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獅新村452幢小洋樓盡顯別致。(潘煒玲 攝)
日前,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第二個安置區「梅蓄新村」內傳出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龍村鎮黃獅村的112戶515名村民通過抽籤選新房。至此,梅蓄項目黃獅村2323名移民已全面完成安置。
因梅蓄項目建設需要,黃獅村需整村搬遷。五華縣在充分徵求群眾意願的基礎上,在龍村鎮翻新村斷掌凹和水寨鎮縣城工業園區三坑板塊,分別建設梅蓄新村和黃獅新村兩個移民安置區。其中,今年1月,黃獅新村已完成抽籤選房並搬遷入住,目前該批入住的農戶早已在城裡安身立命,穩步過上幸福生活。
賴鋒 張炳鋒 潘煒玲
樓前門庭外,村民忙著招呼三五鄰居喝茶。(潘煒玲 攝)
美麗家園
從小土屋到小洋樓
位於五華縣城工業園區三坑板塊的黃獅新村,452幢白牆黛瓦的小洋樓盡顯別致;錯落有致的綠化帶生機勃勃,綠意盎然;一條條寬闊整潔的硬底化道路四通八達;高標準新村廣場人流熙攘,好不熱鬧。
「過來喝茶哩。」冬日暖陽下,樓前門庭外,村民劉新泉正忙著招呼三五鄰居喝茶,一同欣賞他用老家帶過來的木頭製作的精緻茶座,鄰裡暢談間歡笑聲不絕於耳。「滿意了,這邊環境非常好,住著非常舒適,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從小土屋住進了漂亮的小洋樓。」劉新泉說,在黃獅村時,村裡環境和條件都比較差,現在搬到這裡,大家都住上了樓房,工作和生活也更便利了,大家都感到很滿足。
中午臨近飯點,記者踏進了村民鍾連英老人的家,只見鋥亮的地板一塵不染,家裡洗衣機、空調、冰箱、電視,以及烤箱、消毒櫃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寬敞明亮的廚房內,老人的兒媳和女兒正忙著烹製釀豆腐、腐衣、牛肉湯等,準備中午加菜,為老人慶生。「我今年81歲了,一輩子從未走出大山,沒想到老了還有機會住上這麼好的房子,真是趕上了好時候。」鍾連英說。
「黃獅新村和梅蓄新村兩個安置區的安置標準都是一致的,都能夠充分滿足移民群眾的需求。」五華縣蓄能辦副主任劉德方告訴記者,目前黃獅新村移民入住率已近八成;梅蓄新村目前也已基本完成了移民房、黨群服務中心、學校等工程項目建設,周邊交通、就業、就學條件都非常便利,移民入住率也已達到近五成。
老人鍾連英一家在新家烹製菜品,準備中午加菜。(潘煒玲 攝)
黃獅新村文化廣場成為移民群眾的文化樂土。(潘煒玲 攝)
黃獅小學學生在新體育場進行課間跑操。(受訪者供圖)
配套齊全
生活學習事事便利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黃獅新村一角,新建黃獅小學教室內傳出了朗朗的讀書聲,給新村增添了不少朝氣。據了解,該小學還附設了公辦幼兒園,意在解決移民子弟讀書問題。「學校於今年秋季正式招生開學,主要優先安排黃獅新村適齡兒童就讀。」黃獅小學校長龍漢輪介紹說。
回想搬遷以前,在距離五華縣城六七十公裡外的黃獅村,住在這裡的村民愁上學、愁嫁娶、愁看病買菜等一系列問題。「大山裡面,孩子上學、交通出行、工作生活都不便利。」村民溫崇勝告訴記者,現在來到安置區,這裡有完善的配套設施,一系列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便民服務大廳、警務室、衛生站、學校、休閒文化廣場、閱覽室、健身室……行走在黃獅新村安置區,齊全的配套設施極大方便了移民群眾,提高了他們的幸福指數。過去,文體活動對移民群眾而言陌生而遙遠,如今,在黃獅新村文化廣場,「廣場舞大比拼」「夕陽紅大合唱」等主題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豐富了移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盡享幸福生活。
「如今,黃獅新村安置區的水、電、通訊、垃圾處理等設施已經全部配套完善,下一步要著力解決村民種菜用地問題。」劉德方介紹說,因為沒有地方種菜,目前村民還得買菜吃,不過預計春節前人均15平方米的菜地將會分到村民名下,村民屆時可實現就近種菜、自給自足。
多舉措多渠道「找工」
解決就業
搬進新居固然值得開心慶賀。然而,欣喜之餘,面對大規模的搬遷群眾入城生活,如何更好幫助他們實現從「搬遷戶」到「搬遷富」的轉變,更好適應不同身份角色的轉變,成為擺在當地黨委政府面前的現實問題。安置工作結束後,五華縣也開始著手解決移民安居後的就業問題,並將此問題列入該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整改落實的清單名錄。
據五華縣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鄧煉中介紹,五華縣去年底和今年初先後舉辦了兩期培訓班,組織龍村鎮黃獅村46人免費參加保安員、電子商務、廚工、電工等共12個工種的技能培訓,現已全部發放結業證,部分參訓村民已經被梅蓄項目業主營地賓館招用,從事保安、園林保潔、客房服務等工作,帶動移民群眾實現就業創業。
鑑於移民群眾的迫切需要,該縣於今年11月28日起又舉辦了為期10天的第三期培訓班,培訓項目包括電工、育嬰員、電子商務師、文員、評茶員等共9個技能工種。「我們除了抓技能培訓促進就業外,還詳細為移民群眾解讀系列相關創業優惠政策、專項資金申領指南等。」鄧煉中說,該縣就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還與村民建立了微信聯繫群,村民有任何培訓需求、就業意向和政策諮詢都可以在群內發表,都會有專人記錄匯總,到時都會統一組織培訓和推薦就業,鼓勵引導移民群眾實現就業與創業「雙開花」。
如今,黃獅新村的中青年大多都在離家不遠的工廠、商場等地方實現了就業,老人則在家照料小孩、買菜煮飯,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除了就業營生,不少移民群眾還依託扶貧搬遷好政策,在城裡或安置區內自主創業,開超市、做餐飲、搞電商……戶戶都有致富門道。「我用自己的安置房開了一間家具門店,開業到現在生意很不錯。」黃獅新村村民溫林峰說,以前村裡人主要經濟來源是耕作、打零工,靠天吃飯,一家人一年到頭賺不了幾個錢。
更多利好正在路上。「眼下,安置區裡有100多間門店正在建設,預計明年上半年能夠交付使用,到時將作為村集體經濟項目來出租經營。」原黃獅村村委會副主任劉展輝介紹道。
夜幕降臨,村民結束了一天的辛勤勞作,個個臉上洋溢著淳樸的笑容快步回家,暮色四起中漸次亮起的一個個窗戶中,飄出了陣陣笑聲……無疑,這裡便是身心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