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軍政幹部學校舊址—光裕公祠
揭西河婆嶺豐一個平凡而不簡單的村莊
早在七十多年前有著一段光輝的紅色歷史
而光榮厚重的歷史蘊藏在百年祠堂裡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革命精神經過歲月的洗禮歷久彌新
讓我們一起踏尋揭西河婆嶺豐的紅色印記
重溫革命歷史,感悟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學習和弘揚優良的革命傳統
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煥發時代光芒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揭西縣是廣東省革命老區之一,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深藏在揭西河婆的一處紅色革命遺址「潮汕軍政幹部學校舊址—光裕公祠」
潮汕軍政幹部學校舊址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河婆街道嶺豐村委會八鬥種村光裕公祠,原建於清末民初。光裕公祠,坐西向東,面闊7間46.26米,三廳兩井35.62米,硬山頂土木結構,建築面積1640平方米。左右各有一條灰巷,灰巷兩側及後側為祠堂包屋,為潮汕地區傳統特色民居。
光裕公祠飛簷反宇,活色生香,風格迥異。
正大門:
光裕公祠
光前祖德傳家遠
裕後裔孫繼家長
左側門:
毓桂
孝友家風崇美德
金鑑和諧頌百忍
右側門:
滋蘭
遠觀群山環福地
近看吉水慕清河
祠堂包屋有四個大門,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而每個門的對聯是建屋所提的對聯至今沒變
「文成第」即婚嫁、喜事出入
文章古今傳事跡
成業為民永流芳
「長庚門」即外出做生意出入
長遠復興天賜福
庚新門第永流芳
「環碧」即外出回來進入
環山圍繞河婆肚
碧水長流蔭順昌
「擁翠」即白事出入
擁抱北山千裡秀
翠蓋河婆萬年長
古色古香的老建築和祠堂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
公祠內部雕梁畫棟,橫梁上灰塑、畫著各種圖案栩栩如生,稍許褪去顏色依舊顯露出當日的光彩。
而屋頂的陶塑依然靚麗。
精緻的祠堂都藏著一個優秀家族奮鬥發展的故事。
看,公祠大門兩旁的石樑刻著祖訓,行字間彰顯著做人處世之道。
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中共潮汕地委在八鬥種村開辦潮汕軍政幹部學校,由閩粵贛邊縱隊第2支隊司令員張希非任校長,畢業於黃埔軍校的張玉書等任教官,培訓了一批幹部,奔赴各地,在迎接廣東全省的解放和開展建國時期各種地方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潮汕地區革命運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張希非簡介
1919年12月出生於普寧流沙小揚美村,1936年參加抗日義勇軍,193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在潮汕地區堅持黨的地下活動,開展武裝鬥爭。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韓江縱隊第二支隊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員等職,帶領部隊轉戰潮梅地區,歷經大小戰鬥40多次,為普寧和潮汕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曾任廣東軍區潮汕軍分區第二團長兼政委、華南軍區獨立一團政委、總參情報部處長等職。1955年3月被授予中校軍銜,同時榮獲三級解放勳章。1962年11月晉升為上校。1969年9月調任廣西河池軍分區副司令員,同年12月因急性心臟病逝世於廣西南寧,時年5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光裕公祠便成為辦公地,「二分會」、「高級農業社」、「大隊部」、「管理區」都曾經以光裕公祠為辦公地點。
現在仍是八鬥種村宗親舉辦宗族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祠堂文化傳承發展的地方。
現在潮汕軍政幹部學校舊址已由揭西縣人民政府掛牌為不可移動文物。
文章來源- 揭西同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