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份開學到現在,孩子的一年級已經度過了3個月。我越來越發現,上學前老母親的那些焦慮,終究都錯付了。
小學一年級是孩子進入學校教育的開端,作為家長也是格外重視,小焦慮還是有的。因為聽了太多「過來人」的經驗,「入學前一定要學會拼音,一定要掌握100以內的加減法,一定要把一年級的課文讀會」……
這些「一定」我家娃都沒做到:拼音學了一半,複韻母基本沒學,加減法10以內的能算對就不錯了,一年級的語文課本長啥樣都不知道。
懷著忐忑的心情入了學,事實證明,這些「一定」要掌握的知識,並沒有給一年級的小學生帶來多大的打擊。
語文課最大的挑戰:書寫和拼音
語文課本的第一單元,是幾篇小文章,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之類的。第二三單元是漢語拼音,全學完也就1個月的時間,第四單元往後是課文。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挑戰,一個是書寫,一個是拼音不熟練。
第一個難題:書寫一年級的孩子剛滿6周歲,他可能精力充沛,力氣很大,但手指的動作還不夠精細,書寫對他們來說有點困難。這也是我家孩子的弱項,特別是剛入學第一個月,字真是慘不忍睹,我因此被老師約談過2次。
孩子上小學之前沒有刻意練過字,握鉛筆用的力氣跟握鋤頭差不多,寫出來的字歪歪扭扭,離老師的要求還差著十萬八千裡。
寫字這件事急不得,孩子寫得不好,也不是故意的,確實是能力沒達到。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法書寫,安撫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因為挫敗感不想學習。
字可以寫得不夠好,但一定要按照書上的筆畫,按順序一筆一划地寫。同時鼓勵孩子,多寫就會越寫越好,今天寫的已經比昨天好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孩子的握筆姿勢,控筆力度都會改進,寫出來的字也會變好。即使做不到完美,但能越做越好,還學習熱情不減,就夠了。
第二個難題:拼音拼音需要大量的練習。我家孩子拼音不夠熟練,特別是複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不熟練到什麼程度呢?拼個en,需要把an,en,in,un都讀一遍,才能知道en怎麼讀。
拼音真的是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多拼多讀,容易錯的就多拼。讀課文,讀繪本,組詞造句,孩子學拼音的那段時間,在家裡說話都是帶拼讀的。
我曾經犯過一個錯誤,差點毀了孩子閱讀的習慣。為了讓孩子練拼音,我曾經要求他必須自己讀有拼音的繪本,結果就是,人家直接不看繪本了。
我只能換個策略,我讀一大段,他讀一小段,在他讀的時候我才發現,因為對拼音不熟練,他自己拼的時候閱讀體驗太差,跟老師檢查背書效果差不多。
經過一段時間的複習鞏固,對拼音比較熟練了,孩子也慢慢喜歡自己讀書了。這也提醒我們,讓孩子自主閱讀要循序漸進,等孩子有一定的識字量、拼音熟練之後,他自然就喜歡自己讀書了。
數學課的挑戰:不理解題和「不細心」
數學課本的編排是循序漸進的,先是認識數一數比一比,讓孩子把數字和圖形對應起來,再然後是位置,上下前後左右。從第3單元開始是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的認識加減法,中間會有認識鐘錶認識圖形等等。
通過這三個月的學習,孩子學數學的難點,一是讀題理解題,二是所謂的「不細心」。
第一個難點:讀題理解題有的數學題目中有拼音,有的題目完全是漢字,老師會讀題。做題過程中,孩子會出現兩個問題:老師讀完題目,孩子也不知道題目的意思;老師讀題的時候,孩子走神做其他題目,導致沒有聽到題目要求,瞎做一氣。
不知道題目意思,自然做不對。要讓孩子理解題目,除了平常的閱讀積累,我們也可以在孩子做題的過程中,有意識培養理解能力。
比如讀完題目孩子不知道什麼意思,我們不要著急解釋,讓孩子把題目讀一遍,再讀一遍。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孩子不理解,可能是題目的某一個字讀錯了,詞組劃分錯了,理解錯了,多讀幾遍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
至於孩子在老師讀題的時候走神,讓孩子錯幾次他就意識到了,會調整做題的方法,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而這個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法又回到語文上了:多認字,多讀書。
第2個問題:所謂的「不細心」。孩子的作業本試卷上總會有些小馬虎,看錯><,看錯加減號,數錯前後左右等等。可別小看這些小馬虎,看起來是小問題,可不是下次認真就能馬上改正的。「不細心」反映的是孩子學習習慣欠佳和知識掌握不牢固。
孩子做錯的題目,要舉一反三的練習,多做同種類型的題目,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同時還能鞏固所學的知識。
在孩子入學的這三個月以來,我最大的體會是:家長的心態是決定孩子一年級能否順利度過的關鍵。
幼小銜接的關鍵:家長的好心態
現在的幼小銜接班,學前班層出不窮,很多即將步入一年級的家長各種取經,希望能給孩子的一年級打好基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別人的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家的孩子。
家長有個好心態,孩子的一年級之旅才會順利。好心態是什麼?能夠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後果,不比較,不強求。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零基礎入學,那就做好暫時落後的準備,用平和的心態幫助孩子,掌握消化每天學到的知識,一點一點積累,一點一點進步。這就是好心態。
與之對應的是「壞」心態。孩子零基礎入學,學起來可能會比較慢,家長也可能被老師談話。家長心態直接崩了,把氣撒到孩子身上,「你怎麼這麼笨,這個都學不會,你讓我多丟人。」
家長用「壞」心態面對孩子,孩子承受來自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很可能會陷入惡性循環,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
現在回頭來想想孩子入學前的那些焦慮,像甄嬛一樣,終究是錯付了。孩子的成長沒有標準答案,根據孩子的成長特點,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並且和孩子一起承擔選擇的後果,就夠了。
家長保持好心態並不代表要讓孩子零基礎入學,我是反對零基礎的。我們去參加個會議,去出個差都要事前做好準備,孩子上小學也不能例外。幫孩子做準備,並不一定要學會市面上流行的「100以內加減法,學會全部的拼音,掌握多少個漢字」。
在孩子願意學的基礎上,讓他適當接觸數字,接觸拼音並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陪孩子閱讀,通過讀書讓孩子積累詞彙,在潛移默化中認字,看圖說話;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無意識的行為都會給孩子步入一年級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孩子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