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我們會收到這樣的問題,
「請問,除了潛水外,我們安排幾天遊玩墾丁比較合適?」
或是
「你們覺得遊玩墾丁需要幾天呢?」
每當這個時刻,
我們總是陷入深深的糾結,
究竟,幾天合適呢?
有太多朋友,與我們一樣深愛墾丁,約朋引伴,來了一次,兩次,三次...
也有,來過就決定留在潛莊不走了的Herb...
究竟幾天合適呢?
尤其感覺到電腦背後,
提問客人期待,殷切的眼神。
面對這很難回答的問題,以及客人的信賴,通常讓我們壓力很大...
幾經輾轉反側以後,
我們終於想到解答辦法了!
這重要且嚴肅的問題,
還是回拋給你們:
按照從西往東的地理位置,聽我們慢慢道來
▼
恆春的西海岸,空曠,靜謐。
是放鬆心情的絕佳之地。
這裡有遠近馳名的海生館,
最富盛名的關山夕照,
奇特的海蝕地形與熱鬧的漁港...
每個景點,都是獨特的,全然不同的體驗
遠近馳名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共分臺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及世界水域館三個展示館,以及特展區定期舉辦特展。除了豐富的展示內容,海生館在學術研究上亦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朝著全球數一數二的海洋生物研究機構而努力。
★「臺灣水域館」
以水的循環為故事主軸,藉由一滴小水滴的旅行,呈現臺灣從冷冽的高山溪流到一望無際的海濱外洋等等,多樣的水域生態環境。並逐一介紹棲息於其中的各式物種及其生物多樣性。
從山到海:從高山上匯集融雪、雨水的溪流,順流而下,挾帶各種物質,到平緩的中下遊,最後流入經河口大海。
★「世界水域館」
以時空探查艇遨遊時空及各海域為故事主軸,藉由即時運算之虛擬科技,配合3D或2D的成像方式,重新呈現無法到達或難以到達之水域。並透過展示手法的運用,讓遊客穿梭於虛擬與真實之間,感受遠古時期的海洋、巨大的海藻森林,深不可測的深海水域及寒冷的極地水域。
關山
關山夕照被CNN評為全球最美12處夕陽之一!要縱觀整個恆春地區的地勢,關山是絕佳展望點!
到關山, 最好選擇臨近黃昏時刻,順著步道來到觀景臺,往西北方遠眺,可一眼望見西海岸隆起珊瑚礁,傾斜的西臺地,狹長的縱谷,連綿的中央山脈,還有一座獨立山頭的「外來巖塊」。
關山又名高山巖,為海拔高約152公尺的小山丘,山頂上視野開闊,且西邊面向巴士海峽,以「關山夕照」聞名遐邇。北邊則可看到高188公尺的大坪頂傾斜臺地之完整剖面及沿途海岸線與漁村之綺麗風光。東邊可遠眺龍鑾潭及南灣到鵝鑾鼻間的優美景色,為墾丁國家公園中極佳的眺望及賞景地點。
山頂的靠東面有一座依珊瑚礁巖建造的廟宇「高山巖」,是臺灣地區較為少見的。廟內供奉有福德正神,因此又名福德宮。宮旁有一個形狀似烏龜之巨大礁巖,從未有人知其來處,故將之稱為「飛來石」。由於模樣奇特,是遊客攝影留念的好題材。
到達關山地區後,沿公路繼續前行可繞到山的西邊,即到觀賞夕陽的觀景區,沿途設有數個觀景亭,此地視野寬闊,景觀優美,在晴天的日子裡更可看到如詩如畫的夕陽。
關山夕照,由於此地海拔較高,視野遼闊,整個紅柴坑海岸線盡收眼底。每當夕陽西下時,海平面開始泛起耀眼金光,整面天空雲彩變化萬千,有時泛白,有時透藍,有時暈紅,而大平頂臺地也靜靜的橫躺在遠方,構成了這幅如幻似真的景緻,無怪乎「關山夕照」名列臺灣八景之一。
貓鼻頭位於臺灣南端的西側岬角,正好處在臺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由於沿岸有一塊自海崖崩落的礁石,因形似一隻面海伏僕的貓,因此命名為貓鼻頭。
貓鼻頭公園全區是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剛好面對迎風面造成海蝕作用旺盛,崩崖、海蝕礁柱、海蝕溝、海蝕洞、海蝕壺穴景觀豐富,是極佳的地形教室。
從貓鼻頭遊客中心旁的人行步道來到天然觀景臺,站在居高臨下的崩崖平臺上,眼前是一幅碧天無際水無涯的景色,雖然海水同一色,但左側是巴士海峽,右邊卻是臺灣海峽,處於海之涯分界點的感覺是相當奇妙的。 從這裡還可以遠眺恆春半島許多知名的秀麗景致,從平臺左前方的陸岸開始起算,依序是三臺山、南灣、大山母山、小尖山、門馬羅山、大尖山、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大灣、大圓山、小灣、船帆石、香蕉灣海岸林、砂島、鵝鸞鼻,站在貓鼻頭觀景臺,能把這些美好風光通通收進眼底,可見貓鼻頭是一處得天獨厚的賞景據點。
貓鼻頭鄰近海域有黑潮暖流經過,拜黑潮流經所賜,使海溫得以維持在21℃至30℃之間,剛好適合許多海底生物在此繁生,海面下各式石珊瑚、軟珊瑚、熱帶魚、海鰻、貝蝦蟹目不暇給;冬天正好是海藻的繁殖期,加上海水溫暖,所以在清澈的水岸邊,到處可見石蓴、紅藻、馬尾藻等綠綠褐褐的藻類植物,與其他海洋生物及珊瑚礁石相襯為極富特色的海岸景觀。
龍鑾潭位於恆春鎮西南角,潭面遼闊,滿水面積近乎175公頃,潭水深沉,平均深度可達3.5公尺,是重要的農田水利設施,堪稱恆春半島最大的內陸湖泊。
由於潭水周邊散落許多魚塭、草原、農田、水池、灌木叢,形成多樣物種在此依生的自然環境,進而成為鳥類群聚的重要棲息地。 恰巧落在候鳥遷徒路線上的龍鑾潭,每年的秋冬時節,自然會有一群群遠道而來的避寒候鳥在此停棲,這段期間開始,除了原本就棲息原處的紅冠水雞、小白鷺、牛背鷺、鳥頭翁,罕見貴客澤鳧、花嘴鴨、紅尾伯勞、雁鴨科水鳥、綠頭鴨、鷗科海鳥像是趕赴一年一度的嘉年華會,紛紛飛奔登場,將平時幽然恬靜的龍鑾潭瞬間烘託的熱熱鬧鬧,好似一處氣氛歡樂的野鳥樂園。
因為這幅珍貴的畫面,在龍鑾潭西岸設立了一座自然中心,是臺灣首座以鳥類生態為主題的展示館,提供動態的鳥類活動觀察,以及靜態的圖片、標本、影片及簡報資料,深入了解候鳥遷徒的路線、鳥類繁衍的過程與意義、鳥類與人類互動的關係、環境變遷對鳥類的影響,讓遊客猶如上了一堂完整的鳥類生態教育課程。 龍鑾潭並且是特殊植物的棲息場所。由於園區的植物物種歧異度高,稀有種類也多,為了避免氣候或人為活動造成植物族群減少的危機,特別闢建龍鑾潭生態園,依林相的生長環境及用途,區分出稀有植物、誘鳥植物、誘蝶植物、山地植物、珊瑚礁植物、綠籬植物、草原灌叢、賞花觀果、海岸林九大林區,由此可見龍鑾潭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恆春原是南臺灣的國防重地之一,曾經有固若金湯的城池,有著嚴謹的風水配置,有著地方色彩濃厚的聚落...
恆春城(2級古鎮)
恆春古城始建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位於臺灣屏東縣恆春半島的恆春鎮,是全臺僅存的一座完整古城。在古城的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上都建有炮臺、馬道、城樓、城臺,同時還有護城河環繞。
西門在繁華的中山路上,當地居民們的日常生活皆由門洞中進出,對於恆春居民來水說是最親密的一座城門,進入西門後就能看到舊市場,舊市場是當年最熱鬧的老街,一眼看去的整排2層磚造的樓房是具有歷史的民宅。要吃地道的恆春小吃就千萬不能錯過舊市場這一帶。
北門地處偏郊區,穿越門洞能夠遠眺虎頭山、三臺山,洞除拱門由紅磚所砌,而樓板為磚栱,這是一大建築特色。北門與西門仍然負恆春的交通功能,不過只有小車以下的交通工具能夠通行,也算是特殊的景像之一。
在舊小區之後,順著猴洞山遺蹟一直走到底就是南門。南門位在恆南路的中央,這是一座孤立的們,兩邊已無城牆相連。
由中山路及福德路交會形成的恆春老街,從恆春建城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老街內的建築與商家也大多存在半世紀以上,老街久,老店多,蘊藏了太多有韻味的建築,有特色的商鋪,以及最最不可或缺的,各種美味。
一望無際的蔚藍大海,浪花以活潑的節奏,不斷拍打岸邊的珊瑚礁,這裡就是熱情洋溢的墾丁。起伏有致的綠色丘陵,草原上漫步著三三兩兩的牛羊, 迷宮般的礁巖森林,熱帶植物鬱鬱蔥蔥,蘊含了多少奧秘...南灣
生態海岸「南灣」
沙灘的弧線優美、沙質柔細,早期曾因「金沙白浪」被選為臺灣八景之一,海底景致也不遑多讓,由於黑潮造訪附近海域,形成珊瑚礁群良好的生長條件,珊瑚種類之多、密度之高足以傲視國外其他知名海域。
南灣舊稱「大板埒」,在日據時代是有名的捕鯨基地,這一帶海域因有黑潮暖流經過,帶來許多洄遊魚類,鯨魚即是其中一種,常有捕鯨船出海獵捕,不時出現大型鯨魚被拖放岸邊的畫面,然而物換星移、場景依舊,如今的南灣是一處美麗的沙灘,因為海水清澈見藍,又名「藍灣」,夏日時節常見大批遊客來此瘋狂戲水。
這裡的魚蝦產量豐富,過去常可見到魚民使用拖曳網撈捕魚類,這種古早的捕魚方式稱為「牽罟」,即是將魚網固定在陸岸,再以魚船載到魚類密集的海域鋪撒入海,然後集結眾人同心協力在岸邊將魚網拖上岸,現今雖然已經少見這種捕撈方式,但也說明了這處海灣不僅景色明媚,海洋生態也是出奇豐麗。
大尖石山
大尖石山海拔有318公尺,在地勢低平的懇丁顯得尖聳突出,從懇丁大街上眺望山陵,可看到像是雞冠般大石板模樣,但從船帆石方向往回看,大尖石山反而像是堅挺的筆尖兒,因此有人用「橫看成嶺側成峰」來形容大尖石山,也被稱為懇丁的大霸尖山。
牧場風光:
(圖片拍攝蝶非,取自網絡)
青蛙石
青蛙石就位在鄰近小灣的海邊,是一塊造型很可愛、酷似青蛙的石頭,它就面向海洋,蹲坐在一片草地上,或者說躲在草叢裡更為貼切;看來沉穩的青蛙似乎正在思量什麼,可能是等待獵物靠近,然後伺機而動,一舉捕捉成功,或者它是在期待玩伴出現,接著高興的跳入海裡一起玩水嬉戲。
約有60公尺高的青蛙石,從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的觀海樓望去,巖石背影像極了一隻準備跳入海裡的青蛙,尤其是眼睛的輪廓部位,相似度幾乎是百分百。青蛙石與大尖山同為墾丁泥巖層裡所夾帶的外來巖塊,這些巖塊被包覆在泥巖層中,由於巖性比泥巖還要堅硬許多,經過風力與海水長期侵蝕後,便逐漸突露出來成為獨立巖塊。
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內,設有一條青蛙石海濱遊憩步道,順著步道往海岸前進,沿途不時可以看見矗立在步道兩旁的龐然大石,這些石塊的巖質屬於火成巖,即是熔巖冷卻凝固後所形成的;走到海邊,則轉變為墾丁常見的珊瑚礁石灰巖地質,到處可見經過長期海蝕後所形成的別緻地景,譬如海蝕凹壁、蜂窩巖等,除此之外,這裡的動植物生態也相當豐富。 青蛙石海濱最常見的熱帶海岸植物為臺灣海棗及瓊崖海棠。臺灣海棗主要分布於低地與海邊,由於可供觀賞及食用,所以容易遭受人為破壞;而瓊崖海棠則是容易繁殖的植物,也常吸引烏頭翁在樹上築巢,所以來到青蛙石海濱公園所聽到的鳥鳴聲,別懷疑,那正是烏頭翁在快樂打著招呼呢!
船帆石
船帆石像似揚起風帆淮備出航的帆船,徵向海的那一端,某一處不知名的地方,不過船帆石的成因卻可推出。綿延海岸的珊瑚礁石灰巖在海浪反覆的衝擊與侵蝕下,巖質逐漸脆弱而破裂,加上重力拖曳的作用,使礁巖終致崩落,船帆石就是海蝕的傑作,也因為它的巖質比較堅硬,因此屹立海中難以動搖。
船帆石是懇丁沿海非常出名的地標之一,從懇丁街中心出發,驅車前往鵝鑾鼻的屏鵝公路上,因為沿途沒有高聳的景物遮蔽,行車沒多久,遠遠地就能看見高約18公尺的船帆石,在碧海晴天的映襯下,看來一副蓄勢待發的模樣,似乎早就擬定前行的方向,只待海風揚起的一刻。
也有人說,它更像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頭像,前後左右看一看,還真的抓到一個神似的角度,圓突的額頭、深落的眼窩、高挺的鼻梁,這些無一不像尼克森的特徵,再發揮一點想像畫面,它像不像一個剛剛入水、淮備挑戰長泳的尼克森,有趣的是,將跟旁邊的泳客相對照,那些遊客頓時成了小人國中的小矮人了。 船帆石因為景觀條件不錯,海岸邊設有休閒步道區,休閒區內陳設幾座動物造型的石椅,應該非常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旁邊那一片乾淨的沙灘,適合從事戲水活動,但是,可不要試圖攀爬船帆石,這是非常危險的行動。這片沙灘雖然不大,卻常常讓人玩到樂而忘返,這就是船帆石海灘的魔力。
砂島
墾丁大街白天時的恆春半島,當然以美麗的山水風光及質樸的人文古蹟為主角,但是入夜以後,便由懇丁大街粉墨登場,成為吸引人潮的首席之地。
熱鬧!
熱鬧!
熱鬧!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美食多」是墾丁大街最吸引人的焦點之一。 墾丁大街上專賣吃喝的攤販及店面是多到無法計算,不僅如此,連美食種類都是五花八門,臺灣小吃、泰國料理、日式涮鍋、新疆串烤、美式西餐通通吃得到;明明已經飢腸轆轆,卻因為看得眼花撩亂而遲遲無法選擇,好不容易做了決定,還得經過重重人牆的考驗,才得以飽食一頓;但另一種情況是,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手上已經拿著大包小包的美食,開始邊走邊吃了。 「個性商店多」是墾丁大街最吸引人的焦點之二。 墾丁大街各式各樣的商店很多,要如何吸引遊客的目光也是一大學問,因此有些商店便從店面風格下手,特別裝潢的有形有色,讓人一眼就記得。譬如,在大面積的牆面,畫上可愛的卡通圖案;或者以明亮的燈光將店面打造的金碧輝煌;或是以特殊的建材加強招牌的立體感;還有把知名公仔的比例放大,就直接當作招牌吸引客人。逛一趟墾丁大街,會發現這些設計真的饒富趣味。
「流行商品多」是墾丁大街最吸引人的焦點之三。 一般夜市裡看得到的商品,墾丁大街幾乎都有,但墾丁大街所販賣的特色商品,就不一定會出現在其他夜市,尤其是恆春地區特有的海岸風情紀念品,往往只限定在墾丁獨賣了。而這裡招攬客人購買商品的花招也很特別,像是直接跑到馬路上跳舞,或者定點定時燃放煙火,從老闆忙碌的身影就知道,應該有收到相當成效。
連綿的東海岸,有雄奇的崩崖,一望無際的草原,有罕見的奇巖怪石,疾風勁爆的風吹沙,
舉世聞名的武裝燈塔,
是一頁斑斑血淚史...
一趟東海岸,
一路海天相隨,耐人回味。
鵝鑾鼻公園「鵝鑾」為排灣族語「帆船」的音譯,這是因為該地附近有一塊狀似帆船的礁巖而得名,「鼻」則意指「突出」,剛好此地屬於岬角地形,便取名為鵝鑾鼻,由於該處景致天成、風光迷人,便依原始地景闢建為鵝鑾鼻公園。
鵝鑾鼻公園佔地大約59公頃,僻處臺灣最南端,並是太平洋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為一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並置的休憩園區,被列為臺灣八景之一。 鵝鑾鼻全區為隆起的珊瑚礁地形,巨礁到處林立,加上長期受到強風與海水的侵蝕,各種巖石景觀多不勝數,非非洞、古洞、幽谷、蠔豬石、擎天石、親吻石等都是園區內著名的礁石奇景,光聽名字,就足夠引人尋思奇巖百態。 沿著規劃完善的人行步道繞行園區,不時能在礁巖間、巖壁上發現處處繁生的林投、黃槿、象牙樹、山豬枷等熱帶植物,而且這些植物可不寂寞,總有鳥蝶相伴,黑點大白斑蝶、黃裳鳳蝶、樹鵲、烏頭翁似乎也把這裡當作家園,鵝鑾鼻公園內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也是相當可期。 除了自然生態,鵝鑾鼻公園內的文化遺蹟也不少。
行走在鵝鑾鼻公園,如此接近天空和大海的感覺,如同漫步天際間。
不僅如此,園區內還有座距今約5,000年前的史前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資產,非常值得一探;被譽為「東亞之光」的鵝鑾鼻燈塔起建於1881年(清光緒7年),當時為了防止原住民侵擾,特別將燈塔設計為抱壘型式,設有抱臺及槍眼,並於牆外挖設壕溝,並曾派武裝士兵守衛,是世界少有的武裝燈塔,現在已被規劃為史蹟保存區,也是不容錯過的一站。
龍坑生態保護區
想一睹巨石磊磊的崩崖,最佳欣賞地點,非龍坑莫屬!
龍坑生態保護區距離鵝鑾鼻約1.5公裡處,濱海地帶佈滿群狀珊瑚礁石,以陡坡及懸崖地形著名;珊瑚礁懸崖的成因是由於隆起的高位珊瑚礁長期受到海浪衝蝕,加上礁巖本身的重力因素,導致臺地邊緣的珊瑚石灰巖逐漸破裂並崩落,因此呈現鬼斧神工般的奇石地景,不僅如此,更有鳥類、爬蟲類及珊瑚礁海岸植物等生態形貌,是墾丁國家公園極為特殊與豐富的景觀區之一。
龍坑生態保護區設有詳細的植物導覽系統,順著觀景木棧道前進,沿途皆設有解說牌,說明各種植物的名稱、特性及分布情形,包括土樟、濱班鳩菊、草海桐、瓊崖海棠、馬鞍藤、蔓莿、白水木、水芫花等沙地植物及珊瑚礁群植物,雖然這些植物群經年累月受到季風、海鹽、波浪、熱旱等因素影響,卻反而形成特殊的植被群相,加上未經人為破壞,使這裡的植物形貌依舊完整。 為了保護珍貴的珊瑚礁臺地,同時照顧遊客的安全起見,龍坑生態保護區特別鋪建木棧道,以近距離又未破壞生態的方式,使遊客一路讚賞裙礁、峽谷、礁柱等壯闊奇景,步道的盡頭是崩崖,海岸拍浪是最佳拍檔,合而形成龍坑生態保護區裡最氣勢萬千的景致;穿梭在嶙峋怪石群中,偶爾也發現了鑽走在石縫中的爬蟲動物,當聳峭的石崖就兀立在眼前,也不難看見過境鳥兒正靜立礁石上,意外領略到這不就是一幅和諧的自然景色,我們不是在欣賞風景,而是我們正在這幅美景中。
龍坑自然步道自管制站至保護區核心距離來回約2.6公裡,往返步行約需1.5小時。遊客可利用沿途設置的解說牌、墾管處出版的摺頁、手冊,進行一趟感性、知性兼具的體驗自然之旅,領略龍坑獨特的地形及豐富的生物相。進入生態保護區,請穿著適合步行的衣服及鞋履,垃圾需自行帶離保護區,也請勿擅離步道,並小心強風、斷崖、巨浪及生物性潛在危險;更請勿隨意採集植物、礦石或幹擾野生物。 在墾管處看完簡報日期只要在參訪日期前三日內皆可,如此就便可以更早到保護區。開始走在林投灌叢所形成的防風步道中,雖可蔽日卻也無風反而更顯悶熱,天氣的炎熱是預料中的,所以防曬的器具與水份的補份千萬不可少,另外由於林投灌叢下懸垂大量枯葉,可燃性甚高,容易引起火災,所以也請不要在保護區內吸菸哦。
龍磐公園龍磐公園位於恆春半島上的佳鵝公路旁,為瀕臨太平洋的珊瑚礁石灰巖臺地,由於石灰巖長期被海水衝蝕的緣故,形成崩崖、滲穴、裂溝、石灰巖洞、紅土等富麗地質,是此地最美麗的海岸線。
站在岸上,落差數十公尺的崩崖地形近在眼前,這是自然力所刻蝕出的壯麗景觀,因為石灰巖是具有許多破裂面的巖質,當海水順著節理經年不斷的溶蝕,將石灰巖割裂出大小不等的巖塊,在海浪一波波衝激所產生的拖曳重力下,巖塊逐漸破裂崩離,崩崖終於成形。 假如只有土橙橙的崩崖巖石挨近海水,景色可能單調了些,偏偏許多綠色植被在此聚生,也因此增添更嬌豔的面貌。晴空藍,海水藍,是海天一色;風吹來,海起浪,草也起浪,是白綠色的「浪漫」,這麼絕美的景致,若是忘了移動腳步,可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
行走在龍磐公園的人行小徑上,也會發現路景的一些有趣變化。原本一路是紅土路面,可能一個轉彎後,就看見一小群珊瑚礁石群聚道路上,繼續前進,巖層路面就換成綠色草地,走近岸邊,更大模樣的珊瑚礁石像是安坐在地,陪伴旅人眺望海天草石調和出的自然美色。 龍磐公園面向一望無際的天空與海面,視野毫無阻隔,更因絕少光害,形成看日出、賞晚霞及觀星空的最佳條件。為了旭日東升這瞬間,早起是値得;為了晚霞暮色那一刻,早來等待是値得;為了滿天星鬥這一幕,犧牲夜晚休息時間依然很値得,「値得」只因為龍磐公園是一處擁有日夜美景的難得勝地。
看了這麼多景點,驚訝了沒?
你以為,這樣就是墾丁全部了麼?
▼
還有風吹沙,四重溪溫泉,出火,佳樂水,香蕉灣,最南端,南仁山...
▼
還有拍了很多電影的「白砂」
▼
▼
還還有小灣,大灣海水浴場,
▼
▼
▼
還還還有,水上風景水下風景都獨特的萬裡桐,紅柴坑,石珠...
▼
墾丁常去潛水點有20個以上,
再加上如此多的景點,
你們說,墾丁旅遊,究竟幾天才夠呢?
本文參考文獻《恆春半島深度旅遊》及「愛屏東」,部分照片取自網絡。
關注潛莊公共微信,可以獲得更多有關墾丁旅遊,墾丁深度私房景點,以及墾丁潛水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