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的「糊塗」人生,是別人無法超越的大境界?

2020-12-14 寫乎

作者:陳二虎

(一組《糊塗縣令鄭板橋》圖片)

一、難得糊塗

如果說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人,可能鄭板橋「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各界人士都接受,那句「難得糊塗」人人皆知,蘊含著人生大智慧。

有關「難得糊塗」的來歷,坊間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流傳著不同的版本。無論是自嘲也好自解也罷,無論是抗爭也罷還是心安也好,什麼樣的「糊塗」就有什麼樣的生活。

醉裡乾坤大,是一種「糊塗」;權中福祿齊,是一種「糊塗」;

平淡有真意,是一種「糊塗」;

不聞紅塵滾,也是一種「糊塗」。

據說: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職期間,工餘到萊州的雲峰山遊覽,欣賞自然美景,由於貪戀這好風光,誤了下山的時間,天黑只好到山中一個茅草屋中借宿。

主人是一個道骨仙風、鶴髮童顏的長者,鄭板橋詢問長者尊姓,長者告知自己是「糊塗老人。」

鄭板橋覺得長者很有趣,自然也不是一個凡人,見室內案頭上還陳列著一方硯臺,石質細膩光潤,鏤刻精美玲瓏,是世間少有的好硯臺。

第二天鄭板橋告辭,感謝長者留宿。

長者對他說:「請鄭先生給留一幅墨寶如何?」

鄭板橋爽快答應了,欣然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然後取出刻有「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閒章蓋上。

長者眯著眼睛端祥了一下這章的題款,提筆在鄭板橋那幅「難得糊塗」書法上寫了一個跋:「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門也。」

寫完,也拿出一方章印上,鄭板橋一看那章,上書:「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這一看,令鄭板橋大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是遇到世外高人了,叩手行禮,又提筆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鄭板橋有點相見恨晚,成了他的人生師長加摯友,這長者是著名禪師恆徹上人。

二、幸又不幸的童年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自號板橋,是泰州興化(今江蘇興化)人,曾經步入仕途為七品縣官,後來看透官場腐敗,決絕地辭官歸隱,以賣畫為生。

鄭板橋是世界少有的大才,詩、詞、曲、文、聯、印、書與畫都是行家高手,在「揚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也最具影響力,以「詩書畫三絕」名世,得到人們的喜歡與崇拜。

清人張維屏在其《松軒隨筆》中贊曰:鄭板橋有三絕,「曰畫,曰書,曰詩。三絕之中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

這真氣、真意、真趣,頗見鄭板橋對藝術的追求,也體現了鄭板橋的藝術風格,更是對鄭板橋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鄭板橋用真我來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鄭板橋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家中的乳母費氏是一個善良又勤奮、仁厚又慈愛的女人。

儘量鄭家日子逐漸貧困,已經沒有能力支付她的費用(工資),她卻捨不得鄭板橋這個孩子,依舊幫助鄭家操持家務,拉扯小板橋,然後回自己家中吃飯,給予幼小的鄭板橋母親般的關愛與體貼照顧。

後來鄭板橋的父親繼娶,這個後媽郝氏也是世間難尋的好人,待鄭板橋如親生,可以說,鄭板橋幼年失母,卻又遇到兩位好母親,讓他擁有了溫暖又幸福的童年,讓他感慨地賦詩道:「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憂饑寒」。

好的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學校,這話頗有道理呀!

鄭板橋的父親鄭之本飽讀詩書,是開私塾為生,他自小耳濡目染,隨父學習與讀書,並且得到博學廣聞的外祖父汪詡文的培養與教導(看來,人生遇到什麼樣的人很重要呀!)。

鄭板橋學習刻苦,聰明又領會能力強,成績自然優異,子、經、史、集無不涉獵(這自小的薰陶十分重要),尤其喜歡「切於日用」的學問,加上他率性本真自然,十分討厭矯飾的風氣(無病呻吟的詩文害人不淺),對於那些不合理不真實的事情,快人快語指斥,以致於許多家長認為鄭板橋這孩子不正常,不讓自家的孩子與之交往(怕學壞了)。

鄭板橋從童年就展現出思想的光芒,喜歡暢言有見解,品評歷史人物,認為下層老百姓才是社會的主體,與那些貴族們一樣,都是炎黃子孫,理應得到尊重與平等。

而被統治者奉為「聖經」的朱理學說,他認為「只合閒時用著,忙時用不著」,對當時士人精神世界的墮落深為憤怒,士子們往往憑藉一篇「腐爛文章」,僥倖考中,時不時地「子曰」、「書雲」裝像糊弄老百姓,實則是沒有真才實學。

他認為除了讀書「寒而思衣,飢而思食,倦而睡覺,病而服藥,凡舉動飲食之間,坐,不必端正之席;吃,不必割方之肉」,這也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那些矯飾之人,都是在裝偉岸。

世間,純樸的老百姓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被當權者剝削壓榨,所以「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自古而今,多少士人太卑鄙無恥,又裝出一個君子的樣子),農夫上者種地百畝,其次七八十畝,其次五六十畝(還有的僅僅薄田畝餘呀),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

鄭板橋說出老百姓的心聲,「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末也。」

三、世間好官系蒼生

佩服鄭板橋,「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民意心聲,板橋能道,真話切中時弊,但總會令權貴們不快。

願世間多幾個鄭板橋,少幾個貪官汙吏,民之幸也。

鄭板橋不僅心系蒼生,更是一個實踐者,他出任山東範縣(今河南範縣)知縣的時候,重視農桑,體察民意,關心老百姓疾苦,盡心盡力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一般情況下知縣出行,都講究排場,前呼後擁,鳴鑼開道,衙吏們打著「迴避」與「肅靜」的牌子。而鄭板橋把這擾民的排場統統取消,他經常穿著與百姓一樣的衣服,訪貧問苦,了解民間的真實情況。

每逢下雨,縣學的孩子們無法回家,他就派人給孩子們送飯;遇到孤兒,他二話不說相助,讓孤兒解決溫飽。

後來又調到濰縣任職,依舊愛民如子。

時逢連年大旱而老百姓沒有飯吃,這時他剛剛任濰縣知縣,二話不說命令開倉賑災,解決老百姓吃飯問題,並且利用修繕城牆的方式招募饑民來濰縣就食打工,還責令城中富豪們煮粥賑濟百姓。

他動員衙吏們捐款捐物,自己帶頭捐出自己的工資(俸祿),還刻了一枚圖章表達心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飢債」。

按照當時的規定,開倉放糧要報請上級批准,這需要一段時間,而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罰的。

鄭板橋凜然地說:「等批下來,老百姓早就餓死了,一切後果由我一個人承擔。」

就這一舉措,不知救活了多少老百姓。

到了秋後,天災讓老百姓無法歸還借來的糧食,鄭板橋果斷把老百姓的借據燒掉,免除了還糧。

鄭板橋這心系蒼生的措施,自然引起官吏與豪紳的不滿,無法利用災荒發大財,影響了他們的切身利益,就合夥告發鄭板橋謊報災情,將賑災款中飽私囊。

由於鄭板橋兩袖清風,家無私產,無私無弊坦蕩蕩,查了又查,根本就沒那回事,純屬誣告。

他勤政廉潔,儘可能改革弊政,從政策與法律上維護下層民眾的利益,造福一方。

鄭板橋曾經畫了一幅竹子送給上司,題詩曰:「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鄭板橋看透官場的兇險與官僚的爾虞我詐,認清這些道貌岸然的官吏卑鄙的靈魂,便決定辭官歸隱,遠離這個大染缸。

老百姓聽說鄭板橋辭官了,扶老攜幼來為鄭板橋送行,看到鄭板橋只有一些書籍和一個書僮,身無餘物,感動的紛紛落淚。

鄭板橋可是幹了十二年縣大老爺呀,如此清廉,恐怕世上沒有第二人。

鄭板橋看到老百姓對他依依不捨,他就向老百姓贈畫題詩留作紀念:「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杆。」

餘平生最敬蘇東坡與鄭板橋,神慕之,想想世間,真正清廉的官吏能有幾個?貪,是人的本能欲望呀。

鄭板橋一心為民,就是希望「立功天地,字養生民」,以達到「民於順處皆成子,官到閒時更讀書」的境界,然而,官場有官場的規則,要圓滑通融,要上奉下瞞,要察言觀色,要逢迎送往,要與大大小小的官吏們同流合汙,打成一片,他的「糊塗」處事,在官場上行不通呀。

四、辭官歸隱得真意

鄭板橋選擇辭官歸隱,沉浸於藝術中,「師法自然」。

鄭板橋有詩千餘首、詞近百首,曲十多首,對聯百餘副,還有序跋、匾額、碑記、書信等數百件。

鄭板橋詩如其人,自由灑脫,流暢清新,淺近幽默,直抒胸臆,其詞其曲,或慷慨激昂,或細膩悠逸,其對聯更是令人傾慕,立春高遠,情趣橫生,富於哲理。

他的繪畫以蘭、竹、石為主不拘成法,敢於創涼,獨闢蹊徑,竹清瘦挺拔,蘭蕭散隱逸,石雄奇秀拙,脫盡俗習,絕倫畫壇;他的書法被稱為「板橋體」,博採眾長,大膽革新,自成一家,認為藝術「不立一格」,「不為古人所累,氣與意相輔」。

與他同時代的金農贊曰:「興化鄭進士板橋風流雅謔,極有書名,狂草古箍,一字一筆,兼眾妙之長。」也就是說,鄭板橋的書法以楷隸為主,兼揉草書,是超脫傳統技法而新創的一種字體。

鄭板橋能夠達到詩、書、畫三絕,關鍵在於他以書入畫,以畫入書,詩畫交融。「作字如寫蘭」,「寫蘭如作字」,常常用詩歌作為繪畫的題跋,來揭示畫面的象徵意義。

鄭板橋一生喜歡畫竹,也寫了許多題竹詩,或題「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竹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或題「兩枝修竹出重霄,幾葉新篁倒掛梢。本是同根復同氣,有何卑下有何高。」或題「咬定青山不放鬆,立身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無不體現了人品與氣節。

鄭板橋年輕時積極入世,希望實現胸間抱負,治國平天下,一展宏圖,為蒼生謀幸福,關注人民疾苦,體察社會弊端,然而仕途不需要遺世高蹈。廟堂之高,高不可測;只好退隱,獨善其身,成就了鄭板橋的藝術與人格。

人有所糊塗有所清醒,該清醒時清醒,該糊塗時糊塗,用「糊塗」來表達「睿智」,用「真意」來演繹「糊塗」,恰如鄭板橋的一首題詩:「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發洩,不畏凋殘」,這分明是大境界呀!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鄭板橋:「糊塗」人生不「油膩」
    一個奇怪的事情是,既然鄭板橋一生「得志」之時,為何要寫下「難得糊塗」這樣易被人誤解的字眼呢?當然解釋也有很多,有人說這是他混跡官場的一生總結,也有人說這是他當時在蓬萊和一「糊塗老人」奇遇之後的感嘆。但是不管怎麼樣,這四個字用來理解鄭板橋的一生再合適不過了。
  • 糊塗是一門學問,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到底是什麼意思?
    ,通融圓滑,拍馬迎笑,媚上捧場,糊塗處之,才會如魚得水。鄭板橋一看,那章寫的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不由得一驚,連忙對老人行禮,知道自己遇到高人。便提筆補寫道:「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鄭板橋對這位老人敬慕不已,兩人是相見恨晚,成了人生摯友。這位老人就是當時的著名禪師恆徹上人大師。
  • 鄭板橋清風竹韻不糊塗
    近代大詩人張維屏這樣評價鄭板橋:「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之中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三絕三真」可謂點擊到了板橋藝術人生的命脈!由此不難理解,板橋所愛的風景或曰風物,不可能是風花雪月,而只能是幽蘭瘦竹苦石,偶涉松菊。古稀之年,板橋畫了一幅《蘭竹石》,題識:「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變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寫三物與大君子為四美也。」
  • 人生常覺苦,皆因不知足,何不做個「糊塗」的聰明人?
    鄭板橋曰:「難得糊塗。」「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由此,我們不妨做個「糊塗」的「聰明人」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誠然,鄭板橋把話說到世人的心裡。人生常覺苦,皆因不知足;「知足常樂」好,常樂就是福。想入非非不知足,不知足者有苦處;人活世間想清楚,坎坷困境不糊塗。凡事太較真只能徒增煩惱,尤其是年輕人,剛步入社會,閱歷欠缺,不知道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容易茫然失措,也容易變得消極、悲觀,甚至墮落。所以,為人處世要學會點「糊塗」,用走上步,看下步的謹慎態度對待一切,放眼未來,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他是歷史上眾人皆知的糊塗縣令,鄭板橋一生中經歷了哪些趣事?
    接下來紅姐帶大家了解一下他是歷史上眾人皆知的糊塗縣令,鄭板橋一生中經歷了哪些趣事?鄭板橋到底是什麼人,咱們都知道他學問大能耐大,留下很多傳世佳作,這本人也是詩書畫三絕樣樣精通,按道理說這麼大能耐應該是做大官的,但是鄭板橋仕途不順,五十多歲才當上縣令,開始給他派到山東範縣當這個縣令,後來覺得他幹的還行,就調到濰縣就是現在的山東濰坊,當時濰縣非常窮,可是再窮的地方也有富人,而且是一群地主惡霸,當時濰縣鬧饑荒,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可是這些地主惡霸把糧食屯起來
  • 居官十年的鄭板橋,用親身言行闡釋了「難得糊塗」的為人處世之道
    若想探究這四個字背後隱藏的意圖和思想,怕是要從鄭板橋的人生經歷來分析。蘭看到民不聊生的慘狀,正直的鄭板橋一邊痛恨官場黑暗,無法對惡勢力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一邊痛恨自己無力改變現狀,對百姓的疾苦做不到無動於衷。
  • 鄭板橋「難得糊塗」的來歷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四字寫得妙趣橫生,韻味無窮,這是他將真、草、隸、纂書融為一體而獨創的一種奇特手法,有「亂石鋪街、雜亂有章」之譽。 相傳,有一年,鄭板橋到山東萊洲雲峰山觀看鄭公碑,晚間借宿於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稱是荒村野臾糊塗之人,鄭觀其言談舉止高雅不凡,與他交談得十分投契。 老人家中有一塊特大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美,鄭板橋看了大為讚賞,老儒請鄭板橋留下墨寶,以便請人刻於硯臺之上。
  • 大智若愚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它們來自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之手,寥寥數字,道出做人的哲學。「人生都道聰明好,難得糊塗方為真」、「難得糊塗」、「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報也」可不是麼?人生在世,在智力上達到「聰明」的狀態很難。「聰明」的價值當然不能否定,但也不能把聰明和糊塗對立起來。
  •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
    提起「難得糊塗」四字名言,許多人都知道,這是清朝文人鄭板橋所說。  而評價最高的,是以他著名的書法 「鄭板橋」體所寫的「難得糊塗」四個字。  到中國旅遊,在很多景點,可以買到這四個字,或寫在宣紙上,或刻在竹片上,或刻在書鎮上……  有人說,鄭板橋一生,憑「難得糊塗」四個字的人生哲理和書法,就可以永垂不朽了。  這話,毫不誇張。
  • 糊塗縣令鄭板橋的那些趣事,吟詩提醒小偷,中別人狗肉計
    鄭板橋是清朝有名的大才子,他是康熙朝的秀才,雍正朝的舉人,乾隆朝的進士,是一個歷經三朝的才子,揚州有名的八怪之一。鄭板橋詩畫雙絕,他的一生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人文」有山東人認為,鄭板橋「難得糊塗」裡的「糊塗」是道美食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鄭板橋遊歷莒州(今莒縣),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時,當地王員外大擺筵宴、給予款待。王員外久聞板橋大名,於是,就在宴席上了當地最有名的「糊塗菜」。「糊塗菜」,就是先用麵糊把雞、魚、肉或其他菜包裹起來,然後用小火慢慢油炸至表面金黃。因為此菜上桌時,外形像老虎頭,故稱「虎頭菜」、諧音為「糊塗菜」。鄭板橋品嘗此菜後,讚不絕口,就問王員外名字,員外據實告知:「我們當地叫糊塗菜。」後來,王員外請板橋題字時,欣然提筆寫下了:難得糊塗。
  • 成語典故:難得糊塗——在聰明中糊塗著,在糊塗中聰明著
    「難得糊塗」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一個人在該裝糊塗的時候就得裝糊塗,其中的故事是關於清朝歷史名人鄭板橋的,最早的出處來自來於鄭板橋題寫的一塊牌匾,體現的是鄭板橋的處世之道,對後人影響頗深。鄭板橋,1693年11月23日-1766年1月22日,清朝乾隆年間文化名人,「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的「詩書畫」都具有極高的文化與收藏價值。在流傳下來的詩篇中,最有名的當屬《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來破巖中。
  •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
    作為清代最著名的畫家和書法家,鄭板橋卻寫出了一部大智若愚的《糊塗經》。鄭板橋是江蘇興化人,為乾隆年間進士。但官運不濟,只做過山東幾個縣的縣令而已。他一生以竹鳴志,是一個高風亮節的謙謙君子。只是,鄭板橋早年困苦,三歲喪母,十四歲又失去了繼母,好在他有一位乳母給了他一些母愛。成家後由於家庭負擔重,生有兩女一男,不得不以賣畫為生。直到四十歲才中舉人,幾年後趕上候補官缺,境況才稍微好一點。他為官清廉,在縣令任上為老百姓做了一些實事。只是為人剛正不阿,得罪了一些官場上的人,所以受到了打擊和排擠。
  • 修煉人生五境界
    第一階段:潛龍勿用,這個階段是人生的起點,要努力學習積澱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二階段:見龍在田,這個階段是自鋒芒畢露的階段,要抓住機會展現自己。第三階段:終日乾乾,這個階段不要因為自己的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要時刻反省。第四階段:或躍在淵,這個時候是經營自己人生和事業的最佳時機。第五階段:飛龍在天,這個時候時機已經成熟,是將自己的事業和人生推向頂峰的時候,時刻準備一飛沖天。
  •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有多厲害?心靈上的保護自己!
    鄭板橋本來瞧不起的,可釋放量的是還有這商人憤,就到他府上吃著飯,結果人家負傷,得意洋洋地在牆上把字掛出來,您瞧瞧,您看這字寫得多好,鄭板橋一看,正是自己給吃狗肉那個人寫的字。有人說不能別人冒他字嗎?冒不了的,因為鄭板橋的字就是特別獨特。現在我們管他叫六分半體,什麼叫六分半體?
  • 人生本是一場煙雨迷離,學會這樣想,該糊塗時糊塗,落得輕鬆自在
    01開篇序人海茫茫,人際關係錯綜複雜,許多非原則的事情,我們大可不必過分糾纏與計較人生看不慣的東西太多太多,看得清是一場困惑,是一場糾纏,是一場煩惱。看不清,是一種人生的藝術,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收穫。人生本是一場煙雨迷離,學會這樣想,該糊塗時糊塗,落得輕鬆自在。
  • 唱作音樂人民樂演奏家豪爽 加盟古裝劇《糊塗縣令鄭板橋》
    搜狐娛樂訊 日前,唱作音樂人、民樂演奏家豪爽正式加入古裝廉政劇《糊塗縣令鄭板橋》,擔任這部戲的配樂工作。  《糊塗縣令鄭板橋》是北京時代光影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檢察出版社、河南範縣黃河文化服務中心、西安樂橙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河南漢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古裝廉政題材電視連續劇,由楊智謙、何振華執導,趙毅、柴碧雲、劉金山、方青卓、胡亞捷、杜奕衡、肖軼、楊凱程、黎源、遊遊、白海濤、蘇國濤等聯合主演。
  • 「難得糊塗」,是在鄭板橋人生得意,還是沮喪時寫的
    鄭板橋在赴任的路上,順便去看一眼鄭文公碑。一看不要緊,吸眼裡去了,流連忘返,不知不覺天色已晚,不得已借宿於山間茅屋。屋主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塗老人」,出語不俗。他的房間裡有一塊方桌般大小的巨硯,石質細膩,鏤刻精製,鄭板橋十分讚賞。老人慾請鄭板橋題字,想刻在硯臺上,注入文化含量。鄭板橋思索再三,提筆撰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用印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
    租茶淡飯鄭板橋為他在江蘇興化老家的廚房自撰自書了一副對聯,其聯為:「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寥寥幾個字概括了他平常吃的是青菜、蘿蔔、糙米飯,喝的是天然水所泡的菊花茶,用的是我國傳統的瓦壺。鄭板橋的這種粗茶淡飯是大有益於健康的。
  • 索畫不賣,不索偏畫——「揚州八怪」鄭板橋到底有多怪?
    鄭板橋,原名,江蘇興化人,秀才,十年舉人,元年(1736年)進士。既是畫家更是怪人。作為一個聰明絕頂、通今博古的文豪,卻愛寫什麼「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的文章,還煞有介事地加上註:「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入糊塗更難」,把「糊塗」當做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其率真境界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