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菠蘿油」這幾個字,如果你聯想起了玉米油、花生油、茶籽油、橄欖油、葵花子油乃至護膚用品之類,呵呵,那可走遠囉!
菠蘿油,既跟水果中的菠蘿沒什麼關係,也跟燒菜用的食油沒多少關係。它是麵包和黃油配合的點心甚至主食,一種縮略語。
菠蘿包的形狀和我們熟悉的蘇旦麵包相似。事實上,在比較大的西餅屋裡,菠蘿包是麵包的基本款。其標誌是半圓形的麵包頂部被「剞刻」(因烘焙開裂)出凹凸不平、金黃色的脆皮,酷似菠蘿;黃油則如切片麵包大小的一方塊。
有的人吃麵包,喜歡抹點黃油或鋪一塊薄薄的黃油片。坦率地說,這不能算菠蘿油的標準吃法。
按照粵港人士的習慣,菠蘿油必須「冷油熱包」,即,將剛剛出爐熱乎乎的菠蘿包攔腰一刀一分為二,或切到藕斷絲連的程度,然後塞入一塊冷冰冰的黃油。冰鎮的黃油遭遇燠煖的麵包,漸漸融化,滲入麵包的空隙裡。可以想像,那種芬芳馥鬱立刻洋溢起來。這還沒完,你實在需要在那片黃油尚未完全融化、還顫顫巍巍成著形的時刻,一口咬下去。啊呀,外皮脆,麵包軟,黃油香,那個鹹與甜融會貫通的爽勁,那個酥鬆的脆皮被牙齒一碰以致繽紛四散的痛快,真是令人難以言表!
吃菠蘿油時,有個動作省不得——把黃油片塞入麵包後,要用手在頂部壓一壓,等到看著它癟下去又反彈起來,再品嘗。這個環節不是無謂的,擠壓迫使黃油加速融化,達到無孔不入的效果。但只需一兩下即可,過猶不及。
菠蘿油是粵港人士的心頭好!很多人好這一口。一隻菠蘿油,一杯咖啡(茶或拉茶),就能果腹,就能消磨一個早上或一個下午。
記得好多年前,我去廣東清遠的親戚家吃喜酒。當時,微信朋友圈裡正好有人提到廣州炳勝的菠蘿油如何如何好吃,堪稱天下第一,勾起了我的饞蟲。於是,我毅然放棄了一餐酒席(當地人辦喜酒要吃多餐),借了一輛漢蘭達驅車幾十公裡直奔炳勝。可惜因為路況欠佳,到達該店有點晚,營業員對我兩手一攤:「早賣完了嘛!」他還教訓我說:「人家都是大清老早排了長隊來買,你太陽當頭才姍姍來遲,還想買?嗤!」
從此,這種遺憾變成了對廣州念想。而這種念想,又往往是先有菠蘿油,後有五羊城!
菠蘿包是舶來品,黃油片是舶來品。然而,我從來不知道西洋人有這種吃法。中國人竟然把這兩種舶來品本土化了,充分說明我們的民族善於吸收並消化外來文化的能力。
「事出反常必有妖」。嶺南人吃菠蘿油也真吃出了「妖」,明明已經有了經典的原味菠蘿油,偏偏還搗鼓出什麼鹹蛋黃金沙菠蘿油、爆漿煎蛋菠蘿油、雞扒芝士菠蘿油、紅豆菠蘿油、榴槤菠蘿油……這豈不成了洋快餐裡的漢堡包嘛!
在上海,菠蘿油並不是稀罕物,只不過少有人關注而已。它在那些隨處可見的「茶餐廳」「粵菜館」裡是不會缺席的。如果那些標榜粵港風味的餐廳連區區菠蘿油也拿不出來,仿佛外國的中餐館不會炒宮保雞丁、中國的家庭主婦不會燒番茄炒蛋,怎麼說呢,那就別「豬鼻子插蔥——裝象」啦。(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