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6月24日電 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24日舉行「疫情後國際旅遊的新常態」網上論壇。多個來自不同界別、具國際影響力的講者對旅遊業面臨的挑戰提出獨到見解。有講者預計全球旅遊業要在2022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本土旅遊會是重要商機。
當日論壇由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業界領袖,就新冠肺炎疫情對旅遊業影響、行業應變,及疫情後消費者重新出遊時的新趨勢進行分析。活動吸引了逾4000名旅遊業、傳媒和學術界代表登記。
旅發局主席彭耀佳在開幕致辭時強調,重建旅客信心對重啟旅遊業至為重要:「作為一大行業,我們首要任務是必須讓每一個旅客都對出遊充滿信心,確保他們的旅程從頭到尾都是徹底安全。」他續說:「要克服面前的挑戰,我們的合作必須跨越地域和業務界限,結集各界知識和專長,發揮集體創意。」
麥肯錫公司董事合伙人沈思文表示,疫情對全球經濟和商業有深遠影響。舉例而言,全球旅遊業的出口收入在疫情下已損失了0.9萬億至1.2萬億美元,預計全球旅遊業要在2022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就具體國家而言,中國、印尼和美國消費者較為樂觀,當中,中國的旅遊活動更已恢復至疫前約一半水平,但整體旅客信心仍然低迷,旅遊復甦速度也較預期慢。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消費者預計在疫情後將減少出遊,尤其是出國旅行,因此本土旅遊會是重要商機,中國、英國和德國將會是較大潛力的國家。此外,年輕旅客及家庭旅客亦會是重點客群。
攜程集團執行長孫潔表示,從疫情一開始,攜程處理了300多億元人民幣的退改訂單,隨著疫情受控,旅遊需求開始反彈,因此攜程為合作夥伴提供了5億美元的資金,為消費者提供了靈活、安全和優惠的旅行方案,也幫助行業復甦。
世界旅遊及旅行業理事會(WTTC)總裁兼執行長格洛麗亞。格瓦拉表示,疫情對國際社會經濟帶來破壞性的影響,WTTC最新研究指出,疫情危及逾1.97億個職位,為全球旅遊業GDP帶來超過5.5萬億美元損失。旅遊業生存之道依靠業界共同努力,互相協調,規劃復甦之路,重建公眾對旅遊的信心。
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營運總裁及執行董事包華則認為,公共衛生危機令酒店行業朝數碼化、人工智慧和機器化方向發展的進程加快,酒店業將透過採取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健康和安全措施,邁向「新常態」。
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執行總經理兼執行長賀庭凱也相信,疫情令實體展覽與活動前、中及後期的在線服務的結合加快,形成新趨勢,會展活動將變得更數碼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