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召開「四川長寧6.0級地震專家集體訪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介紹,國家層面正在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
據了解,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後,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磁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方進行預警。一般來說,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每秒幾公裡,而電磁波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裡。
蔣海昆介紹,地震預警原理上來講,應該說是在地震發生以後,那麼根據震中周圍的一些密集觀測臺網,拾取一些地震波的初至信息進行快速評估,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發布預警信息。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補充道,「我們利用電磁波和地震波的時間差,我們可以使在外圍地區的人跑到地震波之前,預判地震波什麼時候能到達。」
對於我國地震預警發展的水平,王海濤表示,我國地震預警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在未來5年,國家將投資18.7個億,在全國包括華北、川滇、新疆、東南沿海在內的四大地區布設密集臺網,力爭在2022年之前,形成預警能力。
他介紹,長寧6.0級地震震源機制解結果顯示為走滑型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因為這次地震首先深度比較深,再一個我們能夠求解出這次地震的破裂機制,這都屬於構造地震的典型特徵。」
紅星新聞記者 張炎良 北京報導
編輯 汪垠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