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三月,中國迎來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各地代表委員聚首北京,趕赴這場「春天的約會」;百姓期待也在此匯聚,期盼這場春風的拂面。在世界目光的關注下,作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兩會緊緊連著百姓心事。
春天總是孕育著希望和飽含期待的,「仿佛如同一場夢,我們如此短暫的相逢,你像一陣春風,輕輕柔柔吹入我心中。」這句細膩動情、寫盡希望的歌詞,應著「過去與未來」的交匯點,「國計與民生」的起步點,在筆者看來,正恰似「兩會」背後的民生期待,代表委員肩上的民意囑託。
在此前逾百萬名網友參與的人民網「兩會調查」中,「社會保障」「居民收入」「醫療改革」,成為排名前三的熱點話題。「民生」跟著「民聲」走,網絡民意的集中流向,就應當充分體現在「以民為本」的話風裡,「為民謀利」的文風裡,「為民服務」的作風裡。
兩會是中國發展命脈的「晴雨表」,是官場形態的「演播廳」,更是民情民意的「集散地」。回顧過往,代表委員們關於社會發展的不少建議,既接地氣、又識大局,既有必要性、又有可操作性,不僅助力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百姓帶來了春天的聲音。
不難看到,在這個有所作為的時代,政策暖風應對發展寒冬,創新之春傳遞政府理性,一系列落地生根的惠民政策,一道道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福祉,讓百姓有了足足的獲得感。然而,仍有7000萬貧困人口需要脫貧,仍有城市邊緣群體需要融入,仍有許多弱勢群體亟需關注……正因如此,才更加需要通過兩會這個「中國式民主」制度平臺,拿出「高看一眼、厚愛一分」的關切,和切實可行的辦法,讓野百合們也有「春天」。
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站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起步之年,各項改革都進入「啃硬骨頭」「涉險灘」的攻堅期,擔負著責任和使命的代表委員們,當積極回應病有所醫、少有所學、老有所依、食有所安、收入均衡、就業保障等民眾關切。在這個匯聚智慧、凝聚共識的政治窗口中,踏著「民生取向」的前進步調,服務於民。
要「民有所盼,我有所為」。代表委員是黨和政府聯繫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應通過自己的參政議政、大膽建言、積極履職。面對權力,不提瓜田李下的建議;面對利益,遏制近水樓臺的念頭。使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兩會的政治舞臺上進一步深入人心,讓改革的春風沐浴更多的群眾,讓政策的落地化為實實在在的百姓獲得感。
行動的力量無遠弗屆,智慧的光芒穿越時空。「兩會」正當時,期待一攬子惠及民生的利好消息,期待一份份補短板、破難題的民生信念,期待一張張拉長的「民生清單」,迎來「野百合」的春天。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夏區舒安辦事處)
【「求是網評」欄目投稿郵箱為wp@qstheory.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分享您的真知灼見,共同構築網上思想理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