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 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 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

2018年09月25日 07: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唐金培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我們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為了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發揮傳統的禮儀、習俗、建築等鄉村歷史文化載體的重要作用,通過繼承和發展鄉村歷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只有加大對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才能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前提。產業興旺是指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新時代的鄉村產業既包括農、林、牧、漁等在內的第一產業,也包括工業和建築業等第二產業,還包括服務業、文化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合理保護和有效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發掘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僅可以有效促進文化、生態和農村的有機融合,而且有助於彰顯鄉村文化產業的個性和特色。作為鄉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興衰直接關係鄉村經濟的發展及其走向。為此,要更好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就必須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物、歷史建築(群)、文化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並通過保護利用戲曲、繪畫、雕刻、刺繡、剪紙、武術、魔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使富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我們要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蹟、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遺蹟、灌溉工程遺產,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通過保護利用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助推鄉村經濟發展。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是實現鄉村生態宜居的內在要求。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優美環境、高水平公共服務和便利生活條件等資源的最佳配置,讓廣大農民在優美舒適的環境中享受生活。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針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狀況很不平衡,髒亂差在一些地區還比較突出等問題,明確提出要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為主攻方向,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實現鄉村生態宜居目標同樣離不開歷史文化傳統和歷史環境氛圍。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包含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對鄉村宜居環境的追求,有許多可供我們借鑑的寶貴經驗。今天,我們要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為此,要充分發揮好古建築、古樹以及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等在實現鄉村宜居中的積極作用,避免破壞鄉村歷史文化,尤其是對歷史文化村落、古樹名木、古老建築的破壞。為儘快讓鄉村美起來,要以改造為主、新建為輔,儘量不改變地形地貌、道路水系,不破壞植被,突出原生態,持續開展「廁所革命」「垃圾革命」等建設,積極營造一個清潔衛生的居住環境、水碧天藍的生態環境,把農村建設得山清水秀、舒適宜人。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是實現鄉村鄉風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促進鄉村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為此,一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批判地繼承傳統家風家訓中所提倡的尊師重道、修身向善、勵學精進、仁德正義和誠信愛國等思想,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營造鄉村良好的社會風尚和人文環境。二是通過文化下鄉、戲曲下鄉、電影下鄉、農家書屋、科普基地、人文講壇等有效途徑和形式,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三是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發揮傳統節慶、遊藝、歌舞的道德教育功能,大力營造尊老愛幼、鄰裡和睦等文化氛圍,同時堅持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打牌賭博、厚葬薄養、人情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生活陋習。我們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保護、傳承、利用:吉林榆樹百年徐家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保護歷史古建築,修復古建築,挖掘在地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在吉林省榆樹市大坡鎮有這樣一個古香古色的院落,它就是東北最大的青磚古瓦生產地—徐家窯。而正是這座百年老窯生產出來的青磚古瓦,東北的大部分古建築才得以修復保護。
  •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構建鄉村文化生態系統,重塑鄉風文明,實現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係鄉村持續發展繁榮的內生動力和核心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優質載體。
  • 推動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文化作為人的精神力量,能夠起到影響人、感召人、激勵人的作用。鄉村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滋潤。
  • 激活中原民俗文化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申海濤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富,且形式多樣、特色鮮明。保護、傳承、弘揚中原民俗文化,就要激活併合理開發各類民俗文化資源,充分挖掘中原民俗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傳統民俗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 安徽歙縣發展「旅遊+攝影」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魯網11月24日訊 「2020『品味歙縣·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暨中國攝影藝術鄉村·許村攝影季」22日在安徽歙縣許村鎮舉行,吸引來自長三角區域的百名攝影師在許村及歙縣各地採風。  本次活動以「品味歙縣·影像許村」為主題,以攝影為媒介,用具有視覺感和參與感的藝術方式,展現「鄉村裡的中國」,推動攝影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助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  歙縣縣委書記李忠介紹,近年來,歙縣致力於「旅遊+攝影」產業發展,著力將特色旅遊資源和攝影創作需求有機結合,加大對攝影產業的深度挖掘,帶動了鄉村振興和生態旅遊的發展。
  • 新坡鎮合水村活化紅色資源振興鄉村
    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國漢 攝茂名網訊  茂南區新坡鎮合水村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近年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該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日,記者來到合水村,看到施工人員正在建設該村與紅色歷史相關的人物雕塑。
  • 激活鄉村「沉睡」資產,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的「延平範本」
    幾年來,「古厝生態銀行」創新機制,「三堂改書堂」特色做法,「延平鄉村藝術季」品牌活動,「王臺百合特色文創小鎮」等一批文創基地應運而生,創新了新時代傳統村落保護活化、村民精神面貌提升、鄉村文化旅遊融合、文化創意發展的新路徑,為鄉村振興固本培元,激發活力提供特色範本。
  •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 助推鄉村振興發展調研報告
    一、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重大意義   文物作為歷史的物質遺存,是一個地方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和重要載體,是維繫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做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展現獨特的人文景觀,能積極促進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融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 點亮廉潔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梅縣區紀委監委圍繞該區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在文化振興上發力,以「廉潔文化」為抓手,以「主題公園、河岸長廊、名人故裡、教育基地」為載體,大力營造「崇廉、尚廉、倡廉、守廉」的文明鄉風和社會氛圍,把清風正氣送到千家萬戶,培育廉潔的政治生態,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助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美麗梅縣·客都明珠」。
  • 委員建言|曹鬱:將中山文化融入鄉村振興戰略
    省政協委員曹鬱長期致力於中山文化的研究,他建議,大力促進中山歷史文化資源有效轉化,將中山文化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帶動周邊經濟發展。背景不容忽視的中山文化「與燕趙文化一樣,中山文化是我省不容忽視的重要文化標籤和高地,也是石家莊地區的文化根脈和靈魂。」
  • 革命文物活化利用賦能鄉村振興
    同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又反向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推動生態環境優化,促進產業升級,大幅增加村組和村民經濟收入,提高了村民素質,推動了鄉風文明,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大增強。東莞寒溪水村文物活化利用項目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一種探索,為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鮮活案例和樣本。
  • 推動鄉村振興文化鑄「魂」
    11月20日上午,省政協圍繞「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主題開展2020年網絡議政和遠程協商暨第五次雙月協商座談會,利用現代科技、網絡優勢實現全省三級政協委員聯網,會內會外廣泛協商,線上線下凝聚共識。「如何發揮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是全省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關注的重大課題。
  • 陳炯:用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2017年11月2日,十九大後首次召開中央深改小組會議,會議審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因地制宜保留鄉村風貌。提出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提出村容村貌提升。更明確「要注意因地制宜,保護、保留鄉村風貌。」  「鄉村振興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振興,又包括治理體系創新和生態文明進步,是一個全面振興的綜合概念。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
  • 鄒城市大束鎮:培育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今年以來,鄒城市大束鎮依託豐厚的山水文化、非遺文化、傳統文化優勢,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大束鎮實現鎮、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孟子學堂、農家書屋等陣地建設全覆蓋。
  • 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本報訊 全媒體記者田宏傑報導日前,為推動鼓樓區非遺產業快速穩健發展,讓非遺項目在傳承中煥發活力,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注入動力,鼓樓區文旅局在餘店民俗文化村舉行了以「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攜手美麗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研討交流活動。
  • 盤活歷史文化資源煥發文化之鄉魅力
    日前,副市長、梅縣區委書記吳澤桐率隊到水車鎮調研名人故居(舊居)、古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強調要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加強保護活化利用,煥發文化之鄉魅力,更好推動鄉村振興。吳澤桐先後來到水車鎮先鋒村黃琪翔將軍故居、茶山古村落紹德堂和資政第,實地調研了解名人故居(舊居)、古村落保護利用和周邊環境打造等情況,並與鎮村幹部、村民深入交流,聽取相關意見建議。吳澤桐指出,名人故居(舊居)、古村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厚植文化沃土、活化人文資源、講好梅縣故事的重要載體。
  • 桑植縣「新時代黨員群眾講習所」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播下「富民」種子——桑植縣「新時代黨員群眾講習所」助力鄉村振興紀實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上官智慧 通訊員 符曉 黎治國 11月11日,立冬過後夜漸涼。桑植縣陳家河鎮龍潭溝村新時代黨員群眾講習所裡卻很「熱」,100多人圍坐一團,津津有味聽「故事」。 「貸得啟動資金3萬元,年收入從兩千到兩萬。」
  • 鄉村振興|合理利用特色資源,鄉村旅遊的六種發展類型
    近年來鄉村旅遊收入遞增,平均增長率高達34.5%,2018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人次超30億,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鄉村旅遊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鄉村旅遊市場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發展潛力巨大,是新時代促進居民消費擴大升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在擴大鄉村旅遊規模、提升鄉村旅遊品質等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 如何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
    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和最近召開的省「兩會」也確定了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任務。歷史文化資源是文化強省建設的深厚基礎,要建設文化強省,就必須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歷史文化資源是指人類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以及承載有一定文化意義的活動、事件、物件,等等。
  • 充分認識「鄉村旅遊重點村」助力鄉村振興的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關於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基本國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三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鄉村旅遊在挖掘鄉村自然和文化資源潛能、盤活鄉村閒置資源、提高傳統鄉村經濟附加值、調整優化傳統鄉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