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9日電 「拱橋成功合龍啦!」12月18日,隨著最後一倉混凝土的澆築,中國能建葛洲壩路橋公司夾巖北乾渠的建設者們興奮地揮舞著手臂。
貴州夾巖水利樞紐工程,是一座以城鄉供水和灌溉為主、兼顧發電,並為區域扶貧開發及改善生態環境創造條件的綜合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將在黔西北地區構建起以大型水利樞紐為支撐的安全有效的水資源保障體系,被稱為貴州省水利建設「一號工程」,也是我國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如今,在白甫河兩岸的峭壁之上,牢固聳立著主墩柱,數十根施工輔助用鋼索從墩柱向河中間筆直地延展開去。河面上30多米的高空中,已完成合龍的夾巖北乾渠白甫河跨河拱橋像一隻「碗」一樣倒扣在近90度的峭壁之上,跨越了180多米的河面。
據中國能建葛洲壩路橋公司夾巖北乾渠3標黨支部書記、項目經理徐青松介紹,白甫河跨河拱橋是整個夾巖水利樞紐控制性工程之一,能否成功合龍,關係著整個工程能否順利跨越白甫河,打通輸水關鍵。而由於貴州特殊的地形,夾巖水利樞紐北乾渠白甫河跨河拱橋創造了兩項我國水利行業新記錄:淨跨徑180米,淨矢高36米,是目前水利行業橋跨第一大跨度的拱橋,拱圈採用斜拉扣掛懸臂現澆工藝施工,在水利工程中也是第一座採用類似澆築施工工藝的拱橋。
「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第一個遇到的就是臨時設施問題。」夾巖北乾渠三標總工程師張濤說,「原定方案將纜索吊設置在兩岸的拱座交界墩上。但是經過演算,發現原方案只能滿足拱圈和部分橋面施工,且無法直接將材料吊運至拱橋上,依舊需要塔吊的二次轉運,實際上纜索系統發揮的作用有限。」
為保障工期和施工安全、質量,項目部深入研究計算,最終提出將纜索系統布置在兩岸山體中的方案優化,並多次與業主、監理溝通,說服各方認同了新的方案。
「新的方案不僅縮短了材料運輸距離,還可以解決後續進口岸拱座反鏟挖機吊出、人工挖孔樁鋼筋籠的吊放、兩岸壓力鋼管轉運等運輸難題。」張濤解釋道。(記者 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