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區嚴格按照省上「六篩查」、市上「一測算、三核實、十徹查」的要求,紮實開展「3+3」衝刺清零行動,對症精準施策,大力實施四個「推進」,夯實脫貧基礎,提高脫貧質量。
推進飲水工程讓群眾喝上放心水
「現在自來水通到院子裡了,真是太方便了!」牡丹鎮馬家堡村的馬換梅擰開水龍頭,掬水喝了一口,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對記者說:「過慣了吃水困難的日子,還真捨不得用自來水洗衣服、淘拖把,一點也不敢浪費。」
海拔1900多米的辛家山村於去年4月通了自來水,結束了20年來一直吃窖水的歷史。村民趙早兒說:「沒想到我們這麼偏遠的山村也能吃上自來水,通水的那天感覺就像做夢一樣。」
「2019年緊盯『百日會戰』安全飲水衝刺清零任務,在區級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投資8000多萬元,完成自來水入戶2.15萬戶。」秦州區水務局副局長鄭喜銀說。在脫貧攻堅行動中,秦州區搶抓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實施機遇,既結合脫貧攻堅安全飲水有保障底線任務,又綜合考慮鄉村振興戰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健康飲水需求,大力實施了農村飲水工程,6年來,全區累計投入2.3億元,解決了5.43萬戶24.98萬人的飲水不穩定問題,自來水入戶率提高到98%,自來水通村率達到100%。
推進易地搬遷讓群眾住上安居房
「我們以前住的房子破舊窄小,房頂漏雨,出行不便。」秦嶺鎮虎林村的宋想花說:「現在通過扶貧搬遷,住上了兩層樓房,還種了3畝花椒,日子會越來越好。」
在秦州區,跟宋想花一樣搬遷到新居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930戶1.4萬人。區上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挪窮窩、拔窮根的突破口和主抓手,「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28.98億元,建成安置點60個,對全區16個鎮236個行政村9034戶4.21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與此同時,累計投資1.25億元,改造農村危房8553戶,徹底解決了農村群眾的安居問題。
在解決住房保障的基礎上,秦州區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努力向更高目標邁進,把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新農村、美麗鄉村及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建設相結合,初步打造了以平南鎮孫集村為代表的9個特色小鎮,以皂郊鎮西坡梁為代表的18個田園綜合體,探索出了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
推進交通建設讓群眾走上致富路
從秦州區太京鎮到牡丹鎮,過去的翻山公路崎嶇陡峭,沿途村民行動不便。2018年,秦州區大力實施交通扶貧,完成太牡公路網改造工程。
「道路寬敞了,路面平整了,路程也縮短了10公裡,行車安全了,出行方便了,農產品運輸成本降低了!」牡丹鎮村民王新民說:「不管天陰下雨,我們可以和城裡人一樣出行方便。」
秦州區加快補齊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短板,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積極構建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至2018年底完成秦紅、太牡、汪蘇、稍平、皂華、樊窯、曲李、北山公路等8條113.401公裡路網改造工程;實施農村公路生命防護工程251條924.63公裡。
秦州交通局副局長王武文說:「目前,全區420個行政村硬化路實現全覆蓋,所有通自然村道路全部實現硬化或砂化,助推脫貧的旅遊路、產業路均取得突破性進展,群眾出行條件大幅改善。」
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讓群眾過上新生活
「這段時間集中整治以後,莊裡的變化很大,垃圾清理了,柴草不再亂堆亂放了,巷道乾淨整潔了。」楊家寺鎮北具村村民馬武子說起最近的變化,顯得很高興。
去年以來,秦州區先後投入7.2億元,開展「三大革命」「六大行動」,加快推進全域無垃圾和農村「八差」問題治理。全區完成戶廁改造9500座、村級公廁176座、鎮級公廁10座,完成戶廁改造整村推進村50個;完成鎮級垃圾填埋場11處、村級垃圾乾溝填埋點129處;創建省級清潔村110個、市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3個,區級示範村160個;新建玉泉鎮李官灣村等4處汙水處理站。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提振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讓貧困群眾有奔頭、有盼頭。
「目前秦州區還有4個未脫貧村和2023未脫貧人口。下一步,全區將一手抓集中攻堅,一手抓鞏固提升,破難題、強弱項、促提升,全面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秦州區副區長張恆剛說,「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要堅定信心、一鼓作氣,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記者 李雙勝)
【來源:中國甘肅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