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365》新聞專欄 田樹兵 胡均星 發自湖北武穴
武穴伢圓夢遠洋輪高級船長
文 帥又龍
12月6日晚上9點34分,武穴中學1990屆校友項麗英在廣東校友群上推出一條重磅消息,隆重介紹1992屆武穴中學優秀畢業生陳昌明,祝賀他在廣州航海學院五十五周年校慶之際,登上了屈指可數的名人榜。陳昌明是1995年廣州航海學院遠洋船舶駕駛專業畢業,2011年受交通運輸部委派,作為旗艦船長參加海軍第九批護航編隊赴索馬利亞海域執行任務並榮立一等功,現任廣州航海學院專任教師、高級船長。
1972年,陳昌明出生在武穴市花橋鎮鄭公塔一個偏僻鄉村。在那個交通極不發達的年代,輪船成為了萬裡長江上的一道風景線,雖然速度較慢,但也是最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特別是在武穴中學求學期間,只要聽到學校南邊有輪船鳴笛聲,他便會利用課餘時間,情不自禁地往大輪碼頭上跑。欣賞滾滾江面上穿梭往來的輪船是一種精神享受,而駕駛客輪的船長,更是他崇拜的偶像。
1992年7月,成績優異的陳昌明迎來高考。填報志願時,班主任吳佩君告訴他: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每月給學生發的補貼比較高。考慮到家中生活拮据的狀況,疊加少年時模糊的夢想,他毫不猶豫地填報了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航海系。一個多月後捷報傳來,陳昌明考上了大學。當家裡人拿起錄取通知書一看,才知道航海系屬於該校廣州航海分部,學校的地址並不在原以為的武漢,而是在廣州。
90年代初,沿海開放城市是不少人眼中的嚮往福地,要去廣州讀書的消息讓陳昌明異常興奮。因為不放心兒子第一次出遠門,陳昌明的父親決定陪兒子走一遭。1992年8月29日,距離開學報到的日期還早,他們按捺不住遠行的激動,決意提前出發。父子倆帶著一口裝滿衣物和食品的大木箱子,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首先要坐一個多小時中巴車到武穴,又乘11個小時的客船去武漢,再從武漢搭火車抵廣州。啟程那天,父子倆吃完早餐就從家裡出發。陳昌明和父親抬著大木箱,拎起小背包趕往武穴大輪碼頭排隊買船票。為了節省一晚的住宿費用,他們特地選擇了夜間上水的客班輪。在船上,父子倆將草蓆往地上一鋪,伴隨輪機艙柴油機轟鳴聲將就著睡了一夜。
第二天上午8點半,陳昌明父子從漢口碼頭搭乘公交車趕到武昌火車站,買到了兩張開往廣州的無座車票。多虧了那個大木箱子,二十七八個小時的旅途中,這個沉重的箱子成為無處安身的父子倆「專座」,讓他們熬過了這段擁擠的路途。
9月1日,順利抵達廣州。此時距離正式報到還有兩天,學校還沒有在火車站設置迎新點。陳昌明和父親就拿著錄取通知書,一路打聽「文衝」怎麼去。坐上公交車,陳昌明望著繁華市區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似乎有點茫然不知所措。懷揣著對新鮮事物的興奮,又飽含著對未知前途的忐忑,他好不容易找到了新生接待處。學校負責迎新的老師很意外,陳昌明提前這麼多天就來報到,老師十分熱情地接待了這對風塵僕僕的父子。陳昌明一進學生宿舍,發現裡面配置了衣櫃,結果那口大木箱子,基本沒再用過。
進入大學後,陳昌明才知道自己選擇的專業有多難。要想當一個合格的海員,既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要會畫海圖能懂氣象。每個學生必須通過包括氣象、貨運、航海學、英語等七個專業的考試,取得駕駛員證書以及四小證後才能上船工作。小時候幻想開輪船隻是個空泛的意識,進入大學後他才真正知道當個船長挺不容易。
作為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即廣州航海學院前身)的第一屆學生,1995年大學畢業後,陳昌明首先選擇留校。但在他內心深處,仍然保留著對海洋的嚮往。兒時模糊的夢想總是變得無比清晰:我要上船,而且一定要做到船長,和許多人理解的「船長」不一樣,陳昌明希望成為遠洋輪船船長。這是一條十分艱辛的道路,從三副、二副到大副,最終才能通過考試取得船長證書,得到公司提拔後才可任船長。這個晉升過程十分漫長,從普通人到船長最快都需要10年左右,甚至在15年以上。
1997年,陳昌明申請停薪留職,應聘國外的船務公司,踏上了接近實現「船長夢」的旅途。起初他對船長一職,還認識膚淺。在此後多年的航海經歷中,除了船長的職責和工作內容,他總算明白了「船長」兩個字的深刻含義。
從東馬來西亞開往廣州的一次航行中,陳昌明遭遇了航海生涯中最驚險的一刻。當時貨輪剛開出巴拉望半島不久,就遇上了最令人頭疼的「土颱風」。這種颱風一般在南海上生成,形成速度快且方向不定,很難預測路徑。狂風驟雨中這艘萬噸級的貨輪就如同一片樹葉,被海水裹挾著。不久,船開始上浪進水,並且由於船體左側進水嚴重,排水不暢,整艘船向左嚴重傾斜,姿勢沒法修正。電影裡所見的沉船事故,似乎正在驚險上演。當時情況十分危急,作為二副,陳昌明立即建議船長掉頭返航。豈料,船長並未聽取這個小字輩的建議,執意與風浪搏鬥。
幸好這次航行,船務公司老總也在船上,得知情況後,他立刻要求船長返航,這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這次幸運,讓陳昌明深刻體會到船長所擔負的責任。船東賦予船長絕對的權力,他可以獨立地做任何決定。但是,船長必須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因為他的每一個判斷都會影響上億元貨物和船舶本身的安全,更關係到全船幾十名海員的生命。在多年的航海生涯中,陳昌明幾乎跑遍了全世界,積攢下了豐富的經驗,還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2006年,陳昌明如願取得了船長證書,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船長。在這個奮鬥過程中,陳昌明得到了很多,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遺憾。一次航程短的需要幾個月,長的甚至一年。最讓他難以釋懷的,是在汪洋大海上聽見奶奶去世的消息,無法趕回武穴老家見她最後一面;2001年孩子即將出生,他卻有遠航任務,一年航行結束後回家,兒子已經一歲多了,竟然不認識爸爸。
2007年,陳昌明申請返回學校任教,將生活的重心從海面回歸地面,主要考慮到父母年齡增大和家庭迫切需要。在離開大海的日子裡,他常常會夢見那些記憶中的航行,並渴望著有機會能再跑幾次。萬沒想到機會來得很突然,2011年,他接到命令,作為海軍第九批護航(亞丁灣護航)編隊護航船長,陳昌明再次踏上徵途。確保護航安全性的關鍵,在於如何將最多超過23艘的商船進行編隊,確保安全領域內其他船隻無法闖入。
「我之所以會被選中作為護航船長,可能是因為比較熟悉商船性能。」陳昌明解釋道。雖然護航船隻為軍艦,但是被護送的是商船,相比之下商船機動性能不如軍艦,如何確保隊形的穩定,編隊十分重要。陳昌明的工作,在啟航前就已經開始,收到商船申請加入編隊的郵件後,他就要不斷與商船進行溝通,確定對方的位置、航速等。在護航途中,陳昌明同樣要與商船時刻保持聯繫,應對各種突發情況。航行途中,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檢查郵箱,看隊列中的商船是否有其他需求。
在茫茫大海之上,如何讓來自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國家的船員團結起來,服從船長的指示;到港前怎樣與港口國官員交接工作,通過對方安全檢查;遇到颱風、海盜等突發事件,怎樣保證安全。一艘價值可能上億美元貨輪和全船船員的生命,在駛出港口的那一刻,全都交付給船長。在整個航行途中,其他人解決不了的任何事情,最終都由船長來決定。
為了防範海盜,船員們在商船中經常會有一些基本配備,包括確保有足夠的雙筒望遠鏡;配備防彈衣、防彈鋼盔;利用廢鐵塊、石灰包等進行還擊;最基本的一點,是開啟消防水,阻止海盜登船;另外,由於在甲板上增加人員是比較危險的,因為海盜有武器,這時候就會選擇放一個假人,可以起到迷惑的作用,也能對自身進行保護;還有設置密集的倒刺網等,給海盜登船增加困難。
「我們也遇到過海盜」,陳昌明回憶道。有一天一艘小型漁船試圖橫穿護航編隊,被及時發現,當時就派了一艘軍艦前往攔截。當時我們的軍艦試圖把這艘漁船擠出去,多次嘗試無果後,便向天空鳴槍警告,這艘小船很快就離開了。一般的海盜船都是體積較小的快艇或漁船,對商船往往發動「蒼蠅攻勢」,不過海盜看到軍艦一般都會避而遠之。在軍艦的威懾下,此次護航過程有驚無險。在擔負國家重任的同時,亞丁灣護航船員在航海途中出於人文關懷,也會對外國船施與援助,體現了中國的大國風範。凡是切身經歷過亞丁灣航行的人,都不自禁感嘆中國海軍的偉大,他們犧牲了自我,忍痛捨棄妻兒,遠赴亞丁灣,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默默奉獻,在一個隨時可能失去信號和聯絡的海平面上應對未知的困難。但正因如此,成功的歸航才能更加讓人感覺到祖國的強大。
2011年12月24日圓滿完成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護航任務的中國海軍第九批護航編隊「武漢」艦和「玉林」艦駛抵廣東湛江,順利回到祖國懷抱。護航行動歷經176天,航行7萬餘海裡,安全護送中外船舶41批280艘,其中中國船舶122艘、外國船舶158艘,成功為世界糧食計劃署「納威爾3號」商船實施了專項護航,派醫療救護人員為5艘中外商船傷病船員實施了緊急救治。
亞丁灣護航結束後,陳昌明繼續回歸到學校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中。看上去他的工作和生活並不像以往那樣「波瀾壯闊」,但對於他而言,在這普通的生活中,醞釀著一個更大的夢想。「如果說我過去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遠洋船長,那麼現在的夢想就是培養出更多合格的遠洋船長。」在學生眼裡,陳昌明是一位十分嚴厲的老師,學生上課時精神必須高度集中,思想不能開小差,更不能睡覺、不能玩手機,如果被發現會立刻被陳昌明「抓包」。他會坦言這門專業有多困難,需要學習多少知識,而且不能抱有僥倖心理;他還會向每一屆學生毫不保留地傳授自己十多年航海積攢下來的經驗。
生長在長江邊的陳昌明,自小就對水有種特別的感情,現在終於實現了「船長夢」,而且是令人稱羨的高級船長。十多年航海生涯中,他駕駛萬噸級貨輪環遊世界,執行過亞丁灣護航任務,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船長。如今,陳昌明已從大海回歸到母校廣州航海學院的講臺之上,成為一名普通的老師。在他看來,這更像是踏上人生的另一段航程。
船長的心裡裝著大海,既要有大海般的胸襟,大海般開闊的視野,更需要擁有海量的知識和技能,對這片蔚藍熱愛而又敬畏。海洋戰略必然是大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國家正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祖國輸送更多優秀的航海人才。
(來源:廣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