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孟秀麗
2020年7月,一部再現和還原車諾比核災難及其地緣政治影響的權威史學作品——《車諾比:一部悲劇史》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臺前幕後》作者、東歐史頂尖學者、哈佛大學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的全新力作,沙希利·浦洛基利用新近公開的政府檔案,結合大量目擊者的訪談素材,詳盡而富有條理地敘述了車諾比事件的背景、起因、過程、後續,及其對人類與自然、對國際社會所造成的深遠影響。該書於2018、2019年分別斬獲英語世界非虛構標杆貝利·吉福德獎、俄羅斯研究權威獎項普希金俄語圖書獎兩大國際頂尖大獎,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推薦。
災難猝不及防,車諾比成「悲劇史」
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北部的車諾比核電站發出了一聲巨響,之後帶來的卻是此地數萬年的陰霾。車諾比核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最慘痛的核電事故,受害人群高達兩百多萬。儘管前蘇聯政府起初試圖隱瞞車諾比核災難,弱化其後果,該事件在蘇聯和西方還是引起了廣泛的公眾關注。在爆炸發生的最初幾天裡,媒體對此進行了報導,其後各類紀錄片、專題片、紀實調查和小說鱗次櫛比出現。
輻射涉及每個人,從政黨領導人到普通民眾,車諾比事故使各個民族和各行各業的人對莫斯科及其推行的政策愈加不滿。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不僅挑戰,而且顛覆了蘇聯舊有的秩序。公開性政策使媒體和公民有權縱論時政、褒貶當局,而這一政策正是源於後車諾比時代。烏克蘭作為廢棄核反應堆的故鄉,此次事件對其造成的政治影響,比起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深刻。1991年12月,當烏克蘭人投票贊成國家獨立時,他們已將龐大的蘇聯拋向了歷史。就在烏克蘭大選數周后,蘇聯正式解體了。當然,將蘇聯政治公開性改革和烏克蘭及其他加盟共和國民族運動的興起,僅僅歸因於車諾比事故是不正確的,但此次事故對上述相關事件的影響怎麼描述都不算言過其實。
災難發生得猝不及防,但事故的災難性後果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沙希利·浦洛基調查發現:車諾比核事故所釋放的核輻射量總計5000萬居裡,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所釋放的核輻射量的500倍。出現這般災難性的後果,只不過是核反應堆不足5%的核燃料外洩。最初它包含超過113千克的濃縮鈾——足夠汙染和毀滅大半個歐洲。如果車諾比核電站另外三座核反應堆也因第一座核反應堆的爆炸而受損的話,一切有生命、有呼吸的生物體都將難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在事故發生後的數周裡,科學家和工程師皆難以判斷,車諾比的這座放射性火山噴發後,是否還有更加致命的災難。即使沒有出現更糟糕的情況,僅第一次核爆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就將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內持續存在。此次核爆產生的鈽-239被風吹到了瑞典,而它的半衰期是24000年。
普裡皮亞季是當年車諾比核電站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組成的5萬人城市,被譽為「當代龐貝城」。沙希利·浦洛基說:「並不是火山噴髮帶來的炙烤與巖漿吞噬了生命,而是不可見的放射性顆粒迫使當地居民離開家園。大部分植物活了下來,野生動物回歸此地,重新佔領了昔日屬於人類的定居之地。」
機密檔案解密,高精度還原災難真相
車諾比核洩漏事故震驚世界,成為意義複雜的全球性文化符號。無數文學、非虛構作品曾對其進行哀悼和演繹,然而即便是2019年的HBO同名神劇也未能還原這一事件的複雜真相。但人們不知道,那個不同尋常的夜晚究竟發生了……雖然這場災難的起因、結果和經驗教訓屬於歷史脈絡化研究和歷史解讀的範疇,但是到目前為止,鮮有歷史學家對此課題展開過深入研究。直到沙希利·浦洛基著手寫作《車諾比:一部悲劇史》一書。
沙希利·浦洛基認為,這是一次技術的失敗,更是危機管理的失敗,最終演變成全人類的災難,藉助新近公開的蘇聯和烏克蘭政府機密檔案,沙希利·浦洛基為讀者呈現了災難的全景細節。沙希利·浦洛基在《車諾比:一部悲劇史》一書中,利用新近公開的政府檔案,結合大量目擊者的訪談素材,詳盡而富有條理地敘述了車諾比事件的背景、起因、過程、後續,及其對人類與自然、對國際社會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從1986年4月核反應堆發生爆炸,到2000年12月核電站關閉,再到2018年5月對受損核反應堆最新覆蓋的完成,沙希利·浦洛基首次詳述了車諾比核事故的來龍去脈。全書涉及400多個人物,上至國家領導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捲入這場核災難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響亮和微弱的聲音均被記錄,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認識都被釐清……是一曲令人心碎的英雄主義悲歌,一次迫近歷史深處的智性探險。
本書兼具文筆與見識:高精度還原災難真相,兼具閱讀快感與史學洞見,全面解讀圍繞在災難前前後後的宏觀背景與微小細節,深刻揭示蘇聯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政策如何引發災難,而這場災難又是如何掀起蘇聯解體的徐徐大幕,堪稱《大國的崩潰》前傳。斬獲兩大國際頂尖大獎:英語世界非虛構標杆貝利·吉福德獎(2018)、俄羅斯研究權威獎項普希金圖書獎(2019)。
譯者宋虹在《譯後記》中坦言:敘述平實,文風清冷是他(浦洛基教授)一貫的作風。相比文學家而言,歷史學家通常是隱藏情感的高手,大廈將傾也罷,烈火烹油也好,在歷史學家的筆下不過是時間長河中偶然或必然激起的幾朵浪花。然而,即使在波瀾不驚的描述下,在細枝末節的堆疊下,在時空交錯的羈絆中,每一位用心的讀者依然能感受到冰山下炙熱的情感。浦洛基教授沒有訴諸大量修辭去描摹事物,而是揮舞著一支素筆,以最簡潔的線條、最具透視效果的畫風,試圖直接臨摹出事件的本貌。
「如果說車諾比事故是烏克蘭人民心上一道深深的傷痕,那麼,我們記住這道傷疤,恰恰是為了未來能更安全地利用核能。」 災難已矣,我們仍需銘記和警醒。宋虹認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全人類的通力合作。正如中國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面對氣候變化、戰爭等重大考驗時,只有直面危機,攜手共進,才能幫助人類取得最終的勝利。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