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銀 感恩所有與我們一路同行的人 時間 2020年2月20日 地點 武漢市第一醫院 記錄人 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骨科護士 彭銀 今天的武漢很美,陽光普照,確診人數大減,春暖花開的日子不遠啦。 今天休息,上午培訓完之後,下午空閒下來,整理思緒,突然想寫點東西。 醫療隊的每個人都曾表達過對自己醫院領導和同事們的感激,平時大家忙於工作,或許都沒怎麼打過交道。但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是我們最親、最貼心的家人。領導們每天的詢問和關心、同事們竭盡全力為我們排憂解難提供幫助,給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牽動了所有人的心。那一聲聲叮嚀,一句句囑託,化為一縷縷陽光,溫暖到心底。醫院裡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們感恩。 今天,我還想記錄下這段時間熱心人士對我們的關懷,記錄下那些讓人感到溫暖的瞬間。 來武漢的飛機上,我們見到了武漢的女兒,武漢的女婿,還有其他地方的乘務員們,他們通過廣播、通過鞠躬敬禮鼓掌、通過送餐食等方式一次又一次表達內心對我們的感激,感謝我們前來武漢,幫助他們的家人們,我們在感動之餘,內心更多了一層神聖的使命感。 接下來,團省委、青聯、青農會、青基會聯合開展「青情小果籃」——廣東共青團關愛抗疫醫護人員家屬公益行動,免費為醫療隊員的家屬配送水果套餐;省婦聯、省衛健委、省婦兒基金會聯合開展「您家的菜我來送」「您家的活我來幹」關愛廣東醫療隊隊員家庭公益活動;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省衛生健康委組織愛心企業開展「你出徵我出力·同心贏戰疫」送溫暖活動;還有南海區衛健局收集 馳援湖北醫療隊員的家庭情況及需求調查表,為大家解決家庭可能面臨的問題等等, 還有武漢51房車俱樂部會長禪師(網名)發動會員們募捐了一筆善款,四處尋找正宗的熱乾麵食材,給各地來武漢支援的醫護人員所入住的酒店裡捐送整套熱乾麵食材,現做熱乾麵給醫護人員品嘗,今天早上,大家已經吃到了。 還有很多,不及記錄。所有這一切,已經超乎了我們的想像,我覺得很慚愧。正像戰友小燕所說,我們不過是換了個地方上班而已,付出的遠遠不及我們所得到的。而我,只是想表達心中的謝意,就如林妮部長曾說過的,我們收到的物資要一筆一筆記下來,要有專人負責,要回報給更多的人。
劉小燕 每個參與抗擊疫情的人都值得尊敬 時間 2020年2月16日 地點 武漢市第一醫院 記錄人 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急診科護士 劉小燕 今日,武漢由昨天的暴風雪轉為晴天,上午還出了太陽,陽光一直持續到下午四點。是我到達武漢的第三天,也是我們廣東醫療隊第一天正式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16、17病區的第一天。從今天開始,武漢的醫療團隊只留下一名骨幹醫生和骨幹護士協助我們工作,其他的醫務人員全部撤退去協助武漢更重症的醫院,因為我們是外來支援,所以把一些輕症病人接管給我們。 原本安排我昨日要去病房一線。但後來安排變動,改為在酒店待命。下午,武漢下起了雪,我 看著窗外的雪我有點小激動,於是發了一條對於我來說有著紀念意義的朋友圈,主要是表達了多年以後看雪的激動心情,在武漢一切安好。 窗外飄著大雪,街上沒有一個行人,酒店對面的小區、商鋪、地鐵站及公交站全都關閉。處於疫情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大家只能在室內欣賞著雪景,不敢去外面歡呼。著看到這樣的場景我有點難過。 朋友圈發出沒一會,很快就收到幾十條朋友發來的消息,既關心又擔心,大家叮囑我千萬千萬要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不要被感染。 我很想對大家說,其實我現在還沒有接觸病人,被感染的風險真的很小。即使真接觸病人,由於我們不斷地培訓和練習,防護達到人人過關,被感染的風險也不大。所以請大家不用擔心。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醫務人員被推在了防疫最前線,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但還有一些在背後為抗擊疫情付出勞動的人群容易被大家遺忘,如冒著大雪給我們送餐的外賣員,給我配送生活用品的工作人員,還有提供舒適住所的酒店工作人員等等,他們的辛勞工作值得我們尊敬。
湯鳳美 上班過四道關卡 鼻子被壓出血痕 時間 2020年2月19日 地點 武漢市第一醫院 記錄人 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急診科護士湯鳳美 今天來武漢剛好一周,組織安排了我們上早上8點到12點的班,幸運的是今天上班的都是我們的裡水小戰隊,11位戰友一同上下班,6點50分準時從酒店出發到醫院,換上笨重的防護服,經過清潔區、緩衝區、半汙染區、汙染區四大關卡,我們進入了感染17病區,和平常的護理工作一樣,我們進行了大交班後再床邊交班,今天有4個病人病情比較重,我們分了2組管床,接班後就開始工作了。 大家按班職責,很快投入到自己的崗位,7床的老爺爺有點不聽 話,我們也聽不懂他說的,還好病區有留守的武漢市第一醫院的老師,她幫我們翻譯,老人家在我們的安慰下,開始理解我們的工作,也很配合我們。抽血、打針、發藥、餵飯、過醫囑、做治療,忙碌了一上午,一抬頭,又快到交班時間,大家趕緊加快步伐,儘量把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做完。還沒幹完,接班的三水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就來了,護長看我們比較人齊,給我們簡單地開了個短會,再次進行床旁交班後,我們洗手下班了。 在下樓梯的路上,我們都在說,難得11個戰友一同上班,應該合照一張留念。又經過了4道關卡,脫好防護服,換好衣服,有緣的是,我們的護長雖然是南海區人民醫院的,但她也是地地道道的裡水人,所以我們的戰隊有12人啦,我們在醫院門口合影一張。回到酒店,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我的鼻子被護目鏡壓出了紅色血痕,要毀容啦,還開玩笑地說,怎麼辦,我嫁不出去了。讓秋靜幫我拍下了照片,給自己留下紀念,洗澡睡覺,又是充實的一天。
周瑞 醫生與患者是親密的「我們」 時間 2020年2月19日 地點 武漢市第一醫院 記錄人 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急診科護士周瑞 特殊時期,每天防護服和護目鏡必不可少,防護服本身不透氣,我們需要樓上樓下連走帶跑,不斷地測量病患生命體徵、打針、發藥、派送三餐……幾個小時緊張地連軸轉,防護服下的手術衣不知被汗水浸透了多少次。最難受的還是護目鏡,卡在臉上一戴就是五六個小時,疼能忍,遇上鏡面起霧,眼前蒙蒙的看不清,那才真是無奈。然而,相比嚴峻的形勢和病痛的患者,我們仍是盡最大努力儘快將手 中的針水和藥品送到病患那裡,為他們解除痛苦。 正是在這樣每天的朝夕相處中,醫生與患者不再是你我之間,而是親密的「我們」。作為彼此之間最親近和最信任的人,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我們醫療隊更有信心。即使穿著防護服、帶著護目鏡,病患們也能熟悉地辨認出我們誰是誰,偶爾滿眼霧氣,操作有些慢,他們也沒有責備,只有理解——「不要緊,慢慢來。」特別是每 當聽到醫生對病人說「再做一次檢查,合格的話就可以出院了。」大家總是歡欣雀躍,一起分享欣喜和激動。這就是我們來到這裡的意義——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抗擊病魔,讓這群家人們早日恢復健康、平安回家! 疫情面前,一同逆風而行的除了醫護人員,還有各級政府、單位和愛心團隊們。臨行前,大家一句又一句的貼心囑咐;到達後,每天都會關心問候,此時我們就是一家人。
吳軍 讓患者建立信心與病魔戰鬥 時間 2020年2月23日 地點 武漢市第一醫院 記錄人 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消化內科醫生 吳軍 我老家在山東,畢業後在湖北工作9年,可以說,湖北是我的第二故鄉。懷著對湖北深厚的感情,2月13日我和其他同事一起加入廣東援鄂第14批醫療隊,來到了武漢,轉眼已經10天了。 2月17日上午,我在病房查房,一位家庭聚集性發病的患者讓我記憶深刻。患者是一位63歲的阿姨,她兒子最先確診新冠肺炎已經去世,她老伴是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在另一家醫院ICU搶救。 由於她的病情發現及時,屬於普通型病例,目前治療有效。查房結束時,阿姨說她很擔心老伴的病情,拜託我們幫忙打聽下她老伴的消息。為了讓阿姨安心, 我想辦法聯繫到她老伴住院的ICU工作人員,了解到阿叔的病情平穩,暫無生命危險。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阿姨時,她的眼眶溼潤了,握著我的手一直說「謝謝,謝謝……」這件事雖然只是舉手之勞,但給這位阿姨帶來的是滿滿的溫暖和希望,讓她重新燃起希望,建立信心與病魔戰鬥。 2月19日,查房時有兩張相鄰的床位住的是一對父子,在了解入院前檢查結果時,我發現父親對兒子的病情、檢查結果十分清楚,而兒子也對父親的起病過程、檢查結果了如指掌,他們互相擔心著對方的病情進展,卻對本人的檢查結果、病情進展沒那麼在 意。查房快結束時,父親、兒子反覆囑託我們一定要治好對方,說對方比自己更有希望、更值得活下去。這樣的場景,讓我看到了在面對無情的病魔時,父親深沉的愛和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深情。我默默下了決心:一定要盡力治癒父子二人,如此有情有義的父子一個都不能少。 這十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從這些點點滴滴的感動和溫暖中,我獲益良多。無論是在人生閱歷上,還是專業水平上,都更新了自己認知,豐富了見識,這是一筆無價的人生財富。我會繼續發揮我的專業特長,竭盡全力救治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
「我只不過換了一個地方工作。」被派去武漢支援的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急診科護士劉小燕說。2月7日起,裡水相繼派出12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抗疫一線。12名「逆行者」們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守疫情防控一線。
有人說他們是天使,但他們其實也是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一員,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家人,是兒女、是父親、是母親。「從來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這句話適用於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療工作者。
他們是這場抗疫戰的親歷者,同時也是見證人。抗疫18天裡,裡水醫護人員們寫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記錄病房中那些與生死鬥爭的感人瞬間。
以下為他們的抗疫筆記節選內容:
撰文/陳志健 供稿 李彥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