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30日 10:29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劉清 李漢生 許恆 編輯:蘇琳
廣西新聞網記者 劉清 通訊員 李漢生 許恆
核心提示:
7月23日開始,自治區食藥監局「老味道、老故事、老品牌——堅守誠信的力量」主題宣傳活動將走進「花橋腐乳」等一批廣西人有口皆碑、歷久彌新的食藥品牌老字號生產企業,探察和發現其百年基業屹立長青的秘訣,尤其是如今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本土食藥企業怎樣堅守和傳承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企業誠信精神,延續老品牌「不老的傳說」的品牌故事。
70年代初桂林市中藥廠廠房。(資料圖)
40年前的制丸生產工序。(資料圖)
無論昨日與今昔,藥業王國城頭變幻,脈點難把,傳承並改良土方和古方藥,潛心開發企業獨家原創新藥,築起醫藥王國。一路冷暖自知。且道珍重。
老故事:看古藥方西瓜霜的「72變」
光溜溜的西瓜,怎麼才能長出霜? 百年「喉科聖藥」西瓜霜如何化身成一粒粒粉色小藥片,築起本土民族藥業王國?
問得好!西瓜霜的傳奇故事要追溯到二百年前的清代。生長在中醫世家的走方郎中顧世澄雲遊四方,來到廣西行醫時偶聽當地人用西瓜霜來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為了得到讓西瓜長出霜的辦法,顧世澄動手試驗,把西瓜放進泥罐,去除瓜瓤裝入皮硝後用瓜皮蓋嚴,用竹籤固定好。之後,再用皮紙條和黃泥加封泥罐並放在陰涼處憋霜。10天後,泥罐外果真憋出白霜,喜出望外的顧世澄刮霜試藥,霜灑在喉中頓時滿口倍兒爽啊,冒火的嗓子竟就不疼了。雖然當時皮硝憋霜的藥學原理還不為人知,但顧世澄發現,自製的西瓜霜藥效靈驗,且西瓜霜取淨後隔些時日還能再生霜,他把制霜方法寫入了自己的醫學巨著《瘍醫大全》。
鬥轉星移,時間來到1976年,曾被皇帝欽封為「喉科聖藥」的西瓜霜在塵封百年後「甦醒」。1966年武漢大學的畢業生鄒節明花了8年時間,將郎中顧世澄留存給後人的珍貴古方藥西瓜霜成功改良。
在70年代,國內外按傳統方法生產西瓜霜的二十多家廠家相繼停產。因為依照古法炮製西瓜霜,程序複雜,特別是髮霜時間長、受氣候影響大、得霜率低,這些致命的缺陷不僅耗材料、成本高,最讓藥企老闆頭疼不已的是:不能量產、無法滿足患者需求,能做的只是望著制霜罐發呆。悲催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只能是被迫放棄。就這樣,當時仍堅持用傳統方式生產西瓜霜的藥廠屈指可數,廣西桂林中藥廠是其中之一。1967年分配到桂林中藥廠上班的鄒節明可謂藝高人膽大,在1976-1985年間,向醫藥科技難題——改良傳統制霜工藝發起挑戰,他要扔掉罈罈罐罐,上現代設備,鄒節明和小藥片的故事自此展開……
現代化中藥提取設備。(資料圖)
替代傳統制霜罐的現代設備長什麼樣?現代西瓜霜制霜工藝髮霜、取霜是什麼場景?7月24日記者探訪了位於桂林市金星路1號的桂林三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揭秘現代西瓜霜制霜工藝最引人注目部分(如圖),讓更多關注民族中藥品牌的讀者識得「西瓜霜真面目」。
獨家研發西瓜霜炮製新工藝意在古法良方的傳承出新絕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由此培育一個中藥品牌,築起醫藥王國那就更難為。漫長的8年中,鄒節明和研發團隊連續遭遇制霜環境、提速產霜、產霜數量、產霜質量、炮製手段、輔藥配伍等環節工藝難題拷問、數以百計次失敗。當雪白的西瓜霜成功問世後即開始了規模化生產,並最終獲國家專利局保密專利授權。自此,西瓜霜化身為一粒粉色小藥片(西瓜霜喉片),其後鄒節明帶領技術團隊以西瓜霜為原料,又研發出了包括桂林西瓜霜噴劑、西瓜霜清咽含片等6款西瓜霜系列產品。主打經典藥品桂林西瓜霜噴劑、西瓜霜潤喉片又先後技術改進4次、7次,使得百年喉嗓名藥再度綻放異彩。吃粉色小藥片長大的「80後」或許不知道,西瓜霜潤喉片最高銷量為全國每年每人平均4片。
鄒節明研發新藥不僅關注古方藥,還顯示出對民族土方藥的情有獨鍾。1971年投產的新藥「三金片」就是他在走訪桂林民間藥市中受偶然所見的啟發而追溯開發的一個新藥。
為何叫「三金片」,這源於藥內所含三種「金」字開頭的本土草藥,即金櫻根、金剛刺、金沙藤。這幾味在普通人眼裡難登大雅之堂的草藥,經他科學合理地組方、論證以及7次創新和技術改良,成為30年來抗泌尿系感染用藥第一品牌,佔據該領域1/3的市場份額,總銷量超過200億片。
現任桂林三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鄒節明不愧當之為「藥王」。48年中,他研發出32種中藥、民族藥新藥,主持並參與研發的藥品涵蓋企業銷售品種90%。其中三金片累計銷售超過45億元,西瓜霜系列產品超80億元。
鄒節明任桂林中藥廠廠長時工作照。(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