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區、市)氣象局,各直屬單位,各內設機構:
為加快全國公路交通氣象業務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提高公路交通氣象服務的效益和水平,中國氣象局組織制定了《公路交通氣象業務建設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現將《意見》印發你們,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認真貫徹執行。
中國氣象局
2013年8月16日
公路交通氣象業務建設指導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國發〔2012〕18號,以下簡稱《交通運輸規劃》)和《國務院關於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見》(國發〔2012〕30號)精神,進一步促進全國公路交通氣象業務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提高公路交通氣象服務的效益和水平,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現就加快推進公路交通氣象業務發展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公路交通氣象業務發展形勢
(一)業務現狀。1998年以來,河北、遼寧、江蘇、安徽、湖北等省氣象部門在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建設、預報預警技術方法研發、創新服務方式和保障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截至2013年,全國氣象部門在高速公路沿線建有交通氣象觀測站1086個;北京、河北、江蘇等15省(市)已建成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國家級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和共享系統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國家和省兩級公路交通氣象業務體系已初步形成。
(二)需求迫切。一方面,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突發性氣象災害多發頻發,大霧、暴雪、低溫雨雪冰凍、大風、暴雨等災害給公路交通運輸造成嚴重影響。另一方面,《交通運輸規劃》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國公路總裡程將達到450萬公裡,高速公路總裡程將達到10.8萬公裡。公路交通向信息化發展,國省道重要路段監測覆蓋率將超過70%,交通公共信息共享平臺、國家級城市公共運輸運行狀態數據中心等交通運輸信息服務系統逐步建成。交通氣象災害的多發頻發、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和公路交通信息化的發展,迫切要求氣象部門提高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能力,減少氣象及其次生災害對公路交通的影響,滿足公路交通安全服務需求,促進相關行業抗禦氣象災害,保障社會公眾公路出行安全。
(三)存在問題。目前各地公路交通氣象業務發展極不平衡,東西部間、地區間差異明顯,整體基礎薄弱,與國家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安全保障需求存在差距。主要體現在:尚未建成系統化、專業化、規模化的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公路交通氣象預測預報專業化程度和精細化水平不高,服務針對性不強,服務方式、內容、手段單一,缺乏創新;公路交通氣象科技支撐不足,缺少專業人才隊伍;與交通運輸、公安等部門的預警應急聯動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二、公路交通氣象業務發展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為宗旨,構建現代公路交通氣象業務體系,推進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建設,提高公路交通氣象預報預警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全面提升公路交通氣象服務能力。
(二)基本原則。堅持需求牽引,圍繞公路交通運輸「保安全、保暢通」的實際需要推進業務發展。堅持突出重點,以全國主要幹線公路為重點,以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為抓手,著力解決公路交通氣象業務發展最薄弱環節和最突出問題。堅持統籌兼顧,大力促進國家級和省級、東中西部地區業務協調發展。堅持改革創新,建立健全符合現代公路交通氣象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公路交通氣象服務機制。
(六)發展目標。到2017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國主要幹線公路的交通氣象災害專業化監測網絡;初步建立國家、省兩級統一集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確的公路交通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公路交通氣象預報預警精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益明顯提升,基本滿足交通運輸安全保障的需求。具體目標如下:
—— 完成公路交通氣象災害普查和風險區劃,為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選址和精細化公路交通氣象監測預警預報方法研發提供可靠依據,為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管理提供建議。
—— 推進全國主要幹線公路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交通氣象觀測網絡。
—— 提高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精細化水平和準確率,重點突出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和短時臨近預報預警,實現由常規氣象條件預報向能見度、路面溫度、路面狀況等專項氣象條件預報延伸,由「區域、面」的常規預報服務向「點、段、線」的專業化、精細化的預報預警服務延伸。
—— 建立健全氣象與交通運輸、公安交管等部門,以及國家級與省級氣象部門間實時高效的信息共享、氣象災害預警應急聯動機制和日常聯動工作。
—— 提高公路交通氣象服務效益,減輕氣象災害給公路交通運輸和公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損失,實現因天氣原因造成的公路交通事故數和死亡人數同比降低15%。
三、公路交通氣象業務發展分工布局
公路交通氣象業務主要在國家、省、地(市)三級開展,其中國家級公路交通氣象業務主要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承擔,省、地(市)級公路交通氣象業務主要由省、地(市)級氣象服務中心承擔,各級公路交通氣象業務分工如下:
(一)國家級。開展全國主要幹線公路沿線站點和路段的氣象精細化要素預報,下發指導產品;負責全國公路交通氣象監測預報產品的拼圖和共享;與交通運輸部路網中心等外部門單位聯合發布國家級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全國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災情調查、風險普查和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組織跨區域重大公路交通工程規劃建設氣象保障服務;牽頭組織全國公路交通觀測站網設計規劃,交通氣象業務流程、技術規範、標準等的制定和實施;組織公路交通氣象服務關鍵技術研發;組織全國公路交通氣象業務技術交流、研討和總結,承擔對省級公路交通氣象服務的指導業務;發生重大突發氣象災害時,組織預報預警服務會商。
(二)省級。負責對國家級下發的交通氣象精細化要素預報指導產品進行訂正,製作發布本省高速公路沿線站點和路段精細化要素預報;負責本省幹線公路交通高影響天氣短時臨近預報預警和服務;負責省級公路交通氣象業務流程、技術規範、標準等的制定和實施,組織完成本省(區、市)公路交通氣象災害典型案例搜集分析、風險普查和區劃以及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完成本省(區、市)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建設、考核,建立並維護與省級交通運輸部門等的外部門的聯動合作機制,參加國家級或組織省內預報預警服務會商,完成區域內重大事故氣象原因的調查和評估工作。
(三)地(市)級。地(市)級氣象部門完成本轄區公路交通氣象觀測數據實時傳輸和質量控制、觀測站點的日常維護,充分應用省級精細化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產品開展本級氣象服務。開展地(市)級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災情搜集上報、風險普查等工作。
四、重點任務
(一)開展公路交通氣象災害普查和風險區劃
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牽頭,各省(區、市)氣象局組織對影響或危及公路交通安全、通行能力、交通設施的氣象條件開展氣象災害普查,重點調查公路氣象災害致災因子、公路基礎地理信息、路面材質、重點路段周邊地質環境等信息。編制公路交通氣象災害名錄、公路沿線災害易發路段或點位圖、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及防範對策,2017年,完成全國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形成全國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為制定精細化的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系統規劃設計,開展站網布設提供科學依據。
(二)推進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建設
1.加快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建設。根據《全國高速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方案(2012-2014年)》要求和公路交通氣象災害普查成果,各省(區、市)要立足各地實際需求,以霧、雨、雪、低溫冰凍、極端高溫、大風等影響公路交通安全的災害性天氣監測為重點,科學設計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布局,聯合相關部門在2015年前基本完成幹線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建設並投入業務運行,重點加強易災路段能見度、路面狀況、實景觀測能力,國家高速公路和西部(西藏、青海、新疆)幹線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平均間距達到約25公裡。2017年,國家高速公路和西部(西藏、青海、新疆)幹線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平均間距達到約20公裡,重點服務線路達到15公裡。
2.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建設長效發展機制。要深化與交通運輸部門的合作,聯合向各級地方政府爭取有利的政策環境,努力將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和維護納入地方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建立健全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和維護的穩定投入機制。要建立氣象、交通運輸部門以及公路運營公司等多方參與、權責明晰的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建設、運營管理和信息服務模式,積極爭取多方支持,拓展站網建設和維護資金渠道。
3.推進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的規範管理。建立國家和省級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運行監控平臺,將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點管理納入綜合觀測業務管理體系,規範站點編號,統一數據監測。加強公路交通氣象觀測設備的開發、考核與設計定型,加強能見度、路面狀況、天氣現象等新型傳感器的計量檢測和標校。觀測司負責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網的管理考核,國家和省級氣象探測中心負責公路交通氣象觀測設備的計量檢測和標校。
4.加強公路交通氣象觀測數據實時傳輸、質量控制和運行監控。加強省級行政轄區內數據規範化、一體化、集中式業務監控管理,實現公路交通自動氣象觀測數據(分鐘級)國家級到報及時率達到95%以上。加強數據實時共享,建立國家、省數據共享機制和流程,確保實時觀測數據第一時間進入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業務平臺。加強能見度、路面狀況等觀測數據在採集、處理、存儲、傳輸、資料庫構建、共享等各環節的質量控制,國家和省級氣象信息中心負責公路交通氣象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管理與歸檔,並開展數據傳輸質量的評估。預報司負責公路交通氣象觀測數據傳輸質量的考核。
(三)提高公路交通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水平
1.建立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指標體系。開展與不利氣象條件相關的公路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建立典型案例資料庫,結合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區劃,針對公路交通事故多發區、互通立交、高架或大型橋梁、長大隧道、陡坡、收費站、服務區等重點地段,分災種、分級別、分服務對象建立低能見度、低溫雨雪冰凍、強降水、大風、高溫等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細化公路交通氣象災害影響閾值和防禦措施。
2.強化公路交通氣象災害實時監測預警。加強公路交通自動觀測站、實景觀測、天氣雷達、GPS/MET以及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數據和衛星雲圖反演產品的實時監測分析,結合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指標,強化低能見度、低溫雨雪冰凍、強降水等重大公路氣象災害全程滾動(分鐘級)跟蹤監測預警。
3.加強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短時臨近預報預警。在氣象臺強降雨、低能見度、雷電、大風等災害天氣短臨落區預報的基礎上,結合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和交通氣象觀測站、區域自動站資料,建立低能見度、冰凍、強降水、大風、積雪、強降雨、雷電、路面高溫等災害分災種、分級別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模型,實現逐小時滾動臨近預報和分鐘級預警。建立省級預報為主、國家級拼圖共享的公路交通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業務。其中災害性天氣短時預報預警至少提前2小時發布,臨近預報至少提前半小時以上發布,並實現災害性天氣過程全程跟蹤預報預警。
4.提高公路交通氣象預報的針對性和精細化專業化程度。基於中小尺度天氣形勢分析、數值預報模式和交通氣象觀測站、區域自動站資料,研究溫度、降水、風向、風速、雲量和天氣現象等模式產品解釋應用方法,通過將主觀要素預報、趨勢預報反演到公路交通沿線,建立公路交通氣象精細化要素預報訂正模型,開展高速公路沿線站點和路段的72小時內每6小時間隔的部分天氣現象、最低(最高)溫度、風向、風速、降水量和雲量等精細化要素預報,建立國家級下發指導產品、省級補充訂正的高速公路沿線站點和路段的精細化要素預報業務。
5.建立公路交通氣象災害聯防聯動機制。國家級、省級公路交通氣象業務服務單位要建立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會商機制,加強對下級業務服務單位的技術指導。建立完善省際間、省內地市間公路交通災害性天氣臨近預報預警聯防聯動機制和業務規範。當出現重大公路交通氣象災害時,災害發生地氣象部門及時搜集災情信息並向省級、國家級業務單位上報,向周邊地區氣象部門通報。
6.開展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檢驗評估。建立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檢驗評估業務流程,採用定常化(每月)和重大災害過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指標、監測分析技術、短中期預報訂正模型、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模型、數值預報產品釋用技術的效果檢驗評估,指導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方法的改進完善。
(四)加強公路交通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1.建立監測預報預警服務一體化業務平臺。建立國家、省兩級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一體化業務平臺。實時顯示分析公路交通氣象災害實況、實景觀測數據,結合監測預警指標實現低能見度等主要氣象災害監測識別和自動聲光報警。支持分路段、分區域及全國範圍內分析製作公路交通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及影響評估等產品的功能。實現產品信息向各類服務用戶的「一鍵式」發布。建立國家、省兩級公路交通氣象業務共享資料庫,通過國內氣象通信系統實現國家、省兩級公路交通氣象觀測數據、預報預警服務產品共享。
2.完善預報預警產品製作和共享技術規範。制定全國通用的公路交通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產品研發、製作和數據共享等相關標準、規範,明確公路交通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共享產品的形式、內容、製作頻次等,推進全國公路交通氣象服務業務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3.豐富公路交通氣象服務產品。不斷提高公路交通氣象服務產品的科技內涵和針對性、及時性、通俗性。緊密圍繞服務用戶需求,重點研發製作公路路網規劃建設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短中期預報、實時監測分析和實景觀測、短時臨近預報和預警、重大氣象災害及山洪地災和公路水毀等次生災害風險評估、道路結冰指數和爆胎指數等個性化指數服務、公路運營和養護建議、運輸線路選擇建議等服務產品。
4.豐富公路交通氣象服務手段。面向政府應急和交通運輸、公安等部門及公路運營等企業建立監測預警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繼續加強交通廣播、公路沿線電子情報板(顯示屏)、手機簡訊、電視、網際網路、電話、報紙、傳真等手段在發布監測預警服務信息方面的能力,加強面向社會公眾特別是高速公路司乘人員和農村客貨運車、校車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研發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信息在WEBGIS、手機客戶端和短(彩)信、車載視頻和衛星定位設備、服務區和收費站信息服務系統中的應用技術。
5.拓展公路交通氣象服務領域。加強面向各級黨委、政府和應急、交通運輸、公安、安全監管、商務、旅遊、國資等部門的重大公路交通氣象災害決策氣象服務,強化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保障服務能力。加強面向公路運營和養護、長短途客運、物流運輸、郵政運輸、旅行社團、危險品運輸等企事業單位的專業專項氣象服務。鼓勵有條件的省份創新公路交通氣象服務模式,挖掘氣象信息產業服務潛在對象,探索市場化服務和保障運行機制。
6.深化與公路交通部門聯動合作。建立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預警應急聯動機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防禦體系,推進國家、省兩級氣象部門與路網中心聯合發布本級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建立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門聯絡員會議制度,制定完善部門、企事業單位、學校公路交通氣象災害專項應急預案,組織開展公路交通氣象災害預警應急演練和專業培訓。推進公路交通部門信息數據共享,建立與交通運輸、公安交管等公路交通管理部門的信息數據共享機制,構建國家、省兩級的信息數據共享專線和業務平臺,實現氣象部門監測預警服務信息與交通運輸、公安交管等部門公路沿線氣象觀測數據、實景觀測數據、實時路況信息、運輸流量、公路運行等數據的共享。
7.發展公路交通氣象信息員隊伍。依託現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隊伍,聯合交通運輸、公安交管、安全監管等部門,在交警、公路收費站、服務區工作人員和綠化清潔工、沿線村民、固定班車駕駛員中發展公路交通氣象信息員,建立氣象信息員登記、培訓、獎勵等動態管理制度,加強公路沿線數據信息獲取和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8.開展公路交通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結合重大公路交通氣象災害典型案例,以第三方調查機構為主,採用專家評估、統計分析等方法開展公路交通氣象服務效益評估。重點評估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對公路交通及相關行業減損增效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調查分析各有關方面的公路交通氣象服務需求和建議,為提高氣象服務成效提供參考依據。
五、保障措施
1.加強業務組織領導。各級氣象部門要將公路交通氣象業務服務作為專業氣象業務服務優先領域給予重點發展。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和各省(區、市)氣象局要按照意見要求,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提出本單位公路氣象業務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制定完善公路交通氣象業務規定和技術規範。
2.加強關鍵技術研發。開展公路交通氣象觀測技術裝備,特別是路面綜合狀況的觀測技術和裝備研發和試驗,逐步提高觀測自動化水平。研發公路交通實景觀測數據識別和預警服務應用技術。研究濃霧、低溫雨雪冰凍、強降水、正側風、高溫等主要公路交通氣象災害形成機理和發生發展規律。推進低能見度、路面低溫、正側風、路面高溫專業數值預報模式的開發及其釋用。改進完善公路交通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和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技術方法。開展氣象信息與交通信息融合、多源觀測資料數值預報同化、中小尺度數值預報模式釋用、公路交通氣象災害影響評估等方面關鍵技術的研究。密切跟蹤國內外公路交通氣象科技前沿,建立集約化、開放式聯合攻關和業務應用機制,促進科研成果業務轉化。
3.加強專業服務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在國家、省兩級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成立專門公路交通氣象服務業務機構,配備專職的從事交通氣象預報服務業務人員,承擔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實時業務和科研開發工作。以小實體、大網絡的方式,以部分省氣象局為核心成立交通氣象服務中心,推進專業氣象服務的業務技術集約化發展,交通氣象服務中心建設採取開放式原則,每年從不同省份選取非業務值班人員參加科研開發工作,組織培訓,培養交通業務科研專家和骨幹人才。
4.加強標準法規建設。各級氣象部門要加強公路氣象監測、計量檢定標校、數據格式、防雷安全、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地方標準和法規的制定,逐步建立健全行業準入標準機制,為下一步公路交通氣象服務納入市場化管理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