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文化:新疆溫宿縣柯爾克孜族刺繡的前世今生

2020-12-11 新疆人文風物

前幾天在烏魯木齊,我接到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柯爾克孜族阿吾力·白西的電話,他用不太標準的國語告訴我說:「你訂做的刺繡全部做好了,什麼時候有空就過來拿走吧。」

「好的,我過陣子就到阿克蘇,然後去你家,千萬別給我賣出去就行了。」在電話裡,我不放心地囑咐著阿吾力·白西,生怕等我過去了,那二十件柯爾克孜族刺繡就被別人拿走了。

阿吾力·白西的妻子叫布茹麗·斯開克,是柯爾克孜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而溫宿縣的柯爾克孜族刺繡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近年來隨著全國非遺產品的熱銷,柯爾克孜族刺繡也水漲船高,曾一度出現脫銷現象。

為什麼柯爾克孜族刺繡那麼有名氣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現在,我們就來探討溫宿縣柯爾克孜族刺繡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對現代生活產生的價值意義,向大家展示新疆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01、新疆柯爾克孜族刺繡的歷史淵源

柯爾克孜族的祖先「堅昆」,公元前遊牧於吐尼塞河上遊。魏晉時稱「紇骨」、「契骨」,隋唐時稱「黠戛斯」,元明時 稱「乞兒吉思」、「吉利吉思」,清代稱「布魯特」。

距今一千五百年前,我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葉尼塞河流域,之後因受沙俄的攻擊,他們大都被迫搬遷到吉爾吉斯斯坦一帶。隨著歷史的變遷,新疆部分地州也分布著柯爾克孜族,比如,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阿克蘇地區的溫宿縣、烏什縣、拜城縣、新和縣等地。

溫宿縣的柯爾克孜族,主要居住在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阿吾力·白西就是這個鄉的博孜墩村居民。對於柯族的歷史,六十多歲的阿吾力·白西心裡還是知道一些先祖的來源。

阿吾力·白西曾對我說:「我們並不是這裡最早的土著,聽爺爺講述,沙俄十月革命時期,比較富有的人被迫遷移到了新疆等地,其他邊境省份也有,後來就被遣送回去一部分,所剩下的分別居住在新疆及全國部分地方。」

史料記載,我國柯爾克孜族聚集地區有專門織造綾羅錦緞的工匠。考古專家並在葉尼塞河流域發掘出的西漢古墓中,曾出土印有極其精美的鳥獸及植物花紋圖案的毛織品。

據《元史·世祖本紀》上說:「1286年(至元23年)元政府,賜欠州諸局工匠紗五萬六千一百三十九綻十三兩。」像這樣的歷史記載,在我國史料中存在的甚少,無論怎樣,我們卻能從極少的文字裡查尋到關於柯爾克孜族刺繡的蹤影。

在兩千年左右以來,作為新疆一種具有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柯爾克孜族刺繡能被後人繼承和延續了下來,應該說是歷史的奇蹟。不得不說,人類為了生存,無論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走到哪裡,他們都不會把本民族具有的文化遺失,而是代代相傳並延續至今。

從傳承人布茹麗·斯開克的手工刺繡來看,每一幅刺繡的手工技藝和圖案,都具有本土文化和中原文相融合的特徵,每一幅刺繡都流淌著古老的中華文明血液,描繪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諧氛圍。

02、豐富多彩的柯爾克孜族刺繡

去年10月底,我前往阿克蘇地區採風,無意聽到溫宿縣要充分展示「柯爾克孜族刺繡」這一國家級非遺文化名片,準備要把刺繡開發成文旅產品,擴大銷售途徑和市場,力爭推向全國乃至世界市場,努力打造出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當再次來到位於天山南麓的博孜墩村,望著近在咫尺的天山雪峰,心裡不由得感慨萬千。居住在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大都散落在天山溝壑之間的牧區,他們世世代代以放牧為生,並繁衍出具有本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說明了中國每一個民族都在繼承和推動著歷史的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博孜墩村處在破城子關隘前面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從漢唐以來這裡就是軍事要塞,並是連通南北疆最捷徑的交通要道。由於山間遍布草甸,剛好是柯爾克孜族放牧的天然草場,可見他們的先祖是多麼睿智和遠見。

刺繡傳承人布茹麗·斯開克的家就在村口,院落很大,門口朝外有七八間門面房,自家不僅開有商店和榨油坊,還註冊了「溫宿縣寶美特柯爾克孜女子手工繡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三間門面就是合作社的刺繡手工坊。

在這個家庭裡,阿吾力·白西負責商業經營,而布茹麗·斯開克則全心投入刺繡傳承和產品的生產及銷售。他們向我透露,這些經營項目,讓他們家一年純收入達到二十萬元以上。身處窮鄉僻壤,他們夫妻算是當地的名人了。

走進刺繡手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周牆壁上掛滿了刺繡作品,有頭巾、枕頭、被面、衣服等,還有各種布面裝飾品,上面用手工繡出各種精緻的花紋。這些花紋有、花卉、飛禽、走獸和各種幾何圖案。色彩非常鮮豔,形象生動活潑。

柯爾克孜族刺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作品的色彩主要以紅、藍、白、綠為主。無論男女,他們根據服飾的要求,常在衣服的領、袖、前胸等處繡上美麗的幾何圖案。他們在逢年過節時,全村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在村委會的文化廣場上載歌載舞,體現了柯爾克孜族的風俗和文化。

布茹麗·斯開克告訴我,她從十三歲就開始和母親學刺繡了,從事刺繡整整近四十年,雖然她的母親去世已有五年了,但她卻把母親的全部技藝繼承了下來。她的祖上一直都會刺繡,能追溯到的也只有前面三代,而她卻被確定為第四代刺繡傳承人。

她指著一幅草原放牧圖說:「在我們柯爾克孜族刺繡圖樣中,山峰是必不可少的風景,因為我們生活在大山腳下,眼睛看到最多的就是雪山冰峰,代表著聖潔純白,所以在我們的衣服上都會繡出純白的三角形,當然還有許多圖樣……」

從這幅刺繡上,每一個細節都反映出柯爾克孜族的生活與風俗,遠處白色的是雪峰,低矮的草甸和松樹,近處白色的羊群,紅色的馬匹,流淌的白色河水。特別是氈房,明顯採用了白、藍、紅和黑色,充分表現出了民族文化藝術特色。

足以看出,柯爾克孜族刺繡歷史悠久,並且和中原文化密切相關。隨著時代變遷,柯爾克孜族融入龜茲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民族文化元素,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柯爾克孜族民間手工藝術文化。

透過布茹麗·斯開克手中的刺繡,我仿佛看到在天山南麓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們正默默地守望著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古老文明,逐漸成為柯爾克孜族中一支草原文明的最後守望者和傳承者。

03、柯爾克孜族刺繡的保護和傳承

事實如此,在漫長的遊牧生活中,柯爾克孜族人長期以羊毛、羊絨為原料製作生活用品,不斷創造出了色彩斑斕的紡織、刺繡等民族民間工藝,並成為這個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關於刺繡,布茹麗·斯開克說,如果哪個柯爾克孜族女子不會刺繡,那她就不是純粹的柯爾克孜族,畢竟柯爾克孜族女子人人擅長刺繡,她們從小先從簡單的輪廓勾勒,到層疊的填色創作,隨著慢慢長大,她們的繡藝在日復一日的飛針走線中漸漸嫻熟,結繡、鉤繡、扎繡、刺繡、串珠片繡、格子架繡、十字繡等樣樣精通。

「可以說,我們每一個柯爾克孜族女人,都是在母親和姐妹們的繡品中薰陶長大的,不然就會被周圍的人笑話,或者嫁不出去,因為她們出嫁時,所有的被面、衣服等上面的刺繡,都要自己親自來完成。」布茹麗·斯開克笑著說。

我想正是這種民族風俗和傳統,才真正讓柯爾克孜族刺繡傳承和延續至今,這一國家級非遺文化,還是要得益於人類生活的土壤和環境,最終歸結於人類的智慧和文明。

隨著新時代與現代化的到來,有些舊的手工刺繡,明顯地不能跟隨時代的腳步。比如繡花布單,純手工刺繡要花兩周的時間,要是採用現代化機械,那麼就會大大縮短時間,產生更大的效益。但有些手工刺繡,就連先進的機械也不能替代。

十五年前,柯爾克孜族刺繡技藝的傳承,就像通往村裡崎嶇顛簸的道路一樣,一波三折,曾一度面臨危機。自2008年柯爾克孜族刺繡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生產性保護才給這一民族文化帶來了新的活力。

如今在博孜墩村,如果被縣裡或自治區評為刺繡傳承人,是一件很光榮和自豪的事情。布茹麗·斯開克算了一筆帳,她說:「每年光傳承保護補貼、項目保護資金、小康文化戶獎勵,一年下來可以拿到16400元,黨和政府對我們這些傳承人真是太好了。」

目前,布茹麗·斯開克不僅帶著自己的子女從事刺繡技藝,同時還帶出十多名徒弟,而這些徒弟又各自有自己的徒弟,就這樣一代接一代地教她們編織羊毛毯、刺繡等。

為了讓刺繡得到很好的傳承,溫宿縣裡專門成立刺繡傳承工作組,進行編寫教材,建立刺繡學校開展教學,讓學生系統地學習編織羊毛毯、刺繡等。每學期結束後,還要進行刺繡比賽,對繡藝精湛的學生進行獎勵,提高傳承人的積極性。

近年來,溫宿縣加大對刺繡的培訓和獎勵機制,制定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刺繡手工技藝保護計劃,由縣非遺保護小組和縣文化館等部門負責計劃實施,通過進行普查、開展培訓、舉辦藝術節、了解市場信息、進行銷售獎勵等,對民族刺繡實施生產性保護,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刺繡的傳承和發展。

從眼下的市場來看,柯爾克孜族刺繡的銷售供不應求,不僅暢銷全疆和內地,就連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亞一些國家都前來訂購刺繡作品。布茹麗·斯開克開心地說:「幾乎每天,我們刺繡合作社都能接到很多外地打來的訂貨電話,由於手工刺繡太慢,遠遠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我們打算動員全鄉的女人都來學刺繡,同時不斷擴大現代化生產刺繡的規模。」

柯爾克孜族刺繡,就像天山的雪蓮花,如今已經成為溫宿縣一張響亮的民族文化名片,飛出了天山,飛向了全國乃至世界,它的名字越來越響亮……

相關焦點

  • 文化產業園區環境下的新疆柯爾克孜族刺繡藝術發展研究
    通過對新疆特克斯縣闊克鐵熱克鄉及阿克陶縣柯爾克孜族刺繡產業園的調研,引發當代柯爾克孜族刺繡藝術文創產業發展的思考,探究其特殊背景下,生產性保護中所面臨的問題及應採取的措施。【關鍵詞】生產性保護;文創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柯爾克孜族刺繡;民族文化柯爾克孜族刺繡是自治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形成產業化發展之前,主要通過家庭傳承,隨著國家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對非遺傳承的保護,現已有了傳承人及產業園的出現。
  • 柯爾克孜族刺繡:飛出天山的非物質文化名片
    隨著新疆的文化旅遊發展,文創產品的開發, 讓山溝裡牧民家庭的手工刺繡,一下子飛出了大山,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對溫宿縣天山深處的牧民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更重要的是折射出阿克蘇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
  • 新疆溫宿託木爾大峽谷入選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而它也成為繼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新疆庫木塔格沙漠風景名勝區、新疆博斯騰湖風景名勝區、新疆賽裡木湖風景名勝區、羅布人村寨風景名勝區5個景區後又一「新貴」。至此,我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數達6家。據了解,溫宿大峽谷位於溫宿縣境內天山山脈中段南麓前山區博孜敦柯爾克孜民族鄉境內,距溫宿縣城東北約80公裡,距國道314線26公裡左右,總面積200平方公裡。
  •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昨天晚上在「湖光秋水交流群」裡:絲路藍天(阿依別克):馴鷹是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技藝,源於古老的漁獵傳統新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桃花島:@阿依別克 柯爾克孜 新疆放歸大自然後,它還會回來不?
  • 走近「國家級非遺」曹素功墨錠的前世今生
    走近「國家級非遺」曹素功墨錠的前世今生 2020-04-0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  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少數散居於新疆各地和黑龍江省富裕縣。  使用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南、北2個方言。居住在南疆的人通曉維吾爾語,居住在北疆的人通曉哈薩克語,居住在黑龍江省的人通曉漢語、蒙古語。  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柯爾克孜人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或薩滿教。
  • 關於柯爾克孜族你了解嗎?——何雨春
    歷史上漢文 史籍對該先民的稱呼有不同的譯寫,如漢晉時期多稱"堅昆";南北朝至隋時稱"結骨"、"紇骨"、"契骨"、"護骨";唐時多稱" 黠戛斯",有時稱"堅昆" 或"紇挖斯";遼、宋、金時稱"轄戛斯"、"黠戛司"、"紇裡迄斯";蒙元時期一般稱" 吉利吉思",有時稱"乞兒吉思";清代稱"布魯特",或作"布依魯 特",布魯特原系 準噶爾蒙古人對柯爾克孜族的稱呼,後為滿、漢等族所沿用,1935年,新疆省政府正式確定該族
  • 最具特色彝族刺繡,民間藝術代表滿族補繡,以及柯爾克孜族刺繡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刺繡作為服裝文化的典型代表,流傳上千年,各個民族都有著刺繡文化傳統,特別是彝族、滿族等。一、最具特色彝族刺繡據考證,彝族刺繡可以追溯到三國以前,與原始繪畫、記事符號、服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彝族刺繡應該是順著剪裁縫補的產生而產生的,距今最少有1700多年的歷史。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以針為筆 柯爾克孜族「男繡娘」的致富...
    6月26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哈拉奇鄉家景民族手工藝術有限公司車間內,談及幾位繡娘手上飛針走線的繡品,公司負責人肉孜巴義·木爾達西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肉孜巴義·木爾達西展示刺繡作品。
  • 國家級非遺項目「澄城刺繡」技能培訓班在澄城開班
    文化藝術網—文化藝術報訊(全媒體記者 魏韜)根據國家文化部非遺司的通知精神,為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遺項目澄城刺繡的保護傳承工作,國家級非遺項目「澄城刺繡」技能培訓班於9月15日,在渭南此次培訓班由陝西省文化館、陝西省非遺保護中心主辦,澄城縣文化館承辦。現場,澄城縣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羅紅斌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培訓班將為澄城刺繡今後的發展開啟新思路,對進一步構建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澄城縣文化館館長王敏介紹了培訓班的具體情況。
  • 新疆:陸地絲綢之路上的刺繡文化
    東漢時期的刺繡多出土新疆,其基本針法依然是鎖繡針法,但圖案風格多為簡化的植物圖案,還有一些寫意的動物輪廓紋。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在尉犁縣孔雀河北岸營盤古城附近發掘的15號墓地裡,出土了一件東漢時期的藍絹刺繡護臂,這條護臂繡地為藏藍色絹制,針法採用的便是鎖繡,白線藍底,色澤雅淡,紋樣為蔓草紋。護臂的主人身高1.8米,臉上戴著一副麻質人面形面具,身上穿著一件紅底對人獸樹紋罽袍。
  • 新疆柯爾克孜族群眾喜過諾肉孜節
    新華網新疆阿合奇3月20日電(記者張鴻墀)20日清晨,盛裝的柯爾克孜族人走出家門互賀新年的到來。在諾肉孜節到來之際,新疆柯爾克孜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人民歡歌笑語共慶佳節。
  • 柯爾克孜族的靈魂伴侶——庫姆孜
    庫姆孜——柯爾克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它以別具一格的民族特徵凸顯其藝術魅力,至今深受柯爾克孜男女老少的喜愛。庫姆孜文化作為柯爾克孜族的優秀文化,其發展受到若干因素的制約,需要高度保護和傳承。關鍵詞:柯爾克孜;庫姆孜;文化一、庫姆孜的形質庫姆孜分為兩種:庫姆孜和奧孜庫姆孜。
  • 「老鬼」眼中的新疆柯爾克孜族,熱情、善良、淳樸
    新疆少數民族好客而有禮,聞名遐邇。「老鬼」在柯爾克孜族鄉親的家裡,又一次深深享受其中。柯爾克孜帥哥柯爾克孜美女一天之間究竟吃了幾頓飯,知道,「老鬼」算不出來,同行者也無人能算得出來。柯爾克孜族「玉谷茹樸羅」今天,招待我們的主要美食是「玉谷茹樸羅」,翻譯成漢語,就是「麵條抓飯」,柯爾克夜人獨創的「麵條抓飯。
  • 柯爾克孜族西遷
  • 短視頻故事「火」了溫宿非遺
    (視頻來源:溫宿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與文化館共同製作) 54歲的艾買拉·卡得爾是溫宿縣溫宿鎮迎賓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也是維吾爾族馬鞍製作的第三代傳承人。為保護傳統手工製作工藝,維吾爾族馬鞍製作被列入非遺項目,艾買拉·卡得爾不想讓這傳承了上百年的手藝斷送在自己手裡,便加入了「溫宿故事」系列短視頻項目。 該項目由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與文化館共同啟動,用短視頻的方式將該縣珍貴的非遺文化、壯麗多元的風景、平凡人的奮鬥故事等推向廣大群眾的視野。
  • 新疆溫宿縣:山夢城·山水溫宿 等你來!
    10月17日,由中共溫宿縣委員會、溫宿縣人民政府、金華市援疆指揮部、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溫宿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金華市商務局、浙中在線承辦,金華市總工會、金華市旅遊協會協辦的「天山夢城·山水溫宿」 2020溫宿文化旅遊金華推介會在古色古香的金華地標萬佛塔廣場舉行。
  • 綻放民族文化魅力 充滿獨特民俗風情
    ,柯爾克孜族民居儼然一座刺繡裝點的華美「宮殿」。 柯爾克孜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其中刺繡工藝更是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強勁的生命力傳世後代。柯爾克孜族刺繡是溫宿縣民間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圖文:民族大團圓--柯爾克孜族(11)
    圖文:民族大團圓--柯爾克孜族(11) 這是新疆代表團代表瑪麗亞·馬提(柯爾克孜族)在小組會上發言。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布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人口14萬。
  • 無錫企業包機接135名新疆柯爾克孜族員工復工
    2月26日下午15:45分,一架從新疆阿克蘇機場起飛的復工包機順利抵達位於江蘇無錫的蘇南碩放國際機場。機上135名來自新疆克州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員工有序走下飛機,受到了當政府和企業的熱烈歡迎。據悉,這是全國首架少數民族復工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