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冶 通訊員 楊雪晴
初夏,鹹豐縣清坪鎮楊家莊村朦朧在雨霧裡。這個季節的雨,讓這片山川又添了幾分新綠。
嶄新的入戶路上,三三兩兩的村民背著背簍、扛著鋤頭,熱情地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幾天忙摘茶,今天搶時間去翻包穀。」村民黃淑珍帶著兒子,正往自家田裡趕。
「家裡的母豬下了6個豬崽,日子越來越好。」村民周春桃在自家豬圈裡忙活著。
楊家莊村以前窮出了名,無路、無產業,村民糾紛不斷……沒少讓當地幹部頭疼。
村幹部王瓊是本村人,深有體會。以前她在鄰村上學,下雨天,先把鞋子包好放書包裡,穿雨靴走到村頭一家小賣部,再換鞋搭車。「沒得法,以前只有泥巴路,家家戶戶就靠種包穀、紅薯將就著過日子。」
2018年初,恩施高中駐村扶貧工作隊來了,和村幹部一起組成脫貧攻堅「尖刀班」,帶著村民修路、搞產業、整村容村貌。漸漸地,村裡變了,人也變了。
「我申請退出低保,退出貧困戶。」2018年6月,村民田金樹一語驚人。
低保補助、貧困戶幫扶政策,都是實實在在的「銀子」,別人想拿還拿不了,他居然不要了。村裡爆出這一大「新聞」,村民議論紛紛。
「當低保戶、當貧困戶又不是什麼光榮的事,現在家裡條件變好了,我覺得脫貧才是光榮的事。」田金樹坦言。
2018年來,村民口口相傳的「新聞」還真不少:
「田文武、李井紅把田土捐了!」這兩位村民為支持村裡修建文化廣場,主動來到村委會,無償「奉上」3畝田。
「路上那些泥巴找不到被誰清乾淨了,走路不髒褲子了,不曉得誰做的好事。」一次下雨,雨水將泥土衝上三組公路,淤泥覆蓋,沒過兩天,就被清掃得一乾二淨。大家四下打聽,才得知是居住在路邊的村民乾代金做的好事。
「曉不曉得,前幾天幾個退伍軍人在唱軍歌。」2018年建軍節來臨之際,「尖刀班」找企業贊助購買了迷彩服和軍用水壺,讓村裡的退伍軍人重溫軍旅生涯,再次唱響軍歌,18名老軍人唱得熱淚盈眶。
……
這些「新聞」,也傳進了村裡的大會小會。一時間,先進者自豪,後進者反思。村裡抓住時機,組織開展趣味運動會,籤署清潔家園行動承諾書,評選「最美媳婦」和「最衛生家庭」,趕、幫、超的鄉土「新聞」更多了。
以前,提起四組村民田輝武,村支部書記雷開平苦笑。田輝武因不熟悉精準扶貧政策,曾對村幹部有誤解,誰跟他講解政策他都要冒火,經常到鎮裡和縣裡反映問題。
村裡的變化他看在眼裡,切身感受到幹部們是「真扶貧、扶真貧」,從此,思想轉了180度的彎:將自家6畝土地流轉出來,支持村裡發展產業;挖了自家的院壩,支持修路;主動當起宣講員,宣傳政策……
眼下,雷開平很自豪:講「新聞」、擺龍門陣,楊家莊不斷發生的故事他能講三天三夜。
村裡有個養殖能手叫乾岸,2018年出欄仔豬、肥豬80多頭;村裡還有位種植能手,叫劉仕菊,年產玉米5000多公斤、稻穀6000公斤。
貧困戶李友祥早年務工不慎受傷,肩膀上還嵌著鋼板,他不等不靠不要,志在靠種地勞動脫貧。
……
一個個「新聞」,一點點變遷。曾經,這個貧困村沒有水泥入戶路,如今,家家通水泥路,再也不是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曾經又髒又亂,如今院壩整潔,雜物碼放整齊,家家房前屋後種上了紫薇。
「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村裡發展白茶1100畝,村民既收穫土地流轉租金,每天還有80元務工收入,合作社的收益,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老百姓按7:1:2的比例分紅。
小河穿村過,石橋、溪水、農家屋,一派祥和,沿岸400餘棵柳樹、120餘棵紫薇茁壯生長。河邊30多個大棚中,各項農業產業種植實驗正穩步推進,這是楊家莊人的新產業、新希望。全村產業覆蓋率已達69%。
風吹柳樹露石橋,米湯泉彎彎穿村過,見證著楊家莊人酸甜苦辣的生活,聆聽著這方土地上的新故事,一路歡歌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