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延伸打通30公裡「濱海大道」
日前,海濱路西延工程正式啟動建設進程。據了解,西堤路西側片區將進行徵收拆遷,徵拆範圍東至西堤路,西臨大港河出海口,北至韓堤路—梅溪河,南至內海灣,區域現有設施涉及住宅、工業廠房、行政辦公用房、商業用房、學校、碼頭等,涉及土地範圍約478畝,建築面積約33.9萬平方米。
而根據汕頭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去年8月公布的《汕頭市海濱路東延二期及濱海空間新建工程勘察、方案設計及初步設計》,海濱路東延起於龍湖溝橋,串聯珠池港區與黃厝圍片區,穿越龍珠水質淨化廠,下穿瀋海高速(跨海灣大橋),終點至東海岸大道,接現在的泰星路,全長約4.3公裡。
隨著這兩大延伸項目的開展,汕頭內海灣北岸全長超過30公裡的「濱海大道」漸現眼前。其中,從西堤海濱路算起,沿海岸線自西向東,橫貫金平、龍湖、澄海三大轄區,包括海濱路、東海岸大道兩大路段,最終對接南澳大橋,直通南澳島。
按照目前規劃,這條「濱海大道」貫穿市中心四大濱海公園廣場,包括西堤公園、人民廣場、開放廣場,以及正在建設的津灣、東海岸公園,構築起汕頭內海灣獨有的生態美景。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汕頭市住建局還對海濱路汕頭迎賓館、汕頭市人大、汕頭科技館路段進行景觀提升,包括拓寬人行步道、鋪設草坪組合、崁入海洋文化元素等,全方位展現汕頭的濱海風情。
人大代表提議立法保護海岸線
汕頭海岸線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獨特,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事實上,在去年的「兩會」上,就有市人大代表提出《關於儘快立法保護汕頭海岸線的建議》。
資料顯示,汕頭全市海域面積約4424平方公裡,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裡,島岸線168公裡。全市海島180個,其中有居民海島5個。
按照海岸線類型,汕頭市海岸線分為自然岸線和人工岸線,其中自然岸線50.42公裡,佔比23.16%,包括砂質岸線、粉砂淤泥岸線、基巖岸線、河口岸線、生物岸線等。
建議提到,汕頭市創文強管已取得很大成績,但不能放鬆,還應以最嚴格的標準保護好海岸線和生態環境。汕頭市217.7公裡的海岸線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城市核心競爭力所在。各區縣應借力創文強管,保護海岸線和生態環境,立即行動起來,清除各類在海邊違規搭建、亂砍亂挖的工程。
針對立法保護汕頭海岸線建議的辦理工作,汕頭市自然資源局成立工作機構,落實專人跟蹤負責,積極收集相關資料。去年7月,自然資源部啟動全國海岸線修測工作,旨在全面查清2008年以來海岸線主要變化,準確掌握海岸線的位置、長度、類型及開發利用現狀等基本情況,為加強陸海統籌,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科學制定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和實現海岸線資源精細化管理,提供決策支撐。
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獲全國推廣
說起汕頭的海岸線,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四面環海的海島——南澳島。這顆獨特的海上明珠,擁有4600平方公裡的廣袤海域,大小港灣66處,每年吸引大批海內外遊客前往遊玩。
過去,受自然侵蝕、人為佔用、沿岸養殖等生產活動影響,南澳海岸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襲和破壞。2017年初,南澳縣被列入全國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試點地區,海灣修復之路正式開啟。
在整治行動中,南澳縣主要對金澳灣、赤石灣十裡銀灘、煙墩灣、竹棲肚灣、龍門灣5個海灣進行整治修復。
相關部門通過清理整治沙灘灘面和排汙口垃圾等廢棄物、拆除佔灘養殖設施,還原一片潔淨優美的沙灘環境,同時,結合自然條件開展綠化美化,建設海岸公園和生態堤岸,拓展公眾親水岸線岸灘,構建海灣特色親海空間,南澳居民和遊客無不點讚。
金澳灣的海絲廣場是整治修復的核心區域,以海絲廣場為中心點,向東西兩側分散,東側代表南澳現代的風格,西側延續南澳原來的地貌、礁石。
不破壞一處礁石,不打擾一處植被。如今,在金澳灣海絲廣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岸線一側,西部棧道有序建設,岸邊礁石得到有效的保護,赤紅色的石壁上,透出濃鬱的原生態味道,讓眾多遊人流連忘返。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資源部把南澳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作為先進典型案例在全國進行推廣,這成為汕頭海洋生態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