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傳承、利用:吉林榆樹百年徐家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2020-12-13 看吉林

保護歷史古建築,修復古建築,挖掘在地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在吉林省榆樹市大坡鎮有這樣一個古香古色的院落,它就是東北最大的青磚古瓦生產地—徐家窯。而正是這座百年老窯生產出來的青磚古瓦,東北的大部分古建築才得以修復保護。如今在鄉村振興中,悠久歷史的村落、紅色紀念館、古城牆、文化牆不可缺少青磚古瓦,而百年徐家窯以獨有的魅力,正在發揮著保護與傳承的歷史重任。

東北最大青磚古瓦生產地 百年徐家窯歷史的文化標誌

徐家窯的第四代傳承人是徐加利,雖然他已年過七旬,沒有白髮,說話乾脆利索,在徐家窯博物館裡,懸掛著百年老窯歷史年代歷程,而作為現在的傳承人徐加利他出生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正是由於幾世紀的磚瓦情緣,讓他在1970年,又帶著祖輩傳下來的燒磚工藝回到這裡,扎了根。

談起百年老窯歷史,老人說,還得從自己的爺爺說起。這座百年歷史的古窯,在徐家窯的院子裡矗立著,雖然不再使用,但仍保持著原貌,百年以來,窯身已經被修復過無數次,但上面的「徐家窯」三個字一直保留至今。青磚青瓦屬於我國的古建築材料,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與普通磚瓦不同,它在抗氧化、水化、大氣侵蝕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但因為它的燒制過程複雜,時間長,一直沒有被廣泛使用。雖然自動化生產如今已經成為徐家窯磚瓦生產的主要方式,但廠裡依然保留著一些古老的制磚手藝,趙文福就是手工制磚坯的一位老師傅,這處近百平米的房間,就是他的「戰場」,每天攪土工人將土混好運到房間裡,趙師傅一天的工作就開始了。

祖輩留下的財富,保護好傳承下去

在趙師傅的口中,技術性的語言並不多,但看到他操作的每一個動作,就會發現每一步都很有講究,例如摔泥時,需要力量更大,必要要使模具中的四個角都被填滿,從而保證製作出來的磚可以方方正正,經得住燒制。

從1970年開始,徐加利先是在窯上做一名普通的燒窯工人,再到成為徐加窯的主人,到最後帶著附近村屯的農民學習製作青磚青瓦的手藝,不僅讓村鄰的生活富足起來,同時,也讓祖傳的燒窯技術得到延續,儘管如今這份工藝加入了更多的工業化元素,但徐加利覺得,手工這項技藝,還是應該作為祖輩留下的財富,傳承下去。

吻就是獸吻,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物,在古代建築中最為常見,有保護建築的寓意,除此之外,屋脊上還有的各種不同形態的飛禽,統稱為脊件,這些脊件的雕刻,都是由馬笑舫帶著工人們來完成,所有脊件兒的製作,要先用泥塑做出模具,用模具翻模做出成品,再燒制而成。當然泥塑後的造型,經過翻模,形成模型,成千上百的脊件都可以進行複製。每一個脊件的泥塑過程基本要在兩三天左右,為了保障翻模時可以輕鬆脫坯,很多凹凸有致的造型,馬笑舫都有自己的技巧。

磚雕屬於我國四大雕刻藝術中的其中一類,分為浮雕、平雕、透雕、圓雕、貼雕,一般雕刻的圖案多以花型、鳥獸、以及象徵美好寓意的實物為主,和泥塑不同,磚雕的硬度更大,為了讓雕刻力度適宜,馬笑舫一般會配合一個木槌進行工作。傳統的燒雕技藝,懂的人不多,學的人又少,這是徐加利和馬笑舫最擔心的問題,二位已經年過7旬的老人,是徐家窯的第七代傳承人,他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讓古老的遺產又「活」了起來,他們希望,未來,古建築能被更多的人去了解,古老的燒雕刻技法能讓更多人認可。

作為東北最大的百年老窯生產出的青磚古瓦,讓東北很多文物古蹟得到了修復,徐加利說,生態資源、風景名勝、文物古蹟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生態資源遭到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就會惡化;風景名勝受到破壞,觀賞價值就大打折扣;文物古蹟遇到破壞,人文價值就蕩然無存。如今,在東北徐家窯修復的文物古蹟有上百處,讓古文物古蹟修舊如舊。

百年徐家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徐家窯」從2012年開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2016年先後被長春市政府和吉林省城府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如今,非物質遺產文化燒雕刻技藝已經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在城市,長春地鐵站文化牆、乾安縣一些村落的古文化牆、柳河的古城牆都是用徐家窯的青磚古瓦修建起來。看到這些青磚古瓦修建起來的建築又讓人仿佛回到了從前,找回久遠的歷史……

在農村散落著眾多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這些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遺產,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是獨具地域特色和時代風格的傳統建築,也是一個區域、一個村落重要的文化記憶和文化標誌,是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保護、傳承、利用農村歷史建築遺產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徐家窯正以它獨有魅力,讓古建築得到保護、傳承、利用 ,助力鄉村振興。

相關焦點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 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 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 2018年09月25日 07: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唐金培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鄉村振興 吉林優選
    鄉村振興是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從吉林省看,鄉村振興必須緊緊圍繞吉林經濟的全面發展與振興,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科學決策,勇於創新,優化配置,走出一條具有吉林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革命文物活化利用賦能鄉村振興
    寒溪水村革命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借力鄉村振興戰略,對革命文物進行全面修繕,並將革命故居建成羅氏革命史跡陳列館,展示先輩革命事跡,在羅氏宗祠展出寒溪水村史,展示家規家訓和名人事跡,打造成為重要的紅色黨建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 激活中原民俗文化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保護、傳承、弘揚中原民俗文化,就要激活併合理開發各類民俗文化資源,充分挖掘中原民俗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傳統民俗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對於具有特殊民俗文化資源的鄉村,在詳細了解村莊發展的歷史脈絡、人文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前提下,結合當地發展實際,根據村民個性要求,開展差異化、個性化的鄉村民俗文化建設,形成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推動力。有序推進民俗文化創新性發展。民俗文化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
  • 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原標題: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論述的一脈相承。「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 吉林銀行「吉e農」百億助推鄉村振興
    為深入貫徹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精神,認真落實吉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會議部署,吉林銀行在長春召開以「美麗鄉村吉銀相伴」為主題的「吉e農」百億助推吉林鄉村振興戰略發布會。
  • 充分認識「鄉村旅遊重點村」助力鄉村振興的意義
    將「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列入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既是對前期鄉村旅遊發展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果的肯定,也是對未來鄉村旅遊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出的新要求。一是以法律形式對鄉村旅遊和「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在促進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給予了肯定和認可,明確了其法律地位。我國現代鄉村旅遊發展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在近40年的發展歷程中,鄉村旅遊在鄉村資源挖掘利用、產品開發和業態組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等方面創新了模式、積累了經驗,特別是在助力脫貧攻堅和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傳承五四薪火 助力鄉村振興——崇明區司法局舉辦五四青年節活動
    傳承五四薪火 助力鄉村振興——崇明區司法局舉辦五四青年節活動 2020-05-17 02: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 助推鄉村振興發展調研報告
    一、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重大意義   文物作為歷史的物質遺存,是一個地方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和重要載體,是維繫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做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展現獨特的人文景觀,能積極促進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融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 ...九龍小學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助力鄉村振興』之我眼中的北山...
    11月3日,嶽西縣中關鎮九龍小學「『傳承紅色基因 助力鄉村振興』之我眼中的北山紅葉」徵文頒獎儀式成功舉行。中關鎮組織委員方麗玲、中關中心學校校務委員儲昭武、工會主席儲學凱等參加。頒獎儀式上,宣讀獲獎學生名單,並現場頒發證書、獎品。
  • 婺城森林古道開發保護並舉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婺城區積極開發和保護森林古道資源,挖掘古道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成為推動全域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據婺城區農林局消息,目前市林業局組織的全市森林古道資源普查工作已結束,統計結果出爐。婺城區共上報森林古道7條,包括豬巖古道、王尖嶺古道、龍皇崗古道、湯松古道、和清古道、山遼青古道和紅軍路古道,總長度48.1公裡,涉及5個鄉鎮。
  • 安徽歙縣發展「旅遊+攝影」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魯網11月24日訊 「2020『品味歙縣·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暨中國攝影藝術鄉村·許村攝影季」22日在安徽歙縣許村鎮舉行,吸引來自長三角區域的百名攝影師在許村及歙縣各地採風。  本次活動以「品味歙縣·影像許村」為主題,以攝影為媒介,用具有視覺感和參與感的藝術方式,展現「鄉村裡的中國」,推動攝影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助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  歙縣縣委書記李忠介紹,近年來,歙縣致力於「旅遊+攝影」產業發展,著力將特色旅遊資源和攝影創作需求有機結合,加大對攝影產業的深度挖掘,帶動了鄉村振興和生態旅遊的發展。
  •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構建鄉村文化生態系統,重塑鄉風文明,實現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係鄉村持續發展繁榮的內生動力和核心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優質載體。
  • 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廣西非遺展示展銷在京舉辦
    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廣西非遺展示展銷在京舉辦 2020年12月16日 10: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樂亭縣中堡鎮「五大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樂亭縣中堡鎮「五大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2020-11-18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村振興:五個方面的全面振興
    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與各位代表深入交流,就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重要論述,為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鼓舞幹勁。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久久為功求實效。
  • 陳炯:用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原標題:陳炯:用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 推動鄉村振興文化鑄「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鄉村振興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遵循、明確了目標、注入了動力。11月20日上午,省政協圍繞「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主題開展2020年網絡議政和遠程協商暨第五次雙月協商座談會,利用現代科技、網絡優勢實現全省三級政協委員聯網,會內會外廣泛協商,線上線下凝聚共識。「如何發揮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是全省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關注的重大課題。
  • 全面脫貧,振興鄉村,廣東警方推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30項措施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履行好公安機關保障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職責,根據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工作部署,近日廣東省公安廳研究出臺了30項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具體措施,指導和推動全省公安機關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和強化工作舉措
  • 點亮廉潔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梅縣區紀委監委圍繞該區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在文化振興上發力,以「廉潔文化」為抓手,以「主題公園、河岸長廊、名人故裡、教育基地」為載體,大力營造「崇廉、尚廉、倡廉、守廉」的文明鄉風和社會氛圍,把清風正氣送到千家萬戶,培育廉潔的政治生態,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助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美麗梅縣·客都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