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車險改革就像是在「戒毒」——長期以來高費率、高費用的車險經營模式像「吸毒」,不少機構和渾水摸魚的個人的毒癮已深入骨髓。自2020年9月19日起,車險改革正式落地一周。回味數年車險的發展與改革,有險企高管如此感慨。
觸及2.6億車主錢袋子、8189億元保費規模,業內這次似乎真的做好了走入深水區的改革準備。
險企的準備在文件下發之時就已開始,在全行業加班加點、不分晝夜於19日凌晨完成系統切換之時,更多的注意力可以放到另外的主體上來——車主。
一周的時間裡,車主的聲音由糾結於19號之前還是之後行動,發展為出現分歧:有人吐槽改革後保費大漲被「割韭菜」,也有人直呼憑藉好的駕駛習慣拿到了第一波改革紅利。
市場而言,有喜有憂的車險改革究竟改了什麼?車險市場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車險改了什麼
「費改倒計時。19號全國車險費改,條款變更。18號下午5點一切車險業務系統關閉。後期保險上浮至第二年未出險0.8折,整體上浮30%。」8月份以來,劉先生的手機總收到車險營銷員發來的這類信息和報價。
很多車主也表示,接到車險營銷員瘋狂打電話推銷車險,說車險改革,19號之後返點少了會漲價,猶豫要不要趕緊上車險。
也有剛買車的車主因此糾結,「這兩天要提車,新車首保是之前買還是之後買好些?」
儘管此次車險綜合改革已經明確表示力爭「價格基本上只降不升,保障基本上只增不減,服務基本上只優不差」,但在營銷員提前續保的宣傳「轟炸」下,仍有車主心中充滿疑惑。
回答車主保費是否降低的疑問,需要從此次車險改革的內容說起。
車險分為交強險和商業險兩種,交強險有法律規定車主必須購買,該保險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
自2008年至改革前夕,交強險的保額最高賠付一直處在12.2萬元水平。
接觸了新車險的車主不難發現,改革之後,交強險的保額提高了:調整後的交強險總保額從12.2萬元提高至20萬元,其中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從11萬元提高至18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從1萬元提高至1.8萬元。
有汽車行業分析人士稱,「交強險限額提高,交通肇事強制賠付數額會更高,有助於保護事故中受傷者的權益。」
市場對於保費降低的期待也可以在交強險上體現,據保險從業人士測算,駕駛習慣好的車主個別地區最高可享受5折優惠。北京、天津等地區則最高可享有6.5折優惠。
如何來判斷自己交強險的定價呢?
據了解,此次車險改革還調整優化了地區的NCD係數,從原來的1類細分為5類,上限不變,但下限最多浮動達50%。
商業車險也發生了變化。
改革前,商業險主要由4項主險和多項附加險組合而成,改革後,在原有保障基礎上新增加盜搶、玻璃單獨破碎、自燃、發動機涉水、不計免賠率、指定修理廠、無法找到第三方等7個保險責任。車險改革還刪除了部分免責約定,如: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等。與此同時,刪除事故責任免賠率,取消了現有條款中機動車事故責任免賠率。
商業車險責任限額也有提升。車險改革落地後,商業三責險限額從5萬~500萬元檔次提升到10萬~1000萬元,消費者可購買更高額的三責險提高保障。
一位車險銷售人員表示,三責險的重要程度和交強險類似,賠償第三者損失,這也是車主在開車時除自身安全外最大的風險。對於車主來說,與豪車、行人發生交通事故,大額賠償是不小的負擔,但交強險賠付有限,三責險額度提升後,車主可以根據所在交通地區的狀況選擇充足的保額。
保費變化喜憂
9月18日23時30分,中國太保旗下中國太保產險新車險在全系統完成上線。19日0點01分,太保產險上海總部迎來綜改後的第一個客戶賈先生。作為老客戶,賈先生因駕駛習慣良好,一年來都沒有出險,保費從去年的4150元降至今年的3171元,其中商業險去年為3380元,今年下降1309元。
但在車主網友的反饋中,並不都像賈先生這般幸運。吐槽改革後保費提升的人可能也不在少數。甚至有人反饋,拿證兩年後沒有出險,一出報價卻漲了幾千。不知道百萬以上的豪車是不是更貴。
商業車險保險費=基準保費×費率調整係數。其中:基準保費=基準純風險保費/(1-附加費用率)費率調整係數=無賠款優待係數×交通違法係數×自主定價係數。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車險改革中,無賠優待係數也會進行優化。
保險公司在計算保單折扣時,考慮賠付記錄由前1年擴大到前3年,也就是參考近3年的賠付情況確定保單折扣:
以廣東地區投保車輛為例,若車輛3年未發生理賠,上年度沒有交通違法記錄,且保險公司自主核保係數和自主渠道係數都給予0.85折的優惠,在基準純保費為3000元時:
按照以前的指標,保費最低可達到:(3000/(1-35%))×0.6×0.9×0.85×0.85=1800.69元;按車險綜改後的標準,保費最低可達到:(3000/(1-25%))×0.5×0.9×0.65=1170元整體降低了35%。不同地區NCD係數不同,有業內人士表示,最高保費有望降低近五成。
改革後保費增加的情況是怎麼回事呢?
一位保險從業人士表示,在商業險方面,引導行業將「自主渠道係數」和「自主核保係數」整合為「自主定價係數」。第一步將自主定價係數範圍確定為[0.65-1.35],第二步適時完全放開自主定價係數的範圍,保險公司可以在自主定價係數上發揮定價差異,也需要隨時動態監測、分析費率精算假設與公司實際經營情況的偏離度,及時對商業車險費率進行調整,這樣也意味著在測算保費時根據不同投保人給出不同的風險判定,自主折扣係數也就存在差異。
此外,因為改革後車損險範圍發生變化,玻璃險、涉水險、自燃險、不計免賠險、制定修理廠險、發動機進水險、無法找到第三方特約險等7個險種全部納入車損險保障範圍,類似於打包銷售。此前這些都以附加險的形式存在,不少人並沒有購買這些附加險,保費相對較低。改革後,如果仍然購買「全險」,保險公司除了上述保障外,還提供了更為全面的保障,保費也會發生變化。
險企應對
2019年我國車險承保機動車達2.6億輛,保費收入8189億元,佔財險保費的63%,為財產保險中第一大險種。
車險的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在此以前《保險法》將商業保險的費率嚴格管制,各家均按照原保監會的統一費率標準制定產品;2003年,原中國保監會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新的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提出車險條款和費率由各保險公司自主開發和釐定;2006年3月,市場的混亂,讓監管層決心收回車險費率的自主權,第一次車險費率市場化終結。
2015年4月,第二輪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啟動,隨後商車費改在全國範圍內推開;2017年6月,原中國保監會發布《關於商業車險費率調整和管理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再度調整各地自主渠道係數以及自主核保係數。
今年9月3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自2020年9月19日起開始施行。針對這次改革,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預計改革實施後,短期內對於消費者可以做到「三個基本」,即「價格基本上只降不升,保障基本上只增不減,服務基本上只優不差」。
據了解,為解決車險市場長期累積的深層次矛盾問題,這次改革定位為綜合性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
人保財險原執行副總裁王和曾這樣分析我國車險行業存在的問題:不難發現,行業的能力滯後和不匹配是一個突出且根本的問題。就保險公司而言,首先是銷售能力問題,4S店之所以可以利用汽車銷售的渠道優勢控制了車險銷售,並利用這種渠道優勢「漫天要價」,是因為一些保險公司缺乏自身的銷售能力,就不得不接受並支付了高額的「代理費」,但從根本上看,這個高額費用的最終買單人還是消費者。車險改革的初衷是希望將改革紅利,一方面回饋給消費者;另一方面促進行業能力,特別是市場營銷和服務能力的提升。
這次車險改革就像是在「戒毒」——長期以來高費率、高費用的車險經營模式像「吸毒」,不少機構和渾水摸魚的個人的毒癮已經深入骨髓,上述險企高管表示,戒毒總是痛苦的,但與不戒毒的後果比起來,還是可以接受的。
「每一次車險改革都很轟轟烈烈,每一次都感覺觸及靈魂,但每一次都很快又開始期待、焦慮、忙碌下一次,以至於記不清楚『轟轟烈烈』了多少次。」前述險企高管感慨道。
「從系列改革文件下發就一直在準備了,但進入9月份就開始忙碌了起來,經常加班到深夜,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是一場硬仗,一方面要確保與中國銀保信的系統聯調測試工作的順利進行,還要對核心系統進行調整,畢竟無論是交強險還是商業車險在係數、保額、費率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需要在很多方面調整來保證新系統的順利上線。」一位保險公司技術部從業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經濟觀察報記者在和中介機構交流中得到反饋,目前各大公司系統基本穩定,只有個別份額比較小的公司系統有待完善。
但車險改革給險企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這些。
不容忽視的是,車險改革也可能面臨一定的挑戰,保費規模下降和承保虧損或許是對保險公司最大的衝擊。在下調預定附加費用率後,商車險基準保費價格將大幅下降,預計消費者的實際籤單保費也將明顯下降,行業整體車險保費規模可能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從車險交易平臺經營視角觀察綜合改革對行業的衝擊非常明顯。首先,直接導致保費規模突降,純風險保費的下降、附加險合併,新車增長乏力等不確定因素加劇行業競爭;其次,賠付率上升至75%對保險公司承保端的用戶分層篩選能力、理賠端的風控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戰;第三,預定費用下降讓單純的車險銷售可能進入『負利』時代,渠道衝擊明顯。」談及車險改革帶來的影響,車車科技CEO張磊這樣說;他認為,我國車險市場經過近10年的高速增長,8000億市場規模可能創造了一個高峰,下一步隨著綜合改革全面落地,降價、增保、提質之後,市場規模下滑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應該清楚地看到,在定價虛高、費用混亂的市場中沒有獲益者,擠壓泡沫、開放透明、犧牲規模、給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是市場發展的趨勢。
保險公司該如何降本增效呢?一位大型險企負責人表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實現降本增效,一是注重效益質量,摒棄以往粗放的經營模式,在導向上確保效益優先;二是注重服務質量提升,強化服務意識,不斷加強和改進車險服務;三是注重消費者體驗,以客戶為中心,提高消費者滿意度;四是利用科技賦能,支撐車險數位化管理,打破時間、空間限制,真正實現「足不出戶」投保車險,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而在這輪改革中,小險企的生存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對很多中小險企來說,不做好應對的準備,會變得很被動,如果改革繼續深入,不排除會有公司被動退出市場,以國外市場的經驗,隨著競爭的加劇,保險主體的數量不斷減少的市場並不少。」一位中小保險公司管理人員表示,他說,一是要明確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核心渠道;二是要放棄規模的衝動,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細分市場,做精做深。
短期車險保費規模的下降也將帶來財險市場的結構變化,無論是大型險企還是中小險企,均把非車業務作為著力點,非車業務佔比也在不斷提升。以今年上半年數據為例,車險收入4082.35億元,同比增長2.93%,較去年同期下降1.62個百分點。就在9月23日,珠峰保險與江泰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戰略合作籤約,車險本為珠峰財險第一大險種,但此次合作雙方卻將在高原旅遊綜合保險、全國旅遊意外險、電動自行車綜合險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