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觸摸雲彩的感覺嗎?」一名正在大洋彼岸航校訓練的飛行學員這樣問記者。天空之上的翱翔,很多人的第一聯想是浪漫和帥氣,可當他打開窗戶伸出手去觸摸的那一剎那,發現最真實的感受其實是手掌上的水汽。
別人眼中的飛行和「準飛行員」眼中的飛行有很多的不同。這群蓄力翱翔的學子正經歷著從身體到心理的蛻變。在國外學習的日子有苦有甜,從一開始聽不懂英語用「這個」「那個」點菜,到適應後信心倍增,學業上踏實進步,生活中自修成了廚子理髮師,都是國外學飛的點滴,五味俱全,有笑有淚,卻難掩精彩。
圖:曹際濤
「全身細胞都被調動」 畢生難忘首飛單飛
2015年下半年,山航新一批飛行學員在通過國外航校的面試後,陸續踏上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分散在俄勒岡州Hillsboro航校、有著「空中哈佛」之稱的UND航校、喬治亞洲的Falcon航校以及俄克拉何馬州的Spartan航校接受培訓。
記者與四個航校的飛行學員都取得了聯繫,出國近一年,他們目前正處於飛行商照學習階段,接近整個飛行訓練的尾聲。有位飛行學員說,在美國近一年的學習與生活,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通關」,就像遊戲裡的打怪升級。而在所有關卡中,首飛和單飛則是令每個飛行學員一生難忘的經歷。
2015年6月22日,正是Hillsboro航校學員曹際濤的生日。懷揣著飛行前的緊張激動和對藍天的嚮往,他在教員的指導下滑進跑道,推滿油門,滑跑起飛。「起飛的那一瞬間,我真的覺得自己變成了一隻雄鷹。安全降落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和家裡的父母分享滿心的喜悅。」曹際濤說,雖然那只是一架雙座塞斯納152,但從抬輪升空起,原本在地面時的說說笑笑已經換成滿臉的嚴肅認真,內心更是深感安全飛行之路任重而道遠。
圖:朱虎
朱虎是山航UND航校第四屆大改駕(大學生改學飛行駕駛專業)學員,這個25歲的小夥子於2014年6月畢業於大連海事大學輪機管理專業,「我大學畢業以後原本應該到大海去,做一名遠洋船員。但出於照顧父母和自身職業定位的考慮,我嘗試另外一種選擇。」
他與記者分享了第一次單飛的經歷。「當教員從飛機上下去後,我的心情就開始緊張和激動起來。第一次往右座看到的是空無一人,有那麼些不適應和不踏實。」朱虎深呼吸幾下後,認真地按照檢查單完成每項設定。開始滑行後,一邊要用手腳控制飛機,一邊要用眼睛觀察周圍交通,還要用生疏的陸空對話與控制人員交流,還要認真細緻地完成檢查單上的項目設定。
用朱虎的話說:「當時全身的細胞都被高效地調動了起來,生怕漏掉了什麼步驟,錯過了什麼指令,真希望自己能夠有三頭六臂來完成繁瑣的任務。現在回想起離開地面後的情景,已經有些模糊了。沒有了來自右座的指導,只能靠自己之前的所學來獨立完成起落航線任務,我沒有任何精力去顧及除飛行之外的任何事情,清楚的場景是飛機著地時那個瞬間,因為我知道我已經做到了。我覺得第一次單飛著陸那個瞬間,才是我整個飛行生涯的起點。」
在褪去飛行初期的興奮和好奇之後,現在的朱虎對飛行的最大認知是責任。「我選擇了飛行,我會一生與責任同行,我會用一切去守護每次的飛行安全。」朱虎說。
英語是只攔路虎 從打手勢到倍兒溜
踏上美國進行飛行訓練,大多數飛行學員都是頭回出國,需要適應英語環境,用英語進行日常溝通。而飛行過程中,他們也需要使用全英文的陸空對話與地面控制人員進行良好的溝通,以順利完成飛行任務。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成為小夥子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曹際濤原本對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很有自信,英語從小就學,張口就能來幾句,後來又在飛行學院強化提高,難不成出國還會被英語難倒?而置身全英文環境之後才懂得,「菜鳥」一詞說的就是自己。不管是超市買菜還是飛行學習,都得說英語。「想那時,滿口Chinglish(中式英語)的我,面對外國教官只好藉助body language(肢體語言),硬著頭皮邊說邊打手勢輔助理解。開始也鬧出過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就這樣,曹際濤開始了充滿趣味和挑戰的飛行學習。經過近一年的鍛鍊,他的英語表達能力已有了質的飛躍,無論是日常用語還是飛行術語,都能應對自如,語言關順利通過。
朱虎則從一開始就擔心自己的英文不過關。果然,初入航校時因為溝通障礙,很多事情都舉步維艱。出去購物吃飯時,不得不用「這個」「那個」去點單。「有次在沃爾瑪我想買盒蛋糕,回到家發現那是盒蛋糕粉……」經歷了打擊、膽怯和敢說這樣幾個階段,現在朱虎的英語能力可以較好地滿足日常的交流和學習任務。
圖:陶鑫
在Spartan航校學習的陶鑫則提到,一開始上地面課的時候都是拿著手機打開詞典,聽到不會的單詞馬上問教員查出來。「教員們都很耐心,遇到聽不懂的地方會不厭其煩地講到學員聽明白為止,有些問題還會畫圖形象地進行解釋。」
而在Falcon航校學習的山航飛行學員劉加瑞感慨,「實話實說,學飛之路真的不輕鬆,加上語言不通,很容易讓人迷茫。令我很感動的一件事就是在最艱難的階段,公司的領導來航校看我們,在異國他鄉看到祖國的面孔總是讓我們感到激動,那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覺。平時公司飛管部領導也總會關心我們的飛行和生活狀況,經常和我們嘮家常,讓學員們感受到山航家一般的溫暖。」
美國「和電影裡不一樣」 半年修成「會飛的廚子」
2015年9月10日,當飛機平穩地降落在塔爾薩國際機場,山航Spartan航校第四批33名學員的飛行訓練就此開始。陶鑫是這33人中的一員,之前他對美國的認識都來自電影。
剛到美國那會兒,陶鑫看見什麼都感覺很新鮮。大街上看不到行人,只有一輛接一輛的汽車,沿街的樓房最高不過三層。學校所在地是個相對較小的城市,跟電影裡的確實不一樣。安置下來後,第一個星期基本上就是在倒時差中度過的,「白天再困也不敢睡,晚上不困也得逼著自己睡覺。」公寓裡面的空調、電視、冰箱、烤箱、洗碗機、吸塵器等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公司為了能讓學員們找到家的感覺,把能想到的都給他們置備齊了。「對我們來說,生活上最大的考驗就是一日三餐的生火做飯。經歷了一開始幾天黑暗料理的歷練,四個大小夥子從一開始互相干瞪眼,到現在已經可以輕鬆做出一桌子八菜一湯。」說到自己突飛猛進的廚藝,陶鑫口氣裡滿是驕傲。
圖:劉加瑞
劉加瑞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可以說是「遍地森林」,總是會碰到野生的松鼠和跌跌撞撞闖到社區的小鹿,而且房子都是木質的,住著挺舒服。「但在家過慣了『飯來張口』的日子,做飯成了最大的問題,第一次下廚簡直就是黑暗料理,但是經歷了大半年的嘗試摸索之後,現在的我們都成了會飛行的廚子。」曹際濤說,在這一年裡,他和同學們不但學會了飛行,還get了多項技能:學會了炒各種菜,學會了自己理髮縫衣修車。不僅在技能上進步,自身也變得更加成熟。
談起國外生活,朱虎不知該如何去描述全貌。開始時對一切事物都想問句「它是做什麼用的」,他將其稱之為好奇;需要習慣牛奶麵包的早餐,需要自己動手做飯,需要學會這裡的規則,他將其稱之為適應;需要閱讀全英文的書籍,需要查看成千上萬條的冰冷法規,他將其稱為拼搏;不能順利完成飛行考試時,教員的訓斥和自己的失落會質疑自己是否適合飛行,他將其稱之為迷茫;沒有學習任務時,一場籃球比賽、一局電腦遊戲、一次釣魚活動、一個臨時小聚,都讓自己覺得舒服和放鬆,他將其稱之為享受;某些瞬間,會突然地想到家人朋友,希望早些結束訓練回到國內,他將其稱之為思鄉。
7薦聞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