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汕頭全面振興發展,有利於深入挖掘潮汕傳統文化精髓,打造「大美汕頭」城市形象。2017年4月14 日至2017年8月25日特區青年報特推出「汕頭記憶·一館一故事」大型全媒體系列報導,以獨特的報導形式,通過訪問親身參與歷史建築保育活化的見證者,進行文字筆錄、有聲錄音、影像錄影,同時查閱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對汕頭市已經完成修繕、正在修繕及即將啟動修繕的歷史建築進行深度採訪,全面系統地展示其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及文化底蘊,留住「城市記憶」,喚起人們對城市歷史文脈的關注。後還結集出書,本人認真拜讀,在工作之餘把文章轉載推薦給大家閱讀,讓更多的人們認識汕頭的過去和現在,留住鄉愁印記。謝謝關注!
用城市坐標記錄汕頭歷史,位於老市區外馬路25號的汕頭郵政總局大樓不容抹去。時過境遷,這座歐式二層老建築一直在平靜中見證汕頭的足跡。這座早已列入汕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老安平郵局」,至今仍保留著當年的建築風貌,它對於年長的汕頭人是一種回味,很親切溫暖,或許第一封情書、某一個事關家族的至為重要的電報,就是從這裡發出去。有人說,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在川流不息的日與夜之中刻下了滄桑過去,對於「老安平郵局
在微信、QQ等即時聊天工具成為人們日常溝通交流的工具之時,使用傳統信件和明信片的人已經相對較少。而從前是郵路通四海,郵脈連萬家。每一個郵筒都裝滿說不盡的故事,每一座郵局都見證過人世間的滄海桑田。掀開塵封的記憶,那些歷經滄桑今日猶存的老郵局,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一座城市成長的印記。
用城市坐標記錄汕頭歷史,位於老市區外馬路25號的汕頭郵政總局大樓不容抹去。時過境遷,這座歐式二層老建築一直在平靜中見證汕頭的足跡。這座早已列入汕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老安平郵局」,至今仍保留著當年的建築風貌,它對於年長的汕頭人是一種回味,很親切溫暖,或許第一封情書、某一個事關家族的至為重要的電報,就是從這裡發出去。有人說,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在川流不息的日與夜之中刻下了滄桑過去,對於「老安平郵局」來說,何曾不也如此?
許多老汕頭人,每一回徜徉於老郵局門口,都會回憶感慨一番昔年它的繁忙場景……作為汕頭去年啟動的「十大歷史文物保育修復項目」之一,汕頭郵政總局大樓在經過修繕布展之後,於去年底對外開放供市民及遊客參觀。它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重新煥發出青春活力,向人們細說起那被翻過的歷史篇章。
郵局內搭設「老收發室」的仿真場景。
「雖然郵政總局大樓已有95歲高齡了,但外表依舊完好,房屋結構保存完整。」
作為汕頭開埠後的第一所自建郵局,汕頭郵政總局大樓是廣東省郵政系統中保存最完整的兩座採用歐陸式建築風格的郵政建築實體之一(另一座廣州郵政博物館,位於廣州沿江路),2005年己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記者來此採訪時看到,當年鐫刻在大樓正門上方的「郵局」兩字仍然清晰可見。
遊客進來就能看到這座建築的基本結構,這是兩層樓加一個天台,平面為L形,石、鋼筋、洋灰的三合一結構。立面為對稱三段式,花崗巖石砌築的基座、八根帶渦卷的希臘式大圓立柱,使整座樓平添了一種威嚴的氣勢。簷下是西洋紋樣的裝飾三角形山牆,主立面二層凹進形成陽臺且有石欄杆,顯示出潮汕建築的特點。一樓的3個大門安裝有6扇厚實的落地實木門,外牆同時採用清水灰磚和紅磚,造型富有立體感,色彩明麗。整棟大樓均採用木製百葉窗,每層樓的高度都超過4米。
二樓現在是汕頭市集郵協會的所在地。從側門走上二樓,一條洋灰樓梯依舊,樓梯護欄亦仍是當年的產物,方鋼條製作的造型與眾不同,扶手為實木。二樓正對著樓梯是長長的通道,兩側房間的實木方格門上鑲有透光用的磨花玻璃。空曠且很高的走廊,古色古香的裝飾風格,站在此處令人仿佛進入時光隧道。
王江玲(汕頭郵政集郵公司副總經理):這裡一直是郵政的營業及生產作業場所,也對這棟樓進行了很好的保護,目前保存比較完好,基本保留原貌。二樓每個房間還設有極具歐洲特色的壁爐,同時鋪設質量上乘的木地板,走廊則鋪設碎花圖案的深紅色地磚,整體上給人以富麗堂皇的感覺。二樓的辦公室內擺放著一張設計簡潔、古色古香的大木桌,這座大樓的第一任局長用的就是這張辦公桌。這裡面所有東西都是大樓當年的原配。你看,這些木地板這麼久了從沒換過,顏色還這麼鮮亮。這些木製的百葉窗經過近百年的風吹雨打、陽光暴曬,仍基本完好,不過為了保護好它們,平時這些窗戶基本固定好沒有開啟。
曾在郵政總局大樓工作了26年的老郵政人許錫齡老人精神十足,思路清晰,幾十年前的舊事恍如昨日。
許錫齡(老郵政員工):大樓1922年建成時,所用的建築材料很多都是從國外進口,質量很好,牆體厚實,冬暖夏涼。直到1973年前,郵政辦公、生產場地以及唯一的郵政營業點全部在這座大樓內。我還清楚地記得一樓是營業大廳和生產場地,二樓是局長室和行政機關辦公。最令人難忘的是以前高高的天花板上安裝的10多支直徑很大的古色古香木製吊扇,天氣炎熱時巨大的扇葉慢慢地轉著,整個大廳都非常涼爽,那感覺好極了!
當時大樓的地樁打得非常深非常廣,大樓牆體青磚,是用水泥塊手工打磨而成,「硬過鐵」。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當時的地委地震辦還準備有險情時將指揮部臨時設置在樓內。
「這些展示能呈現汕頭特別的開埠文化,以及近百年前的郵局形象,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2016年9月,汕頭郵政總局大樓被汕頭市委、市政府列為「汕頭十大歷史文物保育修復項目」之一。
王江玲(汕頭郵政集郵公司副總經理):接到通知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汕頭市分公司馬上成立了籌備小組,在汕頭市文廣新局的指導下,還專門去過天津郵政博物館調研取經。按計劃,我們按照大樓原貌進行修繕布展,突出「汕頭特色、開埠文化、郵局特點」三大要素,在去年底作為汕頭開埠郵局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整個陳列館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樓外廣場的三處景觀,分別是代表大清、民國時期郵政的街景雕塑,以及現代郵政郵筒,這個郵筒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產物,至今還在使用。第二部分是樓內大廳展示郵政老物件和民國郵政營業櫃檯,第三部分是小展覽室內的郵政歷史圖片展,以及潮汕特色珍稀郵票展。希望通過對這幢大樓的布展,為公眾更好地展現汕頭獨特的開埠文化和百年郵政的變遷。
為了策劃這個展覽館,我們的工作人員花了不小的心思,以此為契機,我們面向全社會開展「郵政老物件」全民收集活動,豐富完善汕頭郵政歷史展品。結果,收集到許多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郵政藏品,其中不乏郵政老員工和熱心人士捐贈的展品。「四代投遞員」陳銳波一家捐出了上世紀70、80、90年代不同時期的郵政制服帽4頂,這裡的郵政投遞用單車也是以前的老員工捐贈的。展品之中,還有兩個具有近百年歷史的石花樽,至今保存完好,它們是郵政總局大樓2014年給樓外廣場鋪磚時意外從地下挖出來的。
遊客認真觀賞館內陳列的汕頭老照片。
「汕頭郵政本著服務地方的宗旨,配合汕頭市委、市政府各時期的中心工作,依託郵政業務的平臺展現汕頭的新變化新風貌,這是很有意義的事。」
為配合「老安平郵局」的重生,汕頭郵政還精心策劃發行了一系列宣傳汕頭的個性化郵票、郵資明信片、郵票冊等。其中《小公園時光之旅》老照片明信片套裝和《汕頭郵政總局大樓》三連體郵資明信片尤其受到市民和遊客的追捧。
王江玲(汕頭郵政集郵公司副總經理):許多參觀者都是整套購買,然後寄給外地的親朋好友留念。大家購買郵品後,還紛紛在展臺上設置的郵戳處自己加蓋郵戳作為紀念。雖然汕頭郵政總局大樓只保留了賣集郵品的業務,但作為市區唯一的集郵門市,每次遇到有新的郵票發行,總能吸引一大批集郵愛好者前來購買。像我認識的報社退休職工範伯,年逾古稀,他從1984年開始就有計劃地收藏郵票,逢出必收,幾十年來雷打不動、風雨無阻。他總會經常來看看新的郵票什麼時候發行,然後隔天一大早就來排隊購買。用痴情來形容他再好不過。
林澤堅(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汕頭市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近年來,我們發行明信片等郵品的手段也在與時俱進,比如遊客購買後,用手機掃描明信片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觀看一段汕頭風光視頻,了解更多汕頭的有關資訊,讓傳遞方式變得更立體、更直觀,內容也更豐富,感染力更強。接下來,我們計劃將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十大歷史保育修復項目逐一做成郵品,與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合作開展有關歷史文物、印象潮汕、老城區、文明新風、汕頭新貌等系列明信片發行,還準備把《潮汕勝景圖》按一定比例濃縮成連折明信片,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題材作為郵品和明信片的精美內容。汕頭郵政本著服務地方的宗旨,配合汕頭市委、市政府各時期的中心工作,依託郵政業務的平臺展現汕頭的新變化新風貌,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陳列館籌備得到很多收藏家支持,定居天津50多年的汕頭籍鄉親專門寄來僑批封和1939年的實寄封。」
具有本土特色的郵票、明信片、僑批等郵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汕頭的經濟、文化和城市面貌。在這些滿載滄桑的郵品裡面,不知蘊藏著多少故事和傳奇,成為我們對汕頭、對郵政文化歷史的認識和感知的途徑,更成為研究汕頭開埠郵政歷史的重要資料。
在這些贈品裡面,我個人覺得的最難能可貴的是香港著名集郵家、郵學會會長紀覺英贈送的1套《汕頭解放暫用郵票》。1949年10月24日汕頭解放後,原先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郵票就不能繼續使用了,但要馬上設計發行新的郵票又不現實。所以,1949年11月3日,汕頭郵政部門發行加蓋郵票3枚,分別用中華郵政孫中山像郵票手工加蓋紅色楷體「解放暫用」四字。隨後的11月12日,汕頭郵政部門又發行鉛字機蓋紅色「解放暫用」郵票13枚,分別用中華郵政孫中山像郵票、飛雁圖銀元郵票和單位郵票等進行加蓋。等到11月25日,加蓋的「解放暫用」郵票停止發售,餘下未售出之票均上繳銷毀。據我所知,目前這套郵票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只有兩套。
汕頭加蓋「解放暫用」郵票,它的發行、使用時間雖然都很短,猶如一個時間的過客,匆匆一現而過。但它的存在,註定要留在中國郵史的長卷之中。經過這60多年的風風雨雨,能夠保存下來的郵票已經為數不多了,而擁有汕頭「解放暫用」郵票的集郵者更是鳳毛麟角,如今這套郵票在這裡成為見證汕頭革命史、郵政史的珍貴文物。我相信這些展示能向市民呈現汕頭特別的開埠文化,以及近百年前的郵局形象,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1922年與2016年汕頭郵政總局大樓的樣子。(1922年資料圖片由汕頭市集郵協會提供)
前世今生
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對面,原永平酒樓隔壁,屹立著一座建於清代與民國交替之際的兩層歐陸式建築物,它就是俗稱「安平郵局」的汕頭郵政總局大樓。
汕頭開埠雖然只有短短的150年,但汕頭郵政發展,卻是中國郵政發展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1842年鴉片戰爭後,戰敗的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強籤署了「五口通商」協議,西方各國紛紛在中國開辦郵政機構,史稱「客郵」。1867年,潮海關兼辦郵政業務。初時,海關的郵政業務只為駐汕的外國人通信專用,為此國民紛紛要求政府開辦國家郵政。1878年,清朝總理衙門同意由海關試辦郵政,收寄公眾信件,但只收寄本埠信件。到了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正式批准開辦清郵政局。1897年2月20日,清政府在汕頭設立了首家官辦的郵政局(汕頭郵政副總局),附設在英國人開辦的「客郵」潮海關內,由潮海關稅務司辛盛兼任局長。直到1911年6月1日,汕頭郵政副總局才脫離海關,由郵傳部郵政總局管轄,英國人孟那士任局長,成為獨立的專業郵政機構。這一年,潮海關也把汕頭郵政局的業務財產移交當地管轄。
汕頭郵政雖然脫離海關兼管,但沒有自已獨立的辦公樓,只能一直在海關內租賃的房屋中辦公。直到1918年2月13日,時值農曆正月初三,一場令世人震驚的7級大地震發生了。此後,餘震又持續了100多天,造成極大的破壞。僅汕頭埠一地,倒塌房屋就有200多家,汕頭海關辦公的洋樓倒塌了一半以上,設在海關內的汕頭郵政副總局的房屋也被摧毀。汕頭郵政副總局只好先易地辦公,再作打算。隔年,已升級為一等甲級的汕頭郵政局,便在現在的外馬路25號,自行籌款購地,建造辦公樓。
當時,外來建築文化在汕頭埠的民用建築中影響極深,已形成既有中西合璧氣質、又有當地濃厚風俗氣息的騎樓會館建築景觀,故確定以最為時尚的建築風格「公革厝」(潮語,即拱結形式)建造郵政大樓。1922年,佔地面積460平方米、花費了15萬銀元的郵局大樓落成。樓下前側為寄郵以及匯款、掛號、儲金處,後座為裝郵室。樓上為辦公廳,最後為郵差人員住屋。郵政總局大樓從開始投入使用,一直辦理著郵政通信最基本的業務——函件及包裹業務,該業務直至上世紀90年代後期郵電體制改革才取消。
如今,它是汕頭中心城區唯一的集郵門市。在2016年被市委、市政府列為「十大歷史文物保育修復項目」之一後,經過一段時間修繕布展,它也成為了汕頭開埠郵局陳列館,全日制開放讓市民參觀留念。
開館時間:周一至周日9:00——17:00
近百年過去了,人們似乎有足夠的理由忽視這座老建築的所在,因為它不是汕頭最早的建築,更不是汕頭最有影響力的建築,但人們卻有足夠的理由記住它,因為它承載著太多的歷史。不管是海外歸來的老華僑來此追憶曾經的崢嶸歲月,還是披著婚紗的年輕情侶來此借景留下倩影,汕頭郵政總局大樓都會作為小公園文化圈的核心地標和文化標誌,繼續將「情系萬家,信達天下」的郵政使命傳承並發揚光大。
策劃:林琳
統籌:周永固
採寫:姚之瀚
攝影:張春華 辛挺
錄像:辛挺
編輯:之瀚
文章、圖片轉載特區青年報
【合集】60種超經典潮汕小吃大盤點,一定不能錯過(馬上收藏)
《陽光之家》開通四年感言
汕頭中山公園
感恩母親、孝敬父母
難忘戰友情、 千裡重相逢(一周年重新發表)
一輩子的情誼【戰友30年後相聚】一周年重新發表
遊獨具「僑批文化」特色的「西堤公園」
汕頭胡文虎大樓——曾經的繁華之地、書寫了一個商業傳奇
樸籽粿(潮汕粿品之一)
潮汕梔粿(潮汕粿品之二)
遊梅州千佛塔寺、客天下、白宮河(小雲水謠)
汕頭百貨大樓(南生貿易公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