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匡山僅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劉伯溫為之潑墨揮毫就足以讓它揚名天下了,而浙南四大名儒同聚匡山,真可謂群英薈萃。他們在這裡:煮酒論英雄,縱論天下事。然後下得山來,輔助農民領袖朱元璋一氣打下大明江山。
他們是大明朝的開國元勳:章溢,宋濂,葉琛。(章溢,「浙南四先生之一」。明朝御史中丞宋濂,「浙南四先生之一」。儒學提舉·太傅。)真沒想到,如今沉寂已久的匡山竟有這麼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今天,我無意間走進匡山,又該是怎樣的一番感受呢?劉伯溫為何在匡山寫下流傳千古的佳作《苦齋記》?章溢何以潛伏匡山待價而沽?
宋濂的唱和《匡山看松庵記》是在這裡寫的嗎?
閩江的源頭在這裡。匡山孕育了匡湖,匡湖浸潤著匡山;山因水而雄,水因山而媚;匡湖蕩舟,便令你開始領略到了匡山的氣勢與胸襟;
走進匡山,首先聆聽的是一曲青林妙唱。它年年發芽成長,修竹成林,蓋滿山坡。匡山的閩筍乾「玉蘭片」,色澤燦黃,味道鮮美;
「花木無語卻有情,此情唯有花木知」,上千年的「香妃迎客」,經年不失莊重地為你捧上她香脆的果實;
走進酸棗林,更是讓你未嘗如啖、口齒生津;「苦節勵志操,苦湯清肺腑」,更兼有「野蜂巢其間,採花髓作蜜」的野蜂蜜;
長在雲霧繚繞的匡山苦茶,香醇甘冽,湯色清澈;劉伯溫在《苦齋記》中謂之:「檟茶亦苦於常茶」。
楊梅山上,奼紫嫣紅,初夏時節,果實纍纍壓枝低,成熟堪摘直須摘。
人總說水至清則無魚,而這裡的娃娃魚,自古以來猶謎一樣在溪澗裡孤寂的遊轉著,一直遊轉到今天;
斷無消息的白豆杉,流光溢彩的紅豆杉,天長地久地等待著,也等到了今天;
歷史是健忘的,難為情的是這些患了歷史感的菌類:一朵朵芬芳綻放,零落成泥又茁壯;沒有十分的把握,你可別去採,更別去吃哦;
沒有想到,在人類環境被汙染破壞的今天,這裡還保存著這麼一塊原始森林,這參天的古樹,這不知名的花草,令你目不暇接,大飽眼福。世上只藤纏樹,可見樹也不討厭藤,否則早就把她甩了。在匡山,可謂「樹高一尺,藤高一丈」。
石破天驚的雙門井,則像一位敞開胸懷、豪氣沖天的俠客;湧流不息的河水,則若儀態萬方的女主人,她總是不斷地向你展示著她的萬般風情;
「伯溫遺墨」、「伯溫筆架」在恭候著你。澗水溢流的石壁就是水墨大寫意。筆走龍蛇,欲加之墨,何患無景?
這塊「飛來石」,撩撥著你欲近前去摧之,卻又心悸連人帶石滾落無底的深淵;
還有這「海獅嘯天」,遠涉重洋可是來尋找它的源頭?
「千年石龜」是不是當年匡山珍稀動物的化石?
「山神」傲然俯視著你,令你欲親不能,欲近不休;
「章溢出徵」,是元末那次幫助石抹宜孫的出發還是擔任御史中丞以報朱元璋重用之恩的無聲徵戰?我們已無法考證,我們也無須考證,你看這章溢依然神採飛揚,徵袍在掛;
「伯溫坐騎」,還在默默等待著它的主人;而對面的「蛤蟆馱樹」好像要和「隱身武士」來一場大比武:你為何隱身?動手啊!
天然石棺,靜靜地躺著,可是因了劉伯溫「匡山上應星宿之地,人居土葬皆宜」的讖語?一代英豪章溢是否在此長眠?
當年,劉伯溫、章溢曾在此神仙床詠讀。傳說誰在這裡躺一躺,腰不痛了,腿也不酸了,就好比喝了匯仁腎寶。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群蛙聚會,你看,這裡的蛙聲是最大的,原來他們在這裡開會哩;
「老君送寶」?遊客們祈禱的每個願望都能實現嗎?
匡山冥靈。它以萬歲為春,以萬歲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