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氣函〔2020〕11號
關於徵求《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蚌埠建設「兩個中心」的意見(代擬稿)》意見的函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關部門、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的意見》(皖政辦〔2020〕7號)要求,加快推進我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新時代美好蚌埠現代化建設,經市分管領導同意,我局代擬了《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蚌埠建設「兩個中心」的意見》,請各單位將反饋意見於11月2日下午下班前通過OA系統發送至市氣象局公文員帳號,過期不反饋視為無意見。
附件:1. 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助力蚌埠建設「兩個中心」的意見(代擬稿)
2.市政府領導批示單
3.《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現代化五大發展
美好安徽建設的意見》(皖政辦〔2020〕7號)
蚌埠市氣象局
2020年10月29日
(聯繫人:衡 軍 聯繫方式:0552-3132213)
附件
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蚌埠建設「兩個中心」的意見
(代擬稿)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的意見》(皖政辦〔2020〕7號)要求,加快推進我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新時代美好蚌埠現代化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推進我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不斷提升氣象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效益,為蚌埠建成「兩個中心」、開創新時代美好蚌埠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提供堅強氣象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立足市情。蚌埠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千裡淮河穿市而過,氣候覆雜多變,氣象災害種類多、頻次高,水旱災害多發。光、熱、水資源充沛,四季分明,天氣變化大,對氣象監測預報服務要求更高,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潛力更大,應更大力度推進氣象工作。
堅持創新驅動。大力實施氣象科技創新、對標服務需求, 突出科技引領,順應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補齊發展短板,聚焦氣象核心關鍵技術,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進一步提高創新應用能力。
堅持趨利避害。充分發揮氣象的「避害」和「趨利」作用,提升氣象災害防禦、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服務保障效益。
堅持統籌協調。健全氣象事業統籌協調機制,整合地方和部門優勢資源,共同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城市及農村氣象災害防禦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
(三)總體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適應蚌埠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氣象現代化體系,觀測精密度、預報精準度、服務精細度顯著提高,科技創新對氣象現代化的貢獻率、依法履行氣象社會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氣象保障城市安全的能力和服務重點行業發展、百姓生活幸福、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顯著增強,氣象裝備和人才隊伍建設達到全省先進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氣象保障能力建設,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1.提高防汛抗旱氣象服務水平。針對我市旱澇多發的防汛抗旱形勢,健全應急、水利、氣象、水文等部門會商研判和應急響應機制,強化水情旱情監測預報預警,提升指揮調度和聯防聯控水平。加強颱風、暴雨、乾旱等災害性天氣監測,提高預報精準度,延長預見期。面向淮河、懷洪新河、澮河等流域防汛抗旱需求,強化信息互通共享,提高旱澇災害監測、預警、評估效能,提升面向政府決策指揮和應急管理支撐服務能力。(責任單位:市應急局、市水利局、市氣象局、蚌埠水文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2.強化城鄉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加強城市內澇監測預警,提升城市內澇風險防治能力。建立城市暴雨內澇、降水監測等基礎信息共享機制,修訂完善暴雨強度公式,為編制城市排水防澇規劃、開展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提供科學支撐。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強化鄉村氣象災害風險調查、風險識別和研判,開展農業氣象服務和災害防禦技術示範推廣,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局、市氣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3.深化重點行業智慧氣象服務。推進水利、交通、旅遊等行業的智慧氣象服務平臺建設,服務防汛抗旱、綜合交通、全域旅遊發展及綠色蚌埠美好家園建設等重點領域,減輕氣象災害風險,切實保障經濟社會穩定運行。(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水利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4.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服務能力。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完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運行機制,健全高級別預警信息快速全網發布流程。加強高速公路團霧等惡劣氣象條件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管理、應用。推進智慧氣象助力數字蚌埠建設。提升基於氣象敏感性疾病風險預測預警的公共疾病預防健康氣象服務能力。為城市積澇、地質災害、森林防滅火、危險化學品、地震等監測預警、指揮調度、搶險救援提供氣象支撐。(責任單位:市應急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數據資源局、市地震局、市氣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二)堅持氣象科技創新驅動,全面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能力。
5.加強氣象關鍵技術研究與成果轉化。將流域氣象、農業氣象、交通氣象、生態氣象等重點領域納入我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支持氣象科技項目研究。推進安徽省氣象裝備檢定蚌埠分中心、安徽省數字氣象檔案館蚌埠分館等建設。充分發揮蚌埠新一代雙偏振天氣雷達特有的先進探測性能,加強天氣雷達在短臨預報預警業務中的研究及應用。支持氣象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氣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6.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測精細化水平。發展地面、天氣雷達、衛星遙感等多尺度、全覆蓋、智能化綜合氣象監測網,支持現有綜合氣象觀測網絡改造升級,加快推進固鎮X波段雙偏振都卜勒天氣雷達系統建設。發展智慧城市氣象觀測,布設新一代垂直遙感監測設施,建設圖像與視頻識別天氣現象監測系統,開展一網多能立體觀測。依託氣象大數據,增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系統計算資源支撐能力,發展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預警技術,完善從分鐘到年,從天氣到氣候及其影響的無縫隙全覆蓋的網格預報預測體系。(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7.推進重點領域氣象監測預警工程建設。開展多領域氣象綜合監測,為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鄉村振興提供氣象觀測數據。結合防汛抗旱、中小河流治理、生態環境治理、綜合交通體系、智慧城市、美麗鄉村等工程建設,推廣應用泛在的氣象信息智能感知系統,提升配套氣象監測預警能力。(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氣象局等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水平。
8.強化生態氣象保障服務。加強生態氣象監測,以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植被和土壤水分自動連續觀測能力為目標,在沿淮等重點河湖生態功能區建設空地一體的植被生態氣象監測系統。強化氣象衛星遙感在大氣汙染防治、溼地生態、秸稈禁燒等方面的監測應用。開展汙染物傳輸路徑、溯源研究,提升重汙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繼續推進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提升人工增雨改善空氣品質常態化作業水平。(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9.助力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圍繞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發展精細化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推進現代農業氣象信息技術示範應用。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氣象服務,完善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和溯源體系,打造「氣候好產品」品牌。(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10.推動氣候資源保護與開發。加強氣候資源監測網建設,推動生態小氣候和生態系統保護。完善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開展氣候資源普查、評估,編制氣候資源高效利用區劃,為美麗蚌埠建設淮河生態經濟帶核心城市提供更高質量的氣象保障。(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推進氣象事業發展的工作機制,把推進氣象工作擺上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納入綜合目標考核體系,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和投入到位。各級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工作領導小組要將相關重點工作列為督辦事項,對各項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責任單位:各縣、區人民政府,各級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二)強化規劃引領和項目帶動。按照我市改革方向、發展定位,科學推進氣象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的編制,著重在防範化解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軍民融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及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等重點領域謀劃一些重點工程項目,連同規劃的重點任務融入到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等相關發展規劃。(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加大資金等支持力度。推進氣象領域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落實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增強氣象能力建設的經費保障。加大規劃、用地、資金等方面的保障力度,確保「十四五」氣象重大項目按期建成發揮效益。(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四)健全氣象法規標準體系。根據氣象領域上位法的立、改、廢情況,及時開展我市配套政府規章及行政規範性文件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加強氣象領域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宣貫。科學技術、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應急管理、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大力支持、深度融入,配合做好氣象領域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制修訂和應用實施工作。(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五)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氣象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支持氣象行業科技人才參加地方人才工程選拔、培養等,支持蚌埠氣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將氣象行業技能競賽納入蚌埠市職業技能競賽範圍,努力培育出在全省氣象行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秀氣象科技人才。(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市總工會,各縣、區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