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17:33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龔望平 見習記者 萬怡珍 編輯 童曉
「每天的訪客量(UV)超過80萬,上周最高峰時超過95萬,義烏購平臺的瀏覽量(PV)達到1500萬次,平均每個用戶點擊瀏覽商品頁面7~8次。」6月9日13時許,毗鄰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義烏購」大廈16樓總經理辦公室,和往常一樣沒有午休的王建軍盯著電腦屏幕,興奮不已。
從上周開始,王建軍和團隊一直都保持著連軸轉的工作狀態。「小店經濟其實就是小商品經濟,和我們義烏購的大眾化小商品批發電商平臺的定位非常契合。」儘管如此,王建軍指著電腦屏幕上的「義烏購」網站的PV值、UV值等統計數據給記者介紹時,還是不經意間說了數次「真的沒想到」。
小店進貨,首選義烏
正如王建軍所言,小店經濟其實就是小商品經濟。一提到「小店」「小商品」,大家一定會首先想到擁有全球最具規模小商品批發市場群的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
「你們商鋪面積不大,拓展的卻是全球市場;地理位置雖然並不得天獨厚,物流卻通往世界幾乎每個角落。」五年前,李克強總理稱讚義烏國際商貿城足以與當年的清明上河圖媲美,堪稱當代「義烏上河圖」。
小店經濟,不僅是商品交易的方式,更是一種獨特的市井文化,體現了城市的「包容和溫度」。市井文化,史載不絕。漢代管仲的《管子·小匡》說:「處商必就市井。」市井文化,正是發達的城市文明和商業文明的產物。
而義烏歷史悠久,商貿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追溯義烏商業文明的起源,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之所以在此形成,比「雞毛換糖」早兩千年的商貿文化還有「市井」。
2000年,義烏在市區繡湖一帶出土秦漢古井群12口。這是浙江省最早的古井群,足以說明漢代時古烏傷縣城的「市井」相當繁榮。同時,這一帶還曾出土一枚秦半兩銅錢,是迄今發現能證明秦代存在商品交換的最早貨幣。
如今,義烏更是被稱為「一座建立在市場上的城市」。官方資料顯示,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擁有營業面積640餘萬平方米,匯集7.5萬多個商鋪,經營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10多萬種小商品,商品銷往全球219個國家和地區。
義烏市場到底有多大?很多經營戶會這樣介紹,市場每一個攤位,停留三分鐘,走完義烏市場需要一年半時間。「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吉林採購商於鶴男在義烏市場逛了近一周,他每天通過微信群分享好產品給老家的客戶,及時發貨。
近日,各地紛紛出臺消費刺激政策,各種商業街、夜市、文旅景點的小店急需進貨。因此,與義烏購流量一樣猛增的,還有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實體市場的客流量。「小店挑貨,首選義烏市場,不僅品質好而且價格實惠。」從杭州趕來的劉先生說,他們賣過的很多爆款都是從義烏進的貨。
清晰定位,服務市場
傅江燕是義烏國際商貿城四區襪類產品經營戶,她也是義烏市場最早嘗試「電商直播帶貨」的老闆娘之一。這幾天,她經營的「張衛超襪業」實體店鋪人氣很旺,通過義烏購直播平臺引流過來的線上訂單越來越多。
數據顯示,「張衛超襪業」近期在義烏購的店鋪周PV約4.5萬,周UV達到了9000多,關注店鋪的採購商粉絲從原來的幾百人增加到了1萬多。「最近一次義烏購直播,僅船襪就出了近萬雙,全國各地的客戶都有。」
「夢妮飾品」是一家主營流行髮飾的企業,在上周三義烏購組織的「小店挑貨」主題直播活動中,店鋪的周PV從原來的9萬多增加到了13萬多。「最近商業街市回暖,小批量採購的國內新客戶明顯多了起來。」老闆娘胡愛霞說。
泡泡機、新奇玩具、驅蚊手環、襪子、小風扇、發光玩具……這些產品不僅在義烏國際商貿城賣得火爆,也是義烏購平臺上搜索的熱門關鍵詞。
小店為何能在消費刺激政策下迅速重啟?業內分析,小店商業投入不大,只需「開放」就能釋放活力,並在短時間內快速鋪開,加上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引領下的國內供應鏈穩定暢通,小店經濟在消化「出口受阻」產能方面性價比很高。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小店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這與主營小商品的義烏市場和服務市場的義烏購的『大眾化』定位非常契合。」作為義烏購的「掌門人」,王建軍對這次平臺流量的猛增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縱觀義烏購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2012 -2015年,把義烏實體市場搬上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階段;二是2016-2019年,專注於打造線上市場的階段;三是2020年後,致力於打造全球最大小商品批發平臺的階段。
多品種、多批次、小批量……義烏市場採購的特性,確定了其「大眾化」批發市場平臺的定位。和中小企業「走出去」難一樣,小店店主要挑到「好產品」也不容易。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貿易,正是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
精準找貨,科學布局
實體市場轉型升級的核心,就是要優化「找貨」方式。沿著「大眾化」小商品批發平臺這一路徑,義烏購致力於通過360°全景、直播、APP等方式,做到線上線下一一對應,實現交易可追溯、有保障,找貨不出門、更方便。
背靠全球最大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購平臺聚焦小商品經濟,不斷優化和升級瀏覽、搜索、推薦、諮詢等方式和流程,針對大眾化的精準找貨需求,努力將市場線上服務做到極致,吸引了越來越多義烏市場外的產業帶優質供應商入駐。
入駐商家5.3萬戶,註冊海內外採購商500多萬戶,日均訪客(UV)超過80萬人,日均瀏覽量(PV)1500萬次,商品和商鋪PV日均約600萬……持續走高的流量數據,不斷推動著義烏購躋身國內一線B2B電子商務平臺。
早在疫情發生初期,義烏購全體員工就放棄休假,堅持在家辦公,為市場經營戶和採購商溝通交易提供線上渠道和誠信保障。在義烏市場經商多年的鄭夕江對此深有體會,疫情背景下,他通過義烏購的直播帶貨、活動推廣等方式的精準幫助,逐漸打開了內銷市場。
10天不到就返單,江西的李先生就是鄭夕江通過義烏購引入的新客戶。「市場店鋪和線上商鋪一一對應,在線直接下單也沒有後顧之憂。」初次在義烏購找貨嘗到「甜頭」後,李先生很快返單,下單金額也成倍上漲,「採購的菜罩、蚊香盤等產品都很暢銷。」
王建軍透露,現在每天有1萬多採購商通過義烏購即時通訊工具「咚咚」諮詢、對接,疫情期間平臺已實現線上成交額100億元。「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在王建軍看來,能接住「小店經濟復甦」帶來的這波小商品經濟流量,離不開義烏購的精準定位和科學布局,還有不斷提升的用戶體驗。
然而,「接得住」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義烏購還將進一步優化服務。在根據用戶「流量習慣」精準推送相關商品外,義烏購已著手從不同城市、行業等維度將流量進行細分,再據此進行「一城一市一群」專人對接的網格化布局,用24小時服務在線「找貨」,助力人間煙火、生機無限。
(圖片由網友「光芒」攝)
159178158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