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菜刀切完肉之後沾上油都需要清洗以後再收起來,那麼古代的人用刀砍完人以後是否要清洗刀在收入鞘中呢?日本居合道中在納刀前要甩一下刀刃,稱為血振,意思就是甩一下刀上的血。如果只是甩一下血就收刀入鞘,能甩得乾淨刀上的血嗎?血液如果淤積在刀鞘裡不會滋生細菌嗎?滋生細菌的話兵器人隨身帶著不也會讓佩戴者感染疾病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古代人再砍完人之後到底要不要處理刀上的血再收刀。
雖然王昌齡寫過「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看起來好像並不會清理血跡就放入刀匣中,但這應該只是一種文學的誇張描寫。一般來說,無論中外,在砍完人之後刀劍不一定要清洗,但是絕對是要擦拭掉刀劍上沾染的血跡,擦一下刀劍顯然要比清理刀鞘內壁沾染的血跡容易多了。更不用說如果血幹在鞘裡,到時候刀劍怕是拔都拔不出來。
而且因為血裡有三價鐵離子,有很強的氧化性,和鐵會反應成二價鐵,二價鐵又和氧氣和血裡的水分反應生成的就是鐵鏽,水合三氧化二鐵,刀刃沾到血生鏽的速度遠比碰到水以後生鏽的速度快得多,筆者曾經試斬牲畜後立刻清洗刀,卻發現已經生鏽了。而且含鹽的血液一鏽就是往裡腐蝕這鏽出一個鏽坑出來,別說普通的碳鋼,就算不鏽鋼粘上血也會生鏽,只是不鏽鋼生鏽慢而且只是表面浮鏽比較好清理而已。
有些人覺得,刀上有鏽豈不是還自帶破傷風效果,刀不是更厲害?但實際上直接砍死對手更簡單直接,如果對方逃跑是否死於破傷風其實也並不重要。但是刀劍生鏽會導致強度大幅度降低,如果古代讓當時的碳鋼刀劍上殘留血很多不處理,這把刀劍恐怕在拔出來時就會發現已經報廢的差不多了。比起讓對手不知什麼時候才會死於破傷風,自己的刀劍在戰鬥中斷裂顯然是更要命的一件事。
至於清洗刀劍,一般人大概不會砍完人不跑路,蹲屍體旁邊拿水出來慢慢洗刀。但是把刀劍上粘的血擦掉是必須要有的,有些人認為有血槽或是放血口之類的結構就可以不用擦刀,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無論什麼血槽,放血口之類的結構都不可能讓刀劍不沾到任何血跡,最多省略甩刀上殘留很多的血這個步驟。
而日本的居合道納刀雖然有血振這個動作,但顯然只是甩一下刀上的血是甩不乾淨的,所以實際上日本的居合道原本的納刀流程是在血振過後左手要有個掏懷紙的動作,居合道在納刀時,刀在鞘口整個拖過去這個動作,其實就是擦血的動作,模擬左手掏出懷紙抓著刀刃擼著擦一遍血。然後才是左手扶刀鞘開始收刀,用左手給刀背一個指引將刀收入鞘中。只是現在不真的砍人,就省略了真掏個懷紙出來擼一遍刀身。
日本武士隨身帶的懷紙不僅僅是擦血用,懷紙主要還是換盤子的時候或喝完茶擦茶碗的口印的時候使用,相當於現在大家隨身帶的餐巾紙。日本武士搞出這一甩血擦刀歸鞘的程序主要是日本有切舍御免這一特權,也被稱作無禮討。具體就是當普通百姓以及町人做出令武士難以忍受的「無禮」行為時,武士就可以將其斬殺而不會遭受處罰。這是武士作為貴族階級的特權,自然要在眾人面前搞一套耍帥的標準流程,畢竟生活要有儀式感。
在日本的劍戟片《十三刺客》中,有把刀夾在肘彎處在抽出來用自己的衣袖擦血的鏡頭,國產電影《繡春刀》裡也用了這個動作,看起來非常冷酷帥氣。但現實中應該很少有人會這麼做,這種擦刀上血的方式應該更多的只是電影的藝術演繹。畢竟那是你自己的衣服,回去還要洗的。古語有云:耍帥一時爽,洗衣火葬場。古代是沒有洗衣粉洗衣液這類東西的,血跡想單純靠皂角洗乾淨也不容易的。為什麼這麼想不開非要用自己的衣服擦血?一個長發飄飄的俠客砍完人以後半夜跑到河邊用搗衣棒拼命捶衣服,這就是耍帥的代價嗎?
在中國,正常的情況一般用砍死的人的衣服擦血,在對方衣服上抹兩下就好了。在古典小說和評書中也常見用鞋底擦刀劍上血的。中國可沒有武士階級,沒有切舍御免這種特權,拿自己袖子擦血這種事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官差的官服很貴的,往上面抹血你還怎麼穿?更不用說普通平民,你砍了人還要往自己衣服上抹血?你這是生怕官差不抓你咋的?
而刀劍的表面對於是否容易生鏽也有很大的關係,在小說中總能看到一口寶劍或是一口寶刀如同一泓秋水一般的描寫,這就是形容刀劍表面是鏡面研磨的,畢竟古井無波的一池子水,最大的特點就是如同鏡面一樣倒映風景。古代之所以追求鏡面研磨,就是因為鏡面研磨的刀劍表面非常平整光滑,這樣的表面粘上血就很容易擦掉不易生鏽。但是這種鏡面研磨的刀劍的缺點也挺明顯,就是容易在使用中出現劃痕,畢竟越平整光滑的表面越容易出現劃痕。
所以現代很多刀具表面大多是石洗、磨砂、拉絲等相對粗糙一些的處理方式,主要就是為了平時糙用不容易出現劃痕,或者即便出現劃痕也不容易看出來。但是這種表面粘上血的話就很不好擦乾淨,更容易生鏽。現代這種相對粗糙表面的刀具一般都是用不鏽鋼製作的,而且也不作為宰牲刀一類需要見血的刀具使用,所以現代刀具才會使用這種相對粗糙一些的表面處理。
在古代民用的刀具還有很多因為鏡面研磨太費人工,直接保留淬火導致的表面氧化層,這樣只需要保養磨掉氧化層的刀刃部分即可。高溫淬火的黑色氧化層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比較耐腐蝕也比較耐鏽,所以雖然看起來比較醜,但是確實要好打理很多。即便如此一樣要做保養,即便是鄉下殺豬的屠戶,殺豬刀大多都帶著淬火的黑色氧化層,他們也會沒事就擦出來擦刀甚至磨刀。而戰刀的造價更高,經常擦拭避免生鏽這是正常操作,一般還要上油。
現代刀油一般都是用礦物油,古代不會精鍊石油,所以給刀上的油用植物油比較多,主要因為動物油太黏稠。比如日本養護刀上的丁字油就是植物提煉的,也有上茶油的。日本的高級刀養護非常麻煩,要先拆卸刀柄,上打粉吸掉殘油,然後用奉紙磨掉打粉。然後觀察刀的情況,如果沒有生鏽就再上新油,再用奉紙擦掉多餘的油,再上兩遍打粉吸掉多餘的油,因為奉紙吸油能力很差。最後再把刀柄裝上。
不過刀有精緻的過法也有粗糙的過法。民間很多糙用的刀很多根本不去打理,刀鞘都沒有不擔心拔不出來,刀身保留氧化層,刀刃常年使用積了一層黏糊糊的動物油擦都擦不掉,根本不擔心生鏽問題。血擦擦就行了,根本不用洗。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