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大型龍舟在三峽大壩前水域開展訓練。
當日,長62米的鋼製龍舟在屈原故裡湖北省秭歸縣龍舟訓練基地下水訓練。該龍舟是為紀念62歲時投江自盡的偉大詩人屈原而精心打造的,可容納120人同時乘劃。經過訓練後,該龍舟將於三峽大壩舉辦的第六屆宜昌長江三峽龍舟賽上亮相。 新華社發(鄭家裕 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華網長沙6月4日電(記者 明星)龍舟鼓響,粽子飄香。端午節將至,前往湖南汨羅市屈子祠憑弔、緬懷的人們絡繹不絕。4日,在中國端午節文化的發祥地湖南汨羅江畔,參加第七屆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節的12支龍舟隊陸續抵達,並開始首場訓練,適應場地和江水流速。
據了解,「中國龍舟公開賽」作為第七屆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節中最重要的活動,是由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龍舟協會今年最新推出的龍舟活動。
龍舟競渡是汨羅端午節的一大亮點,它吸引著眾多龍舟隊同江競技。然而,今年以來,位於洞庭湖區的汨羅市降雨持續偏小,累計降雨量較往年同期偏少近六成,汨羅江的水位大幅下降,水面收窄,不適合多條龍舟同江競渡。
「今年的旱情特別嚴重,可以說是汨羅近年來遇到的夏季旱災中,最嚴重的一次,但龍舟賽依然照常舉行。」汨羅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松柏向記者介紹,為確保5日至6日的龍舟競渡賽事和民間龍舟文化表演順利進行,汨羅市在汨羅江下遊進行了築壩蓄水。
4日上午,一場及時雨灑遍洞庭湖旱區,但對於久旱無雨的汨羅而言,這場雨量不大的降雨只是「杯水車薪」,因此築壩蓄水仍在進行。記者看到,築壩擋水的地方在汨羅江大橋下,施工隊正在冒雨加緊施工,壩體長400米、高2米,主要以鵝卵石、片石砌成。
傳統龍舟賽事由於專業性強,普通老百姓很難有機會接觸這項運動。這次組委會將組織廣大市民和旅遊團隊,參加6月6日舉行的趣味龍舟賽,讓群眾近距離接觸龍舟、親身體驗划龍舟的趣味性。6月5日,公開組22人龍舟200米和500米直道競賽將正式開始。
記者從汨羅市水利局了解到,進入5月份後,汨羅市旱情迅速蔓延,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春夏連旱。
為確保大賽如期舉行,組委會組織了200人將比賽河道進行大規模清淤、挖沙,以此抬高水面。同時,還在下遊築壩蓄水。「工程完工後,水位至少可達28米,完全可以舉行比賽。」黃松柏說。目前,汨羅江水緩緩上升。由於前期遭遇大旱,上遊來水的流量並不大。
「汨羅江畔的老百姓有這樣一句民謠: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黃松柏介紹端午習俗時說,「古時候的賽龍舟,和奧運會的賽艇項目極為相似。每年端午節賽龍舟之前,年輕小夥們抬著『龍頭』,虔誠地到屈子祠中祭拜,祖輩們的傳統就這樣傳了下來。」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遂成為一年一度的端午風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屈原紀念館館長徐蔚明介紹,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裡,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擴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充滿詩意的汨羅江,也因此成為端午文化的發祥地。
除大陸外,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也十分盛行。受中華文化影響,亞洲地區的不少國家也都有自己的端午活動。並且隨著中華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節正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國的視野,在美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國,賽龍舟正逐漸成為一項廣受歡迎的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