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海灣老照片
述說汕頭一段開埠史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進展,
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汕頭市許多歷史老建築已不復存在。
昔日汕頭埠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歷史不能重現,
只能通過泛黃的老照片去捕捉歷史的瞬間,
在厚厚的資料堆裡查考歷史真相
並挖掘其蘊藏的故事。
筆者珍藏有兩張上世紀30年代汕頭內海灣照相版明信片(寶光照相館印製),也許沉默的老照片能給我們透露汕頭開埠以來的一些重要信息。
寶光照相館印製的英文郵政明信片
第一張汕頭崎碌海面老照片(右下方「珠池」兩字應為「崎碌」)的左邊,有一塊突出海面的高地,高地右側的靠海處聳立著一幢高大的歐式建築,這就是當年聲名顯赫的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亞細亞洋行),上世紀上半葉繪製的中英文汕頭地圖上均明顯標明崎碌、亞細亞、三達及火油倉的位置。高地寬闊平坦,臨海堤岸邊,亞細亞洋行的汽車依稀可見。
汕頭內海灣
從這張照片拍攝的角度推測,拍攝地點應在外馬路新興路交界靠西的一座樓房的天台上,鏡頭裡近處樓房的屋頂插有一面星條旗,很可能是美國駐汕領事署屬下的一個機構,至少是與美國利益有關的機構。從方位上判斷,該樓房很可能在外馬路聯和裏海旁一帶,樓房建在海邊,灘涂海水清晰可見。左右兩處高地之間凹入處就是今天的人民廣場(1958年建成),右側高地是後來的部隊駐地。
戰前汕頭市全圖(日本1924年出版的《中國指南》)截圖
《汕頭市志大事記》記載:「1894年,英商在礐石建火油池,可裝散裝火油46萬加侖。不久美商又在崎碌建一火油池。至1910年,每年火油入口達875萬加侖。」「1951年4月30日,市軍管會和市政府奉中央命令,派王珉為軍代表,到崎碌執行徵用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任務。」上述記載讓我們知道一個歷史事實,從1894年英商在礐石建火油池至1951年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被徵用,也就是汕頭開埠以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外商在汕頭埠經營洋油生意整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沿著崎碌的海岸線,在英商亞細亞洋行以東,還有美商的美孚洋行。
亞細亞洋行與美孚洋行火油倉的位置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馬路是市區最臨海的馬路,外馬路以南還是成片的海灘涂。當年的亞細亞洋油庫就在現在外馬路的衛海巷(以前稱亞細亞巷)這個地方,走過這條兩側是紅磚矮牆的小巷,就來到亞細亞洋油公司,穿過外馬路以南的愛群巷(當年的三達巷)則可抵達美孚洋行。當年的中國積貧積弱,汕頭有海無防,亞細亞巷後改名為「衛海巷」,大概有守衛海防這一層含義吧。
看到崎碌海邊亞細亞那座熟悉的洋房子,往事在筆者腦海清晰浮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孩子最喜歡到海邊玩,新興路海濱片還沒有開發,越過外馬路,沿著一條崎嶇的小土路朝南走,一直來到海邊盡頭,左邊有一堵厚牆把洋房子與外界隔開,牆裡面是海軍駐地。漲潮時孩子們喜歡站在毗鄰的海堤上吹涼風,遙望遠處寬闊的蘇埃灣,數點礐石海面飛馳而過的白帆;退潮的時候,看討海人抓彈塗魚。洋房子臨海正前方是一大片爛灘涂,退潮時跳躍著大量的彈塗魚,有不少討海人踏著特製的滑板在爛泥漿上飛快追逐捕撈彈塗魚,場面煞是壯觀。
第二張內海灣老照片是停泊在汕頭海灣的英國潛水艇及水兵。
遊弋汕頭內海灣的英國潛艇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汕頭門戶開放,西方列強接踵而來,內海灣任由英美日等國軍艦遊弋。第一張老照片中,海灣寬闊的海面上,從東到西,四艘列強戰艦一字排開。水面上有水下也有,英國潛水艇也曾「造訪」,停泊在汕頭內海灣,潛水艇是小型的,上面有槍炮,隱約可見三幾個英國水兵站在潛水艇上。
美軍艦伊莎貝爾號在汕頭(1934)
文、圖|思永
編|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