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短時間內難以獲得新式F-16戰機,臺軍更加在意加強陸基防空戰力。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軍耗資400 億新臺幣從美國進口的遠程預警雷達將於明年完工。該報導稱,該雷達建成後,可探測300公裡以內的各型短/中程飛彈和巡航飛彈。到明年,臺灣上空將逐步拉開一道道飛彈防禦網。
天價雷達換7分鐘預警
臺灣軍方稱,與美軍部署在阿拉斯加等地的雷達系統相比,此次美國售臺的遠程預警雷達更為先進。據稱,該雷達不僅能探測各種型號的飛彈和戰鬥機,必要時還可以轉換為對地搜索模式,甚至可探測海峽另一側解放軍 「東海」系列巡航飛彈的部署路線。不過,這種雷達只能選擇一種模式,或對空,或對地,主要還是用於監控高空飛行的彈道飛彈。
但對於臺軍從美國重金購買的雷達,外界曾傳出不少質疑的聲音。臺灣媒體的報導稱,臺軍裝備遠程預警雷達只能換來7 分鐘的預警時間,在防禦戰中毫無意義。有臺軍將領指出,當初臺軍從美國採購這套雷達,除了在軍事上希望同美方共享情報的考量,主要用意還是為了在政治上和戰略上拉近與美方的關係。
不過,令臺軍頗為尷尬的是,近兩年美方一直要求在雷達上加裝保密軟體,更離譜的是保密升級的費用還要由臺灣方面承擔。由於該雷達項目遭到國民黨「立委」林郁方、帥化民的強烈批評,最後美方減少了保密升級費用,而該雷達系統也定於明前正式服役。
硬著頭皮拼湊防空反導網
根據臺灣「國防部」情報研究單位製作、題為「2010年大陸攻臺兵力研析」的報告,估計解放軍目前針對臺灣的飛彈數目為1300枚。報告預測,解放軍對臺灣部署飛彈的數量在2010年底將達到近2000枚。報告還說,如果臺灣現在遭到大陸的武力攻擊,島上的設施將有90%會被摧毀。
由這份報告顯示,一旦兩岸發生全面軍事衝突,臺灣的軍事力量已無法對抗解放軍的一擊。臺灣如今為何還要耗資不菲建構這麼一個華而不實的飛彈防禦系統,雖讓人費解,但仍有其內在的原因:
1、展現自衛決心。面對兩岸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執政者必須展現自衛的決心,也順便向美國買個心安。2、為美國全球飛彈防禦系統作嫁衣裳。說的更直接一點,為美國站衛兵。
就以長程預警雷達為例,這樣的雷達系統對臺灣的軍事意義只是聊勝於無而已。根據資料,這個雷達系統只能為臺灣爭取7到10分鐘的反飛彈預警時間。只是比較讓人好奇的是,解放軍部署於臺灣對岸的M族飛彈,射程約600公裡,由發射到抵達目標,以最大射程計,整個飛行時間究竟有多長?這樣的雷達對戰術型的短程飛彈預警,究竟有多大的軍事價值?
老實說,長程預警雷達本來就不是為偵測戰術性飛彈而設,而是用於預警中、長程的戰略型洲際飛彈。只是迄今為止,在臺灣「國防部」的報告中,尚未出現解放軍部署戰略飛彈針對臺灣的情資。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雷達對臺灣自衛的軍事意義在那裡呢?
但對於美國的全球反導系統而言,長程預警雷達就成為不可或缺的設施。臺灣軍方人士還透露,美國出售給臺灣的這套系統,比設在阿拉斯加與英國等地的設備都要先進。為什麼?當美國連F-16D戰機都不願賣給臺灣時,美國何以要出售這麼一套先進戰略性的長程預警雷達?其中的貓膩豈不明白?
毋庸懷疑,臺灣建構飛彈防禦系統的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在軍事上,對臺灣而言這是個華而不實的飛彈防禦系統,但在政治上,可以維繫一點與美國若即若離的戰略合作關係。但對美國而言,這個飛彈防禦系統其軍事意義就很真實了,它確實可以扮演美國全球飛彈防禦系統的一環,也就是最接近大陸的外層飛彈防禦體系,而且還有臺灣幫它付錢,全世界那裡找得到這麼便宜的事。
同樣的,臺灣耗巨資購買的愛國者飛彈系統,在軍事意義上,也同樣的華而不實。就以臺灣「國防部」的預估,若到年底解放軍將在臺海對岸部署近2000枚M族飛彈,以過去兩伊戰爭與海灣戰爭的實戰先例判斷,攔截戰術型飛彈非常困難。
舉例,伊拉克發射一枚短程的飛毛腿地地飛彈,守方至少要發射2枚愛國者飛彈予以反制,攻守之間約以1比2為基準,而且也不必然攔得到。那麼,當解放軍已部署近2000枚M族飛彈,臺灣要部署多少愛國者飛彈?4000枚或更多,問題是臺灣有這麼龐大的財力因應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平實而言,臺灣已玩不起、也已經沒有必要玩一場兩岸軍事對抗的遊戲,臺灣必須尋求的是建構兩岸持久和平發展的政治策略,臺灣更沒有必要陪美國玩圍堵中國,建立美國全球霸權的大國遊戲。臺灣在這場大國權力遊戲中,不可能佔到什麼便宜,更誇張的是,臺灣還要自備現金高價買糧草,幫美國站衛兵,這種美國式的道理說得通嗎?
防空系統魚龍混雜
最近幾年,臺軍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打造多層防空反導網。據美國《防務新聞》披露,五角大樓國防情報總署曾向國會提交了一份編號為DIA-02-1001-028的「臺灣防空力量報告」。
報告稱,臺軍在臺灣島和周邊的澎湖島和東引島部署了多層次的地對空飛彈系統。其中既包括美國製造的「愛國者」-2型和改進的「鷹」式(「霍克」式)飛彈,又有臺灣自產的「天弓」系列飛彈。
按照配備的雷達性能和飛彈射程分析,這些飛彈主要負責中遠程防空作戰,其中美制「愛國者」飛彈戰鬥力最強,並且擁有較強的機動能力,但數量有限;「鷹」式雖然經過多次改進,但畢竟是服役幾十年的老裝備,戰力有限;而臺軍自產的「天弓」飛彈,最大弊端就是雷達笨重,機動性受到制約。
在近程防空武器領域,臺軍同樣是「土洋結合」,其中以悍馬為底盤的「復仇者」防空戰車裝備有「毒刺」飛彈和12.7毫米口徑機槍,單車作戰能力強。而臺灣自產的「劍」式近程防空飛彈採用的豐田8噸卡車作為底盤,因此越野和防護性能較差。臺灣東森新聞網就曾指出,臺軍士兵操控「劍」式飛彈的熱成像儀時,經常遭遇「反光問題」。
可見,臺軍雖然耗巨資購買美制先進雷達,並極力研發自產防空裝備,但其防空系統「魚龍混雜」的局面短期內難有改觀。(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東陽)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