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5日 07: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唐金培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我們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為了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發揮傳統的禮儀、習俗、建築等鄉村歷史文化載體的重要作用,通過繼承和發展鄉村歷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只有加大對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才能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前提。產業興旺是指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新時代的鄉村產業既包括農、林、牧、漁等在內的第一產業,也包括工業和建築業等第二產業,還包括服務業、文化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合理保護和有效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發掘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僅可以有效促進文化、生態和農村的有機融合,而且有助於彰顯鄉村文化產業的個性和特色。作為鄉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興衰直接關係鄉村經濟的發展及其走向。為此,要更好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就必須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物、歷史建築(群)、文化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並通過保護利用戲曲、繪畫、雕刻、刺繡、剪紙、武術、魔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使富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我們要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蹟、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遺蹟、灌溉工程遺產,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通過保護利用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助推鄉村經濟發展。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是實現鄉村生態宜居的內在要求。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優美環境、高水平公共服務和便利生活條件等資源的最佳配置,讓廣大農民在優美舒適的環境中享受生活。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針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狀況很不平衡,髒亂差在一些地區還比較突出等問題,明確提出要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為主攻方向,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實現鄉村生態宜居目標同樣離不開歷史文化傳統和歷史環境氛圍。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包含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對鄉村宜居環境的追求,有許多可供我們借鑑的寶貴經驗。今天,我們要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為此,要充分發揮好古建築、古樹以及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等在實現鄉村宜居中的積極作用,避免破壞鄉村歷史文化,尤其是對歷史文化村落、古樹名木、古老建築的破壞。為儘快讓鄉村美起來,要以改造為主、新建為輔,儘量不改變地形地貌、道路水系,不破壞植被,突出原生態,持續開展「廁所革命」「垃圾革命」等建設,積極營造一個清潔衛生的居住環境、水碧天藍的生態環境,把農村建設得山清水秀、舒適宜人。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是實現鄉村鄉風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促進鄉村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為此,一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批判地繼承傳統家風家訓中所提倡的尊師重道、修身向善、勵學精進、仁德正義和誠信愛國等思想,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營造鄉村良好的社會風尚和人文環境。二是通過文化下鄉、戲曲下鄉、電影下鄉、農家書屋、科普基地、人文講壇等有效途徑和形式,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三是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發揮傳統節慶、遊藝、歌舞的道德教育功能,大力營造尊老愛幼、鄰裡和睦等文化氛圍,同時堅持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打牌賭博、厚葬薄養、人情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生活陋習。我們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