯店協會經濟型飯店專業委員會成立第一套酒店預定系統19472004如家第一家國際酒店集團19492010錦江併購州際第一宗酒店併購19542007如家收購七鬥星推出免費預訂電話19582000錦江之星第一家酒店集團向房地產企業轉型1967 開始提供品牌客房用品1975 酒店接受信用卡1983 1998錦江之星第一次進行市場細分19842005漢庭商務預定系統連通所有酒店19862005如家商務房誕生19932004如家第一家酒店網站19942004如家網上預訂酒店開始19952005如家通過表一的比較我們清楚地發現,中國酒店行業的發展基本是步著美國的後塵,儘管我們的品牌酒店集團出現比美國晚了70年,但面向客人的服務隨著社會公眾服務的升級卻大大提前了,我們有效地將我們的差距縮短到十年左右。可以預期,我們的酒店行業還將迎來更迅速的發展。
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躍然紙上。儘管我們的發展是加快了,但我們的意識差距還是很遠,我們來看一下圖一:
圖一:1920-1990美國酒店行業經營數據
美國的酒店行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在1960年左右開始對收益的關註明顯提升,每間可用客房收入(RevPAR)和出租率則呈現了截然相反的走勢。中國的品牌連鎖酒店行業雖然只走出了十幾年的時間,但我們必須將我們的意識迅速提升上去,必須由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出租率、平均房價迅速轉化到每間可用客房收入和經營毛利(Gross operating profit,簡稱GOP)方面,不然我們還是將長期的走在「出力不賺錢」的道路上。
其次,我們關注一下酒店物業的典型特徵,請看表二:
表二:美國酒店物業特徵
如表二所示,美國酒店的發展在地理布局上以郊區和公路為主,佔整體數量高達76.8%,這與整個美國高速公路發達,連鎖經濟型酒店的數量龐大有密切關係。反觀市區酒店僅佔11.7%,這跟國內的差異是很大的,國內的大部分高端酒店集中在市區範圍,而連鎖經濟型也以一線、二線城市為發展主攻方向,我們可以預見,三四線城市的區域性連鎖必然大有可為。值得關注的是機場周邊的酒店數量佔到7%的份額,是不容小覷的。隨著國內各大城市機場的外移、新興機場的興建,這一趨勢是值得引起各酒店集團選址的人員引起重視的。
酒店規模上的佔比與前述分析基本相當,美國150間以下客房的酒店佔87.2%的絕對優勢,小而多的格局遠勝於大而全的格局,這對於降低經營風險、快速回籠資金、迅速擴大規模有很大的幫助。當然,不是說規模小就要做連鎖經濟型酒店。最近考察了一些特色酒店,喜達屋旗下的Aloft、北京本土的HotelG,都是相當有競爭力的,而且可以吸納高端酒店的很多個性化客人,未嘗不是一種趨勢。
最後,我們從整個美國酒店業百年的發展史中提煉一些要點:
1. 先重數量,再重質量
這是一個典型的特徵,整個行業早期處於圈地階段,都在大肆發展對於整體的收益關注並不高,達到量變到質變的時候,大家幾乎同時專注於收益的提升,從20世紀60年代起,整體收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隨之而來的是,進入21世紀後,各大酒店集團再次將視角不約而同的轉向有歷史、有特色的品質酒店上去了。
2. 服務不斷升級
對於可人的關注和服務不斷的提升,無論是從預訂上、還是內部組織上,包括品牌客用品的提供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那麼我們現在熱衷討論的六小件的取消,是不是要好好的思考一下,怎樣更為妥當呢?
3. 市場意識的領先
酒店的經營者始終是跟著消費者的需求走的,無論是在選址上、還是消費者的關注點上都是如此,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的酒店行業經常是做一個東西讓消費者去用,而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一個東西我們去滿足他們。連鎖經濟型酒店的高速發展正是抓住這一市場那個空間獲得了突破。
4. 經濟危機影響巨大
酒店行業是典型的第三產業特徵,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必受影響,美國的經濟衰退帶來的影響對全球酒店業在中國都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5. 酒店行業兼併重組不斷
隨著規模的壯大,高速擴張以及資本市場的要求、消費者需求的滿足,各大品牌間展開同檔次以及跨檔次的收購來服務於自己的忠誠消費者和擴大市場規模是一條必經之路,相信在5年之內,中國的酒店集團間也將上演著精彩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