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羅湖區人民路:見證城市巨變,集市、農田成繁華商圈

2020-12-18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成就斐然。這些成就不僅體現在宏觀數據中,也濃縮在每條大街小巷的變化之中。一條路,見證一段歷程。澎湃新聞派出多路記者,尋訪全國多個城市的人民路,記錄路上承載的國家記憶和變遷,呈現新中國的發展成就。

在近70年的人生裡,梁學爝的住房換了5次。

出生時,梁學爝一家住在鐵路旁搭的木棚,僅7-8平方米。至1960年代初,梁家租住村民的簡陋磚房,10多平方米,最多時住8口人。1975年前後,梁學爝結婚,生孩子後一家3口租20平方米廠房住。改革開放後,梁學爝所在的工廠效益變好,他出8000元就獲得100多平方米單位分房,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2002年,因拆遷改造,梁學爝住上了同等面積的新式回遷樓房。

對梁學爝來說,換房的背後可看出深圳的發展和變遷,而他家五次換房,都未離開一條路。

這條路就是深圳羅湖區的「人民路」。路不長,不到3公裡,南北走向,分為兩段:人民北路、人民南路。往前40年,這條路更短,只有1公裡多。

路的最南部,毗鄰香港,有羅湖口岸、深圳火車站、羅湖區汽車站,是人流集聚之處;路的北段,是深圳最老商圈之一——東門商圈的核心區,是深圳人心中不可取代的「老街」。

21世紀初,經過改造後的東門商圈。澎湃新聞記者陳緒厚 翻拍

同時,這條路也連接著歷史和記憶,兩側有深圳中學、深圳小學,有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有建於清康熙年間、曾是省港大罷工接待站的思月書院,有佔據全國第一高樓位置十年之久的國貿大夏。

這條路,是深圳從「小漁村」變身為大都市的縮影。見證過它的歷史變遷的梁學爝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早年,因臨近香港靠近火車站,人民路附近形成了小商圈;改革開放後,這一帶最早崛起,後經數次改造,形成如今的繁華面貌。「如果沒有改革開放,這裡還是一個邊境小鎮。」

深圳羅湖區人民北路、人民南路。 王煜 製圖

深圳墟往事

梁學爝1951年出生,祖籍廣東新會。上個世紀40年代,他的爺爺和父親來寶安縣(深圳市前身)當搬運工,他生在這裡。

那時,寶安縣還是一個偏於一隅的「彈丸小邑」。據文獻記載,在改革開放前,寶安的經濟以農業為主。1978年,寶安工農業總產值12717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575萬元,佔75%。

梁學爝從小玩到大的地方,叫「深圳墟」。「墟」是集市的意思。早在明代中期,如今羅湖東門一帶的幾個村落建立集市,形成了「墟」,這份繁榮也一直延續了下來,造就了如今的東門商圈。

梁學爝回憶說,因毗鄰香港,有羅湖口岸及火車站,上世紀50、60年代,這裡是「邊境小鎮」。公開報導顯示,廣九鐵路建成後,羅湖車站啟用,寶安成為內地與香港的交通門戶,賣農產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賣小吃和雜貨的維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慶街等處商業街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今天的羅湖舊城。

人民北路 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民俗學者廖虹雷此前接受媒體時表示,人民北路附近的東門商圈,自明清以來已是遠近聞名的重要墟市,這裡居於香港和廣州之間,地理環境獨特,華洋交雜,人文薈萃,廣東三大民系廣府、客家和潮汕的民眾在此聚集。

當年,深圳墟規模不大,路主要有兩條,即人民路和解放路,都沒鋪水泥,是土路;街上房屋多是騎樓,2-3層,一樓為鋪面,樓上住人;周圍是農田,散布著簡易的民房,當地村民多以務農為生,少數人捕魚為業。

過去的人民路和解放路。來源:網絡

梁學爝說,最初,人民路只有1公裡多,不到10米寬,外來的搬運工沒房子住,在附近的樹下搭木棚。隨著6個子女出生,梁家曾8口人擠住7-8㎡的木棚多年。

1971年,梁學爝從人民路附近的深圳中學高中畢業,被分配至農機三廠,做木工、築造等工作。在他的印象中,至改革開放前,人民路及周邊的變化都不大。

蔣杏英第一次來寶安縣人民路,是上世紀50年代末,那時她20歲出頭。

蔣杏英是廣東羅定人,1957年,抱著出來見世面的念頭,在熟人的介紹下,她來了寶安縣,參與建設光明農場。當年,他們村出來的女孩只有2人,她便是其中之一。

蔣杏英在人民北路附近的房屋獨居,他的兩個兒子在香港生活,女兒在福田生活。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來到寶安後,見到的都是山,不少人跑了回去。蔣杏英卻很興奮,她相信知青,這裡包吃包住,都是年輕人,沒想過要回老家。

一年後,蔣杏英轉去建設深圳水庫。她說,修水庫很苦,手拉車都拉出了血,受不了,不少人回了光明農場,甚至直接回了老家。蔣杏英留了下來,1960年左右,她和同在水庫工作的老鄉結婚,之後在水庫頂的草棚裡生子。

蔣杏英回憶,大約1958年,她第一次來到人民路,利用空閒時間來逛街。她的印象裡,這裡是集市,是交易農副產品的地方,除了人民路和解放路,還有幾條小路,「大街好一點,是鋪有沙石的土路,小路就比較破了,是黃泥路。小孩上學,鞋會搞髒。」

見證深圳速度

改革開放的春風,最早吹進深圳。在梁學爝看來,人民路這一帶,由於臨近羅湖口岸、火車站,最早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改變。

1979年,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次年深圳經濟特區獲批。與此同時,羅湖區成立,是特區的中心。據《深圳市羅湖區志》記載,深圳經濟特區大規模開發從羅湖開始,人民路一帶自此發生巨變。

人民南路。 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原本僅長1公裡的人民路,迎來了擴建。據《深圳市志》記載,人民北路於1981年建成,1983年人民南路建成,兩段路以以深南大道為界,人民路得以全線通車,自筍崗東路至深圳火車站,南北走向,長2340米,寬40米。這次擴建改造也形成了如今深圳人民路的大體格局。

梁學爝告訴澎湃新聞,如今的人民北路歸東門街道管轄,大致是過去人民路,最顯著的特點有東門商圈,而人民南路一帶屬於南湖街道,過去多是未開發田地。擴建改造後,人民北路在新建樓房的同時,仍保留過去的一些痕跡,而人民南路是連接羅湖口岸的主幹道,路面寬闊,兩側多是高樓大廈,更有都市感。

在人民南路路旁,地標建築是國貿大廈。

位於人民南路的國貿大廈,曾是中國第一高樓。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翻拍

1982年,深圳市政府準備籌建一棟大樓,作為全國各地在深圳的窗口,命名為「深圳國際貿易中心」。1985年底,國貿大廈投入使用,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其第50層還設有目前很多新修大廈都沒有的、直徑26米的直升機停機坪。

國貿大廈是當時的全國第一高樓,樓高160米,共53層,創下了中國數個第一:中國第一棟超高層建築,在長達十年裡一直佔據著「全國第一高樓」的位置;中國最早實行招標的建築工程,在國內率先大面積運用滑模施工,創下了舉世聞名的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改革開放也改變了梁學爝的命運,他所在的車間和香港外資合作,生產席夢思床墊,因經濟效益好,1981年,他僅出8000元就獲得一套100多㎡的單位宿舍房,告別了過去的木棚、民房和廠房,真正第一次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從低層磚房到高樓林立

人民北路、人民南路有不少地標性建築,深圳中學、深圳小學在路邊,附近有深圳最早建成公園之一的人民公園,東門商圈保持著繁華和熱鬧。

在84歲高齡的蔣杏英的記憶中,人民路一帶前後共進行過多次改造。而據當地老住戶講述,老人民路一帶第一次大規模改造,始於上世紀90年代。

1964年前後,經熟人介紹,蔣杏英進入深圳市人民醫院工作,負責醫院食堂採購,一直工作至退休。1970年代初,當地很多人蓋房,蔣杏英家也在老人民路附近找了一塊40多平方米空地蓋樓,蓋了一層;1980年代,經兩次加蓋,蓋至四層。拍攝於1980年代的照片顯示,蔣杏英家是磚房,外牆沒有刷水泥。

80後李麗婷在東門社區工作,她的母親早年在東門商圈做銷售,她曾在人民小學讀書。李麗婷回憶說,小時候,小孩子到處玩,人民北路一帶的居民區房屋多是2-3層的磚房、騎樓,多數蓋瓦,外牆沒有刷水泥。沒有自來水,路面上還有很多水井。到了飯點,媽媽大喊一聲「吃飯了」,孩子們就回家吃飯去了。

李麗婷表示,到了1990年代,這一帶被圍起來改造,騎樓、瓦房等全部拆掉了,蓋了新樓。也是在這一時期,蔣杏英家的4層樓房被拆遷了,按照面積1:1的賠償標準,她家獲得2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她至今居住在其中的一套。

公開資料顯示,1998年1月,深圳提出對東門老街進行整體規劃和改造,市、區兩級政府投資數億元資金,對老街徹底改建。次年10月,東門老街升級改造後重新開街。

上世紀90年代的東門老街。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翻拍

改造後,東門商圈延續昔日的繁華,人流量一度破百萬人次,在商業面積不足0.2平方公裡的東門商圈,仍然有30萬至50萬人次的日均客流。

如今在人民北路看到的樓房,也多數建於上世紀80、90年代,這些老房子之後經過翻新,使用至今。

人民南路所處的南湖街道,其歷史變遷則是另一番景象。

南湖街道是深圳經濟特區開發最早、發展最快、最繁華的口岸地帶。1979年前,這裡一片荒蕪,一些外貿公司在這裡建有豬圈,作為生豬出口的中轉站,到處是豬糞和汙水。

1980年後,這裡城市建設和舊村改造同步進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南湖街道高樓林立,18層以上高層建築有130多棟。2002年,人民南路迎來一次改造,改造後路面寬至45米。

包容的街區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深圳從「小漁村」變身為大都市,人民路的變遷史是其中一個縮影。

1993年,梁學爝辭職,去了深圳老牌知名酒店京都酒店工作。兩年後,該酒店改制,梁學爝下崗。之後,在朋友的介紹下,梁學爝重新回到酒店,工作至退休。

2002年,因拆遷改造,梁學爝住上100多平方米的新式商鋪房。至今,他和愛人、兒子、兒媳、孫子住在這套房內。

從出生至今,60多年來,梁學爝一直在人民路(現人民北路)附近居住。他是位老黨員,對社區工作很熱情。他記得街上每棟建築的前身,是這一帶歷史變遷的見證人。

梁學爝發現,老住戶越來越少,住的絕多數都是外地住客,且換了一批又一批,這讓他有些傷感,「80%的房子都是用來出租的。」同時,他也適應這種快速變化、人來人往,「沒有發展,就沒有今天的生活,不能停留在過去。」

梁學爝在看過去的照片。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如今,梁學爝的孫子在香港讀書,每天往返深圳和香港。每月有8000元退休金的梁學爝,生活無憂,他每天五點起床,堅持鍛鍊,每天走1萬步以上,每周約老同學打麻將1-2次。

梁學爝說,深圳變化很大,「一年一個樣」,他也見過很多人的命運轉變,「『小家』都跟著『大家』改變」,大家各自的人生軌跡雖有所不同,但生活都變好了。

至今,蔣杏英在人民路附近居住50多年了。她有兩子一女,女兒現在福田生活,兩個兒子都在香港。

年過八旬的蔣杏英身體健朗,她的心態很好,待人熱情,燙了頭髮,顯得很年輕。前不久,蔣杏英做了白內障手術,她用兩個手機,常用微信和人交流。

蔣杏英已四世同堂,每周她都會獨自去香港,和親人團聚。得閒,她就和老同學一起聊天、喝茶。

蔣杏英說,她很滿足如今的生活,「退休工資很高,生活很好。以前最苦的是我們,現在最幸福也是我們。」

李麗婷是一名新深圳人,選擇在曾經上學、玩耍的街區工作,做了一名普通的社區工作人員。對於人民路一帶,她記憶最深的,有一棟3層木質結構的騎樓,是一片民房中最高的樓;有蛇餐廳,這是深圳知名的餐廳,以吃蛇出名;有麥當勞,1990年中國內地首家麥當勞在這裡開業,為買了一個漢堡,媽媽曾帶她排了好久好久的隊。

問及人民路一帶的特點,李麗婷的回答是,「挺包容的,什麼年代的建築、什麼地方的人都能接受。」

(註:本文參考的地方文獻有《新安縣誌》、《寶安縣誌》、《深圳市志》、《深圳市羅湖區志》、《深圳市地名志》等)

相關焦點

  • 人民路:串起時代變遷,開啟一城繁華
    家國70年,煌煌巨變寫滿了南陽廣袤的大地,城市馬不停蹄地一路向前,將一次次嬗變的軌跡深深地融入城市肌理的大街小巷中。人民路,就誕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後,從「梅城路」到「人民路」,從人跡罕至到車水馬龍,從莊稼菜地到商圈崛起,從一段路到串聯中心城市南北走向的「大動脈」、中軸線……它開啟了一城繁華,見證了城市變遷,承載著南陽城的歷史沉澱與前行砥礪,與城市和時代一起拔節成長著。
  • 深圳羅湖區東門老街大年初一開市敲鐘
    原標題:大年初一開市敲鐘 老東門年味更濃了   2月16日是大年初一,上午10點,一場主題為「金狗納福·福臨東門」的新年敲鐘迎春活動在深圳羅湖區東門老街廣場舉行,使這裡成為深圳最有年味的地方之一。據悉,這是東門老街連續第18年舉行該活動。
  • 實拍東門,它是深圳最大最繁華最古老的步行街,被稱為深圳第一街
    東門商業步行街位於深圳羅湖區,說到東門的歷史,那可是頗有一些來頭的,它是深圳的前身,深圳市的發源地,深圳的根,深圳市區就是以此為基點發展起來的。東門又叫「深圳舊墟」,墟就是集市的意思,地處深圳市羅湖區深南東路以北,以現今的東門中路、人民北路、解放路、湖貝路等主要街道為構架。
  • 人民西路:昆明變遷的見證中心 繁華之上再現「商業群舞」
    經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交通發展,當昆明第一條公交線路就是在人民西路上奔跑起來之時,隨即見證著老昆明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昔日的人民西路,見證著老昆明的商業繁榮,更成為老昆明城市發展的城市記憶。現在,人民路將隨著城區改造、地鐵開通、道路改建….以一種聚合式的方式順勢而變,在這場城市變局中嶄新矗立。
  • 羅湖區東門老街又見昔日繁華夜購
    活動現場美輪美奐的燈光秀開場舞表演後,眾多知名設計師、網紅大咖及企業代表走上T臺秀,以這一獨特方式向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獻禮。  本次活動由深圳市商務局指導、羅湖區政府主辦,羅湖區商務局、羅湖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承辦,深圳市羅湖區時尚消費促進會執行。
  • 創新體驗爆棚 叮梆小鎮「新文藝復興」點燃深圳東門商圈
    一場「新文藝復興」派對,復興的不僅僅是「文藝」,更是一整個商圈的華麗轉型。   深圳東門,見證了這座一夜崛起之城的繁華與魅力。而這片曾經繁華的商圈卻也因為面臨商業業態重複嚴重、低檔化等問題而變得黯然失色。
  • 重慶解放碑:見證城市70年滄桑巨變
    解放碑兩旁的街道上是一幅幅國際名牌的巨幅廣告,一面面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為這個國際化的繁華商圈增添了靚麗的「中國紅」。70年來,從抗戰「精神堡壘」到如今每年創造數百億元GDP的中央商務區,從「母城」最高的地標式建築到如今最矮的建築,解放碑一直見證著歷史,講述著變遷。↑重慶渝中區解放碑商圈。
  • 深圳羅湖區將改造 房價窪地會否變高地?
    深圳原特區內四區樓市,羅湖區一直處於價格「窪地」。究其原因,作為深圳最早發展起來的地區——羅湖在不少深圳人的印象中代表著陳舊和高密度。  而城市更新似乎將給這個老區一個重新改變自身面貌的機會。  不僅如此,據了解,未來5—10年,在羅湖34.7平方公裡的建成區中,有8.3平方公裡要進行城市更新,佔建成區面積約1/4。  「羅湖未來將成為深圳的尖沙咀」,深圳地產圈多名資深投資客紛紛看好羅湖:羅湖一直是深圳商業和服務業的高地,加上城市再造的威力,其未來的商業價值和房地產價值將被重新估值,目前羅湖屬房價「窪地」的局面將被扭轉。
  • 商業老大哥地位不保 羅湖區擬借城市更新迎商業發展第二春
    深圳發展一路向西,新的商業不斷崛起,也讓老牌資深商業大哥--羅湖倍感壓力。近年來,羅湖區正在摸索建設「國際消費中心」,不斷對老牌商圈進行改造升級,同時不斷加大城市更新力度,以期望藉助城市更新的契機實現華麗轉身。
  • 季華路之變見證佛山城市蝶變 昔日鄉間路今成新商圈
    現今 季華五路一帶儼然已成為禪城區核心商圈,周邊高樓林立,地標建築高度也在不斷突破中。 1992年的季華五路和季華六路,一片片農田魚塘和幾幢低矮的廠房窩棚,而季華四路以西、季華六路以東甚至還未打通。本期,我們挑選了部分作品,與大家一同感受季華路的華麗轉身,見證佛山20多年來的蝶變升級。文/佛山日報記者龍翔本版新圖由劉世輝攝攝影手記時空穿梭見證佛山蝶變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佛山80後,業餘時間喜歡記錄佛山這座美麗的城市。
  • 打卡深圳-藏匿在東門老街的記憶……
    東門老街,確實記錄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歷史。它是現代深圳的歷史舞臺的見證,是深圳歷史文化積澱的組成部分,也是深圳人民的根源。深圳老街被深圳人成為「老東門」,形成於明代中期,也被稱為「深圳老舊墟」。它位於深圳市羅湖區深南東路以北。東門中路,解放路,湖貝路等主要街道均為框架。
  • 深圳羅湖區紅嶺路將崛起世界級金融街
    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打開深圳地圖,居中位置有一條南北向的路——紅嶺路。這條見證著深圳城市傳奇的路,總長2.5公裡,位於羅湖中心區與福田中心區交界線,兩側分布著深圳政、經、文、教最核心的資源。這一創建於2000年的家居平臺,是由舊倉庫區升級改造而成的。它的Title(頭銜)光鮮又靚麗——中國規模最大、品類最全、設計師採購頻次最高的一站式家居平臺。隨著中國家居業生產和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藝展中心已成為這一行業無可爭議的市場引領者,年成交額逾30億元。   這些都不是筍崗的全部,昔日老倉庫,今朝正快速蝶變。「接下來的筍崗,將會是深圳中軸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嶺南風貌與現代時尚有機融合 打造深圳東門老街接地氣的百萬客流商圈
    未來,東門步行街將打造成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商業打卡地以及具有世界能級、國際化屬性的跨境旅遊消費合作區。  「不去東門老街,就不算來過深圳。」在深圳,常年流傳著這句話。「東門」,這條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商業街區,不僅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是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商圈。
  •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再起航「來了就是深圳人」他們見證深圳歷史巨變
    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詮釋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也見證了「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大時代變革。從1980年到2020年,40載歲月,無數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移民,帶著熱忱,奔赴深圳,一步一個腳印,見證著深圳的崛起。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經營報》記者探訪多名深圳建設的參與者,他們的故事裡,有著無比真實的深圳。
  • 咫尺繁華萬象 見證大城已成|龍華|大城|深圳第二圖書館|壹方城|深圳
    目前龍華正圍繞中軸提升戰略,正在加緊布局一大批交通、文體、醫療等配套,形成中軸城市多型配套的圈落集群。文體方面,全市首家開啟5G技術智能化的深圳書城龍華城現已開業,簡上體育館、龍華文體中心交付在即,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第二圖書館、文化演藝館、現代展覽館四大人文新地標即將面世。
  • 深圳羅湖針灸式經絡式改造傳統商圈
    DDM MALL「橫空出世」的背後,是深圳羅湖對東門等傳統商圈實施「針灸式、經絡式」改造升級、盤活閒置低效商業物業的努力。這也是羅湖創建消費型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舉措之一。近年來,深圳市羅湖區改革不斷發力,「醫改」、「舊改」、「棚改」等三項改革「三箭齊發」備受矚目,與此同時,「消改」——積極探索消費型經濟綜合改革的步伐也正緊鑼密鼓、大踏步邁進。
  • 深圳城市漫遊羅湖東門人文之旅
    深圳城市漫遊·羅湖東門人文之旅東門是近現代深圳的發源地,已有四百年的繁華歷史,「沒到東門老街,,四通八達,除了在東門吃喝遊購娛之外,還可探索四周的更多地方,發現羅湖的都市繁華與人文之美。東門是許多人對深圳「人生初體驗」的地方,在下方留言,說說你和東門的故事吧!參考資料深圳市城市設計促進中心. 趣城·深圳城市設計地圖資料集.
  • 山東榮安集團榮安廣場,開創日照老東關核心商圈全新的時代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東榮安集團榮安廣場,開創日照老東關核心商圈全新的時代 閃耀日照未來榮耀 榮安廣場帶你追尋老日照往昔歲月,山東榮安集團榮安廣場,開創日照老東關核心商圈全新的時代,啟動新時代的城市繁華 榮安廣場時尚新潮商業綜合體 每一個城市總有一個地方見證著這個城
  • 「十三五」期間,黃浦商圈悄然巨變
    「十三五」以來,黃浦加快商業結構調整步伐,商圈創新轉型取得良好成效。南京東路、淮海中路、豫園這三大重點商圈,從改造調整、煥新升級、業態創新、服務提質等多維度發展,充分發揮了對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作用。
  • 這個周末到深圳網紅商圈裡逛集市、做手帳
    南都訊 記者陳盈珊 工作忙碌是新深圳人的特點。工作日,有時甚至是周末,深圳人都要奔走於家和單位之間。高強度的兩點一線生活,讓更多人選擇了「周末宅」。隨著「周末宅」逐漸成為一線城市生活方式的標配,深圳需要一點點不一樣:周末邁出去,擁抱多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