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成就斐然。這些成就不僅體現在宏觀數據中,也濃縮在每條大街小巷的變化之中。一條路,見證一段歷程。澎湃新聞派出多路記者,尋訪全國多個城市的人民路,記錄路上承載的國家記憶和變遷,呈現新中國的發展成就。
在近70年的人生裡,梁學爝的住房換了5次。
出生時,梁學爝一家住在鐵路旁搭的木棚,僅7-8平方米。至1960年代初,梁家租住村民的簡陋磚房,10多平方米,最多時住8口人。1975年前後,梁學爝結婚,生孩子後一家3口租20平方米廠房住。改革開放後,梁學爝所在的工廠效益變好,他出8000元就獲得100多平方米單位分房,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2002年,因拆遷改造,梁學爝住上了同等面積的新式回遷樓房。
對梁學爝來說,換房的背後可看出深圳的發展和變遷,而他家五次換房,都未離開一條路。
這條路就是深圳羅湖區的「人民路」。路不長,不到3公裡,南北走向,分為兩段:人民北路、人民南路。往前40年,這條路更短,只有1公裡多。
路的最南部,毗鄰香港,有羅湖口岸、深圳火車站、羅湖區汽車站,是人流集聚之處;路的北段,是深圳最老商圈之一——東門商圈的核心區,是深圳人心中不可取代的「老街」。
21世紀初,經過改造後的東門商圈。澎湃新聞記者陳緒厚 翻拍
同時,這條路也連接著歷史和記憶,兩側有深圳中學、深圳小學,有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有建於清康熙年間、曾是省港大罷工接待站的思月書院,有佔據全國第一高樓位置十年之久的國貿大夏。
這條路,是深圳從「小漁村」變身為大都市的縮影。見證過它的歷史變遷的梁學爝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早年,因臨近香港靠近火車站,人民路附近形成了小商圈;改革開放後,這一帶最早崛起,後經數次改造,形成如今的繁華面貌。「如果沒有改革開放,這裡還是一個邊境小鎮。」
深圳羅湖區人民北路、人民南路。 王煜 製圖
深圳墟往事
梁學爝1951年出生,祖籍廣東新會。上個世紀40年代,他的爺爺和父親來寶安縣(深圳市前身)當搬運工,他生在這裡。
那時,寶安縣還是一個偏於一隅的「彈丸小邑」。據文獻記載,在改革開放前,寶安的經濟以農業為主。1978年,寶安工農業總產值12717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575萬元,佔75%。
梁學爝從小玩到大的地方,叫「深圳墟」。「墟」是集市的意思。早在明代中期,如今羅湖東門一帶的幾個村落建立集市,形成了「墟」,這份繁榮也一直延續了下來,造就了如今的東門商圈。
梁學爝回憶說,因毗鄰香港,有羅湖口岸及火車站,上世紀50、60年代,這裡是「邊境小鎮」。公開報導顯示,廣九鐵路建成後,羅湖車站啟用,寶安成為內地與香港的交通門戶,賣農產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賣小吃和雜貨的維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慶街等處商業街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今天的羅湖舊城。
人民北路 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民俗學者廖虹雷此前接受媒體時表示,人民北路附近的東門商圈,自明清以來已是遠近聞名的重要墟市,這裡居於香港和廣州之間,地理環境獨特,華洋交雜,人文薈萃,廣東三大民系廣府、客家和潮汕的民眾在此聚集。
當年,深圳墟規模不大,路主要有兩條,即人民路和解放路,都沒鋪水泥,是土路;街上房屋多是騎樓,2-3層,一樓為鋪面,樓上住人;周圍是農田,散布著簡易的民房,當地村民多以務農為生,少數人捕魚為業。
過去的人民路和解放路。來源:網絡
梁學爝說,最初,人民路只有1公裡多,不到10米寬,外來的搬運工沒房子住,在附近的樹下搭木棚。隨著6個子女出生,梁家曾8口人擠住7-8㎡的木棚多年。
1971年,梁學爝從人民路附近的深圳中學高中畢業,被分配至農機三廠,做木工、築造等工作。在他的印象中,至改革開放前,人民路及周邊的變化都不大。
蔣杏英第一次來寶安縣人民路,是上世紀50年代末,那時她20歲出頭。
蔣杏英是廣東羅定人,1957年,抱著出來見世面的念頭,在熟人的介紹下,她來了寶安縣,參與建設光明農場。當年,他們村出來的女孩只有2人,她便是其中之一。
蔣杏英在人民北路附近的房屋獨居,他的兩個兒子在香港生活,女兒在福田生活。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來到寶安後,見到的都是山,不少人跑了回去。蔣杏英卻很興奮,她相信知青,這裡包吃包住,都是年輕人,沒想過要回老家。
一年後,蔣杏英轉去建設深圳水庫。她說,修水庫很苦,手拉車都拉出了血,受不了,不少人回了光明農場,甚至直接回了老家。蔣杏英留了下來,1960年左右,她和同在水庫工作的老鄉結婚,之後在水庫頂的草棚裡生子。
蔣杏英回憶,大約1958年,她第一次來到人民路,利用空閒時間來逛街。她的印象裡,這裡是集市,是交易農副產品的地方,除了人民路和解放路,還有幾條小路,「大街好一點,是鋪有沙石的土路,小路就比較破了,是黃泥路。小孩上學,鞋會搞髒。」
見證深圳速度
改革開放的春風,最早吹進深圳。在梁學爝看來,人民路這一帶,由於臨近羅湖口岸、火車站,最早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改變。
1979年,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次年深圳經濟特區獲批。與此同時,羅湖區成立,是特區的中心。據《深圳市羅湖區志》記載,深圳經濟特區大規模開發從羅湖開始,人民路一帶自此發生巨變。
人民南路。 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原本僅長1公裡的人民路,迎來了擴建。據《深圳市志》記載,人民北路於1981年建成,1983年人民南路建成,兩段路以以深南大道為界,人民路得以全線通車,自筍崗東路至深圳火車站,南北走向,長2340米,寬40米。這次擴建改造也形成了如今深圳人民路的大體格局。
梁學爝告訴澎湃新聞,如今的人民北路歸東門街道管轄,大致是過去人民路,最顯著的特點有東門商圈,而人民南路一帶屬於南湖街道,過去多是未開發田地。擴建改造後,人民北路在新建樓房的同時,仍保留過去的一些痕跡,而人民南路是連接羅湖口岸的主幹道,路面寬闊,兩側多是高樓大廈,更有都市感。
在人民南路路旁,地標建築是國貿大廈。
位於人民南路的國貿大廈,曾是中國第一高樓。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翻拍
1982年,深圳市政府準備籌建一棟大樓,作為全國各地在深圳的窗口,命名為「深圳國際貿易中心」。1985年底,國貿大廈投入使用,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其第50層還設有目前很多新修大廈都沒有的、直徑26米的直升機停機坪。
國貿大廈是當時的全國第一高樓,樓高160米,共53層,創下了中國數個第一:中國第一棟超高層建築,在長達十年裡一直佔據著「全國第一高樓」的位置;中國最早實行招標的建築工程,在國內率先大面積運用滑模施工,創下了舉世聞名的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改革開放也改變了梁學爝的命運,他所在的車間和香港外資合作,生產席夢思床墊,因經濟效益好,1981年,他僅出8000元就獲得一套100多㎡的單位宿舍房,告別了過去的木棚、民房和廠房,真正第一次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從低層磚房到高樓林立
人民北路、人民南路有不少地標性建築,深圳中學、深圳小學在路邊,附近有深圳最早建成公園之一的人民公園,東門商圈保持著繁華和熱鬧。
在84歲高齡的蔣杏英的記憶中,人民路一帶前後共進行過多次改造。而據當地老住戶講述,老人民路一帶第一次大規模改造,始於上世紀90年代。
1964年前後,經熟人介紹,蔣杏英進入深圳市人民醫院工作,負責醫院食堂採購,一直工作至退休。1970年代初,當地很多人蓋房,蔣杏英家也在老人民路附近找了一塊40多平方米空地蓋樓,蓋了一層;1980年代,經兩次加蓋,蓋至四層。拍攝於1980年代的照片顯示,蔣杏英家是磚房,外牆沒有刷水泥。
80後李麗婷在東門社區工作,她的母親早年在東門商圈做銷售,她曾在人民小學讀書。李麗婷回憶說,小時候,小孩子到處玩,人民北路一帶的居民區房屋多是2-3層的磚房、騎樓,多數蓋瓦,外牆沒有刷水泥。沒有自來水,路面上還有很多水井。到了飯點,媽媽大喊一聲「吃飯了」,孩子們就回家吃飯去了。
李麗婷表示,到了1990年代,這一帶被圍起來改造,騎樓、瓦房等全部拆掉了,蓋了新樓。也是在這一時期,蔣杏英家的4層樓房被拆遷了,按照面積1:1的賠償標準,她家獲得2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她至今居住在其中的一套。
公開資料顯示,1998年1月,深圳提出對東門老街進行整體規劃和改造,市、區兩級政府投資數億元資金,對老街徹底改建。次年10月,東門老街升級改造後重新開街。
上世紀90年代的東門老街。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翻拍
改造後,東門商圈延續昔日的繁華,人流量一度破百萬人次,在商業面積不足0.2平方公裡的東門商圈,仍然有30萬至50萬人次的日均客流。
如今在人民北路看到的樓房,也多數建於上世紀80、90年代,這些老房子之後經過翻新,使用至今。
人民南路所處的南湖街道,其歷史變遷則是另一番景象。
南湖街道是深圳經濟特區開發最早、發展最快、最繁華的口岸地帶。1979年前,這裡一片荒蕪,一些外貿公司在這裡建有豬圈,作為生豬出口的中轉站,到處是豬糞和汙水。
1980年後,這裡城市建設和舊村改造同步進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南湖街道高樓林立,18層以上高層建築有130多棟。2002年,人民南路迎來一次改造,改造後路面寬至45米。
包容的街區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深圳從「小漁村」變身為大都市,人民路的變遷史是其中一個縮影。
1993年,梁學爝辭職,去了深圳老牌知名酒店京都酒店工作。兩年後,該酒店改制,梁學爝下崗。之後,在朋友的介紹下,梁學爝重新回到酒店,工作至退休。
2002年,因拆遷改造,梁學爝住上100多平方米的新式商鋪房。至今,他和愛人、兒子、兒媳、孫子住在這套房內。
從出生至今,60多年來,梁學爝一直在人民路(現人民北路)附近居住。他是位老黨員,對社區工作很熱情。他記得街上每棟建築的前身,是這一帶歷史變遷的見證人。
梁學爝發現,老住戶越來越少,住的絕多數都是外地住客,且換了一批又一批,這讓他有些傷感,「80%的房子都是用來出租的。」同時,他也適應這種快速變化、人來人往,「沒有發展,就沒有今天的生活,不能停留在過去。」
梁學爝在看過去的照片。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如今,梁學爝的孫子在香港讀書,每天往返深圳和香港。每月有8000元退休金的梁學爝,生活無憂,他每天五點起床,堅持鍛鍊,每天走1萬步以上,每周約老同學打麻將1-2次。
梁學爝說,深圳變化很大,「一年一個樣」,他也見過很多人的命運轉變,「『小家』都跟著『大家』改變」,大家各自的人生軌跡雖有所不同,但生活都變好了。
至今,蔣杏英在人民路附近居住50多年了。她有兩子一女,女兒現在福田生活,兩個兒子都在香港。
年過八旬的蔣杏英身體健朗,她的心態很好,待人熱情,燙了頭髮,顯得很年輕。前不久,蔣杏英做了白內障手術,她用兩個手機,常用微信和人交流。
蔣杏英已四世同堂,每周她都會獨自去香港,和親人團聚。得閒,她就和老同學一起聊天、喝茶。
蔣杏英說,她很滿足如今的生活,「退休工資很高,生活很好。以前最苦的是我們,現在最幸福也是我們。」
李麗婷是一名新深圳人,選擇在曾經上學、玩耍的街區工作,做了一名普通的社區工作人員。對於人民路一帶,她記憶最深的,有一棟3層木質結構的騎樓,是一片民房中最高的樓;有蛇餐廳,這是深圳知名的餐廳,以吃蛇出名;有麥當勞,1990年中國內地首家麥當勞在這裡開業,為買了一個漢堡,媽媽曾帶她排了好久好久的隊。
問及人民路一帶的特點,李麗婷的回答是,「挺包容的,什麼年代的建築、什麼地方的人都能接受。」
(註:本文參考的地方文獻有《新安縣誌》、《寶安縣誌》、《深圳市志》、《深圳市羅湖區志》、《深圳市地名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