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啟動黃浦江兩岸開發以來,上海在濱江公共空間完成近3500家單位動遷,在上海最核心區域植入約600公頃的生態綠地,實現中心城區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裡岸線的貫通開放。今天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楊浦濱江,這是上海中心城區最長的濱江岸線,也是上海貫徹落實「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快建設「一江一河」生活秀帶的「主戰場」。
楊浦濱江岸線全長15.5公裡。楊浦區委副書記鄧小冬表示,楊浦濱江作為中心城區最後一塊大規模整體開發的濱江區域,計劃投入近一萬億元進行開發,其中2700億元用以土地收儲和舊改,6000億元用以整體開發建設。楊浦濱江將實現最大體量的世界級工業遺存改造和轉化,最大規模的城市舊區改造,將老工業遺存和老舊城改造結合,到2022年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設的示範區。
最大規模的工業遺存 Vs 最「一線」的黨建
從秦皇島路碼頭起始點出發一直走,沿江的20多出工業遺存逐一亮相。在船廠區域,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將建設一個上海沉船博物館,把在黃浦江裡打撈上來的珍貴瓷器放在裡面展示。在生態綠之丘,這裡本是上世紀90年代菸草公司的機修倉庫,老照片裡四四方方的倉庫,經過減量和生態化改造形成一個立體公園,銜接道路前後地塊,實現跨路立交。
圖片說明:綠之丘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示範段曾獲得2019年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al Festival,簡稱WAF)年度景觀大獎(Landscape of the Year)。楊浦濱江南段岸線上,規劃保護保留的歷史建築總計24處66幢,總建築面積達26.2萬平方米,除此之外,還有一大批極具特色的百年工業遺存。如何把這些重要的「寶貝」保存好、利用好,成為楊浦濱江的規劃設計的難點,也是亮點。目前楊浦濱江已對建於1913年的明華糖倉、1927年的永安棧房、1927年的毛麻倉庫、菸草倉庫等諸多歷史保護建築率先進行了修繕保護。
圖片說明:濱江綠道上的跑步人和清潔工
實現最大規模的工業遺存轉化,分為「有形的記憶」和「無形的記憶」兩種方式。「有形的記憶」主要通過對歷史建築、工業遺存、古樹名木等實物的保護保留,讓其所在地塊當年的工業風貌得以原味重現。「無形的記憶」則是將工業元素提煉並融入公共空間的肌理和細節中去,將百年工業歷史發展形成的楊浦濱江工業文化、工業精神展現和傳承好。到2021年,楊浦濱江還將完成2處公共空間歷史保護建築修繕工作,面積1.25萬平方米;2022年完成6處公共空間歷史保護建築修繕工作,面積4.74萬平方米。
圖片說明:時光在老廠房斑駁的外牆上留下痕跡
在維持建築整體風貌的基礎上,楊浦濱江岸線還著力打造博物館群落。已經建成的上海自來水科技館、中國救撈陳列館和正在建設中的世界技能博物館、涵芬樓文化中心等,提升了建築的可閱讀性,留存了珍貴的城市記憶。目前楊浦濱江正在積極申請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推動歷史遺產保護、利用與濱江區域整體綜合開發工作有機結合。
圖片說明:楊樹浦發電廠
老工業遺存實現轉化以後,許多在原有建築基礎上變身為濱江的黨群服務站。比如在楊樹浦電廠原址建設的「楊樹浦驛站」,是濱江區域最高的驛站。楊樹浦電廠始建於1911年,1923年成為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電廠高聳的煙囪曾被視作進入上海的標誌,這裡還湧現了工人運動領袖王孝和烈士等革命先烈,是名副其實的「紅色電廠」。在廠區巨大發電車間的背景下,碼頭上的塔吊、灰罐、輸煤棧道以及水泵深坑原位保存。沿江一組粗重的塔吊,在瑞士著名藝術家費裡斯·瓦裡尼(Felice Varini)創意加持下,產生了不可思議的躍動感,從「工業風」變成了「二次元」。
圖片說明:電廠主機組
目前南段濱江已建成6個黨群服務站,另有2個黨群服務站正在建設過程中,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投入使用,屆時僅5.5公裡的濱江南段公共空間將擁有8處黨群服務站,平均每700米就有一處。這些濱江黨群服務站地處楊浦濱江的第一線,與楊浦濱江的公共空間有效融為一體。濱江黨群服務站將基層黨建和公共服務相結合,為市民提供便利、多樣化的項目。
圖片說明:楊樹浦驛站
同時,濱江黨群服務站中將設立人民建議徵集點,就濱江區域的開發、建設、管理主動問計於民、問需於民,最大限度地讓人民群眾真正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
最大體量的舊改 Vs 最「獨特」的網格
7月17日,位於楊樹浦路沿線的楊浦區定海路街道129、130街坊百姓實現了舊改圓夢,3600戶居民告別蝸居弄堂、手拎馬桶的生活。這裡地處楊浦濱江的黃金地段,是楊浦目前最大一片毛地,舊改徵收成功以後,這片沉睡了15年的百年老房將被改造成楊浦濱江城市綜合體,承載商業、科創、文化休閒等功能。
楊浦是二級以下舊裡最為集中的中心城區之一,而濱江區域則是楊浦二級以下舊裡最為集中的區域。楊浦區舉全區之力推動濱江區域舊改工作,2011年至2019年已累計完成舊改37000餘戶,約佔全區舊改總量的73%。目前,楊浦還有成片二級以下舊裡57.03萬平方米、約2.6萬戶居民,其中濱江仍然是舊裡最為集中的區域,涉及20個地塊,約1.96萬戶居民。今年楊浦將進一步加快推進濱江區域部分街坊舊改工作,惠及居民9500餘戶。
圖片說明:百姓舊改圓夢
舊改的推進與創新的城市管理同步推進。上海正在推進「一網統管」,楊浦區在轄區內的12個街道以外,還單獨將楊浦濱江作為第13個「網格」,直接納入全市的「一網統管」系統。
2020年1月27日,楊浦區正式成立上海市楊浦濱江綜合開發管理指揮部。凝聚區域內各方主體力量,在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方面大膽先行先試。城管、公安和市場監管三個最綜合執法部門將在濱江成立一支打破區域的獨特的綜合執法隊伍。楊浦濱江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12+1」綜合管理模式,使濱江區域逐步成為最「獨特」的網格。
圖片說明:夏日的林蔭道
在線上,推進楊浦濱江智能管理平臺建設。平臺內整合集成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務等業務系統和功能模塊,全面提高城市運行管理問題和企業、群眾需求的感知發現能力,強化城市運行趨勢和治理規律的預測掌握能力,不斷創新和拓展智能應用場景,提高區域智能化管理、服務水平。
在線下,打破原有管理區域界線劃分,推進成立楊浦濱江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與線上楊浦濱江智能管理平臺有機融合,打造數據匯集、互聯互通、資源整合、智能高效的信息中心和指揮平臺,探索建立全領域、全方位、全流程融合的一體化城市綜合管理工作機制。
下一步:率先建成人民城市建設示範區
最近,細心的市民發現楊浦水廠棧橋上的積水口處,經常有一些鳥停靠在上面,專家研究後發現這是一種白鷺。後來,生物學專家對濱江進行了實地考察,在濱江沿線發現了超過30種類,很多是在上海中心城區從來沒有見過的品種。共青森林公園是他們的「早餐廳」,楊浦濱江的灘涂是他們的棲息地。
發現了這一「寶貝」以後,楊浦濱江開始思考,如何把濱江岸線上的灘涂建成上海黃浦江的野生觀鳥地,計劃增加漿果類、草籽類灌木,為鳥類提供高標準的棲息地。而除了鳥類以外,未來這裡還會打造一個蝴蝶花園,讓公眾參與進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圖片說明:水池,野草小徑,與老建築共生
「楊浦濱江的開發和以往有點不一樣,不再是按照把老房子拆掉,把樓建起來,把企業引進來的舊模式。」鄧小冬表示,楊浦濱江的開發必須按照人民城市理念,符合「一個尊重五個統籌」的城市發展要求,即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
圖片說明:市民來濱江散步
作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發地,楊浦濱江將積極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到2020年底,實現秀帶展新貌;到2021年,以世界技能大賽召開為契機,全力打造世界級會客廳,新增2—3處標誌性文化、體育、旅遊設施,舉辦若干場重大節事活動,吸引世界目光聚焦楊浦濱江。
到2022年,楊浦濱江將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設的示範區。建成一批產業載體,集聚一批特色產業,引進一批創新人才,每年吸引1—2家旗幟性、引領性、龍頭性的國內外企業落地。實現稅收增長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在城市治理方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