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馨春美
最近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最喜愛的20個動漫形象中,19個來自海外,本土動漫形象只有一個「孫悟空」;而某大型門戶網站的一份網絡調查表明,1100位網民以10年為一個年齡段,在不同年齡段人群最喜歡的動漫形象中,無一來自中國。《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是國內很多孩子的必讀「啟蒙教材」,白雪公主、阿拉丁、美人魚也是孩子們耳熟能詳的童話角色,但是對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神筆馬良等中國民間故事和人物卻不甚了解。
珍貴的文化基因
民間故事逐漸「消失」是因為其內容單一、枯燥乏味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國民間故事不但內容豐富有趣,而且數量眾多,既有神話、傳說,又有童話、生活故事,這些故事既承載著長期積澱下來的文化傳統,又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生產和生活知識,也蘊涵著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價值觀念。
古人運用活潑形象的語言,展開豐富的想像,演繹著感人的故事,謳歌善良、誠信、智慧和勤勞,鞭撻兇殘、自私、虛偽和懶惰。讀這些民間故事不僅會是孩子童年最難忘的回憶,更能滋養心靈、陶冶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惡觀。「民間故事中含有恆久不滅、貫通古今的文化基因,不斷給各個時代的書面文字以有益滋養,從中可以探究種種人類文化之謎。」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守華表示。
易消失與難傳承
如此精彩的民間故事為何卻在走向失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民間故事被與封建迷信畫上了等號,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其傳承。
其次,很多民間故事往往是通過祖祖輩輩口述的方式進行傳承的,但是現在這種傳承方式逐漸被「斬斷」。許多具有超凡記憶力和講述口才的傳統民間故事家紛紛離世,人們再也無法聽到他們現場講述那些鮮活的故事。而更讓人感嘆的是,那些最有可能繼承「講故事」傳統的後人,卻因肩負家庭重擔,紛紛選擇外出打工,那些精彩的民間故事也就再難尋覓了。
再次,國人對民間故事的挖掘功夫欠缺,當今在民間故事的影視化方面做得太少。
打開眼界換思路
今年年初,上海市啟動了「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項目,旨在通過參考神話故事,創作文藝作品,以此來梳理中華文明的起源。
事實上,將民間故事發揚光大是需要社會各個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為。以日本為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寓言童話等一直都是日本動、漫畫的大好素材。而美國迪士尼公司在開發民間故事方面也用力頗多。迪士尼對民間故事進行的創新性開發,不僅有效輸出了自己的價值觀,也贏得了口碑,賺得了巨額的利潤。
因此,我國對於傳統民間故事,在保護和傳承之外,更要進行開發和創新。現在國內有些文化企業已經開始以民間故事為基礎進行創新和再加工,從《魁拔》到《大聖歸來》再到《小門神》,這些由中國民間神話改編的動畫電影,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被譽為中國電影的「良心之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孩子們還能看到《哪吒鬧海》《火焰山》《小鯉魚跳龍門》《猴子撈月》《神筆馬良》《阿凡提的故事》等經典動畫片,這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讓民間故事活起來,為現代人所接受和喜愛,不管是繪本還是影視,最有價值的是抓住其「精氣神」,用現代傳播方式讓故事回到生活中。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