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鴨蛋:俄造出一艘很醜的北極科考船,美國人卻如臨大敵

2020-12-25 騰訊網

12月18日,俄羅斯新型北極科學考察船「北極」號在聖彼得堡的海軍部造船廠下水。這艘科考船外形非常另類,船頭呈圓形,船體短粗,就像一個漂浮在水上的鴨蛋,不管是俄羅斯媒體還是西方媒體,對這艘船的評價都是——「不怎麼漂亮」。

這艘「北極」號北極科考船,項目編號為00903,造價為1億美元。該船噸位為1萬噸,全長83.1米,寬度為22.5米,長寬比只有3.7,顯得非常短粗。這艘船是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和環境監測局建造的,開工時間已經有兩年,預計在2024年投入使用。

電腦模擬的「北極」號

按照俄羅斯的說法,「北極」號的建造項目被描述為「抗冰自航平臺」,專門用於在極地的地質、聲吶、地球物理和海洋調查工作。具體來講,這艘船是一艘前所未有的浮動極地科考站!

「北極」號之所以採用蛋形外觀,就是為了便於在極地航行。這種「蛋形」設計並非用於破冰,而是為了規避極地冰層,整體設計為此進行了一系列優化。該船的外殼由特種高耐壓鋼材製造,再加上短粗的圓形船體,能夠有效抗擊極地冰層的撞擊。像「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那種事情,對於「北極」號來說都不過是家常便飯。

另外,「北極」號作為科考船,非常強調續航能力。該船採用4200千瓦的柴油機,最高航速只有10節,但是內部裝載能力極大,遠洋自持力很強,足以支持2年的海上科學考察活動(包括14名船員和34名科考隊員)。

據了解,「北極」號的這種特別設計,也與北極氣候的變化有關。隨著氣候變暖,北極地區大量冰層融化,很多地區實際上沒有了固定冰層。以往俄羅斯的北極科考站,都建立在北極點周邊的固定冰區,但是近年來夏季浮冰經常破裂,只好將這些站點放棄。俄羅斯在北極點的最後一次建站努力,在2015年僅嘗試了4個月就失敗了。

從功能上看,編號00903的「北極」號抗冰自航平臺,實際上就是對固定式科考站的一種替代品。在開始「自主」任務之前,「北極」號能夠在自身動力下,或者在破冰船的幫助下,冒風險進入北極地區。按照設計,研究人員乘坐「北極」號可以在北極地區進行為期兩年的自主作業。因此,「北極」號具備了一座極地考察站的所有功能,可謂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船型。

由於需要長時間離港航行,「北極」號在工作期間還需要破冰船或飛機提供額外補給,同時該船還配備有一架永久駐船的米-8AMTSh-VA直升機,這款直升機是專門為北極環境定製的。未來該船的直升機平臺還可以支持更先進的米-38直升機。

當「北極」號開始建造時,俄羅斯水文氣象局副局長納塔莉亞·拉德科娃曾形容這艘科考船是「一座獨特、舒適和可靠的漂流站,將翻開俄羅斯極地科考歷史的新一頁。」

「北極」號的戰略意義是非常明顯的,目前北極冰蓋正在消退,俄羅斯採用這種「海上半永久性駐紮」的新模式,能夠比其他國家搶佔更有利的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北極」號將成為俄羅斯在北極地區活動的關鍵主角。美國方面卻這艘船的現身,也如臨大敵。(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這種船我們終於能造了!此前中國只有一艘,還是進口的
    購入後由滬東造船廠進行了改裝,共花費750萬元,主要加裝了人員住艙,極地科考設備以及直升機平臺機庫、減搖裝置,首側推,更新了導航設備和通信設備。經過改裝使該船成為一艘多功能、多用途、綜合性並適宜於高緯度高嚴寒海域航行的科學考察船。改裝工程於1986年9月完工並命名為「極地」號,這是我國第二代極地科考船。
  • 俄羅斯萬噸巨艦很獨特,號稱全球首艘長駐北極船隻,美國望塵莫及
    北極的軍事戰略地位和巨大能源價值,已成世界大國新時代的爭奪之地。作為北極霸主俄羅斯,有不少徵戰北極的大平臺,不僅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破冰船53艘,還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排水量達22300噸。近日,俄羅斯又推出一艘搶佔北極優勢的利器——北極科考船「北極號」。
  • 北極圈爭奪日趨白熱化,美專家:俄破冰船是「奪取」北極最強武器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南北兩極都離我們很遙遠,也只有專業科考人員才能親身到達那裡,地球的南北兩極還有許多未知等待我們去探索!不僅如此,兩極還蘊藏豐富的物種,如企鵝、北極熊等。它們是地球上罕見的物種。兩極動物都極具耐寒性,是人類進行科學研究的珍貴物種,可以幫助人類克服畏寒的缺點。兩極也給人們的運輸帶來了便利,如果開通兩極海上航路,將縮短世界距離,是交通史上的一大進步,現在俄羅斯正在開闢北極(北冰洋)航路。那麼,你是否想過親身到達南極去看看企鵝,去北極見一見北極熊呢?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難以想像,這名女科學家和她的團隊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智慧,才能保障這樣一艘科考船和全體科考船員平安歸來。  對於大多數國人而言,極地都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存在。就在我們熱衷討論究竟是北方冷還是南方冷的時候,我們可能更會好奇,為什麼好端端一群科學家要把自己送到北極點,在浮冰裡凍上一整年?可能熱衷冒險的朋友們甚至都會有點躍躍欲試,想問問去北極的旅遊路線多少錢了。
  • 俄「北極三葉草」軍事基地:暗藏謀求復興大國雄心
    基地佔地面積超過1.4萬平方米,生活基礎設施條件優越,軍事設施配備齊全,主體建築在樁子的支撐下高出冰面數米,形似「三葉草」,可保障150名官兵在不接受外部支援的情況下執勤18個月。 這是俄軍首次公開介紹其在北極的軍事基地。北極戰略位置險要,在此部署軍事基地威懾意味不言而喻,聯想到不久前美國動用「戰斧」飛彈襲擊敘利亞的硝煙還未散盡,俄羅斯此舉的目的就更加耐人尋味。
  • 新聞分析:俄羅斯北極科考意在爭奪資源(圖)
    新華社/路透  新華網北京8月3日電(記者任海軍)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奇林加羅夫2日率領科考隊員乘深海潛水器從北極點下潛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並在洋底插上了一面鈦合金製造的俄羅斯國旗。此舉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據俄媒體報導,本次科考活動的任務之一是搜集證據,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門捷列夫海嶺從地質角度上講是西伯利亞大陸板塊的延伸。
  • 搶佔北極!俄羅斯破冰船排水量最大,我國僅一艘孤軍奮戰
    首先,中國於2004年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了北極科考黃河站,成為世界上第八個在此地區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國家。其次北極地區具有豐富的礦藏和科研價值,依託北極地區,開闢北極航道,中國將擁有通往歐洲和北美的新航線,大大減少運輸成本。在今年年初,我國又頒布了《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以求進一步鞏固我國在北極的正當權力。
  • 北極科考人員:北冰洋正在死去
    【新華社微特稿】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德國「北極星」號科考船12日抵達德國不萊梅港。船上研究人員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的「噩耗」。法新社報導,「北極星」號在遍布浮冰的北冰洋漂泊389天,收集氣候變化影響北極的重要數據。
  • 美歐警惕中國造極地破冰船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北極正遭遇當年歐洲殖民者瓜分非洲一樣激烈的爭奪。但頭腦冷靜者提醒,對於人類而言,資源並非北極的唯一意義。中國造極地破冰船後年下水「為把觸角伸向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中國正為北極科考建造第一艘國產極地破冰船。」美國「大眾科學」網8月1日這樣評論中國的這項新計劃。
  • 俄核動力破冰船將上崗,美媒:俄羅斯正在統治北極,美國喪失競爭力
    而在各領域都想居於人先的美國這次卻在「北極爭奪戰」中長期落後,令俄羅斯一躍成為「北極霸主」。 俄軍士兵與K-300P車載反艦飛彈 據美國媒體《大眾機械》雜誌網站9月24日報導,俄羅斯新「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即將進行最後的冰面測試,完成後將前往摩爾曼斯克籤署驗收協議
  • 造不起航母,就造破冰船 俄7萬噸核動力破冰船絲毫不遜航母
    世界上航第一艘極地破冰船就是由俄羅斯人設計的「葉爾馬克」號。中國也曾經從烏克蘭購買了一艘「維塔斯·白令」級破冰船,並命名為「雪龍」號,用於中國的南北極科考任務。正是因為俄羅斯特殊的地理環境,因此在破冰船建造方面,俄羅斯一直獨步全球,早在1957年,蘇聯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破冰船,該船一直服役到蘇聯解體,足見其堅固耐用的特點。如今,俄羅斯正在計劃建造新一代破冰船,而且出於繼承技術的目的,俄羅斯新一代破冰船將同樣使用核動力驅動。
  • 目標北極!俄下水「浮動島嶼」,速度慢但自持力長達兩年
    目標北極!俄下水「浮動島嶼」,速度慢但自持力長達兩年從2019年開始,北極這塊不毛之地就成了所謂的 "熱土"。美俄兩國紛紛向這裡派出科研團隊和軍隊,意在通過跑馬圈地的方式告訴世人,這片土地已經有了新的主人。
  • 與俄競逐北極?美最大破冰船在北極巡航四個多月
    」 希利號本次的科考任務頗為繁重,包括與美國科學基金會、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和美國海軍研究試驗室的聯合極地考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科考項目包括海洋生物學研究,楚克奇海和貝福特海的海底洋流調查,據稱他們的調查將有利於極地生物學的研究。
  • 這種船好多小國都有!中國卻只有一艘,還是進口的
    據美國海岸警衛隊2013年統計,目前全球破冰船隊中,功率超過1萬馬力的破冰船有78艘,在建4艘,計劃建造13艘,總計95艘。其中俄羅斯的核動力破冰船7艘,常規動力科考破冰船有24艘。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也擁有一支強大的破冰船隊。中國僅有一艘從烏克蘭購買的破冰船「雪龍」號。其他國家的破冰船就鮮為人知的了,本文為大家梳理一下。
  • 在芬蘭的冬季乘坐破冰船去追極光,假裝自己是一個北極科考達人
    對科學比較了解的人,肯定聽說過破冰船,破冰船是一種特殊的船,一般出現在北極和南極這種寒冷的地方,對極地進行科學考察就離不開這種船,所以說,破冰船一般都是專業的科考人員才能使用,我們普通人基本上是沒有機會體驗的。
  • 俄呆萌的「蛋船」下水,可深入北極2年不靠港,助力眼下頭等大事
    近日一艘名為「北極點」(Северный полюс)的新型俄羅斯科考船在聖彼得堡的金鐘造船廠下水,這艘造型圓滾滾的「蛋船」外形非常呆萌,又有著「防冰自走平臺」(ice-resistant self-propelled platform)的古怪別稱,讓人一時半會摸不著頭腦。
  • 加拿大發現170年前北極探險船 船員或互相殘食
    圖:科考專家展示從海底打撈出來的部分船體殘骸。  近170年前的探險為加拿大在北極部分地區的主權奠定了基礎。  ——加拿大總理哈珀  新華社電 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9日宣布,在歷時6年後,加拿大搜尋人員終於找到了近170年前在北極海域遭遇不測的一艘英國探險船。這艘船屬於英國海軍將領約翰·富蘭克林率領的北極探險船隊。
  • 報廢軍艦那些事(下):出身成分複雜的日本科考船宗谷丸號
    宗谷丸對於選擇「宗谷」為南極觀測船這件事上,有種說法稱,日本人比較迷信,就算是參與南極科考的科考人員都,「宗谷」號的運氣一向很好,因此科考隊人員認為「宗谷」可以讓他們平安地送回家。為日本科考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宗谷丸號到日本鋼管淺野船渠,接受主眼為大幅強化船體及加強耐冰能力的大型改裝,成為了日本初代南極科考觀測船。
  • 中國的北極科考之路
    本刊專稿 彭秀良2004年7月28日,中國政府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松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中國北極黃河站」(地理坐標為78°55′N、11°56′E),成為世界上第8個在此建立北極科考站的國家。中國的北極科考之路要比南極晚很長時間。
  • 隸屬美國海軍的科考船湯普森號停靠高雄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0月16日報導稱,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的公務船託馬斯·G·湯普森號(T-AGOR-23)於10月15日停靠高雄港,該船目前正由美國大學暨國家海洋實驗室使用,執行氣候研究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