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臺灣一家科技初創公司的新聞發布會引起了島內輿論的廣泛關注。臺灣樂迪科技宣布獲得滴滴獨家特許授權,代理滴滴出行在臺灣的品牌和應用程式,推出滴滴計程車、滴滴順風車兩種出行服務,即日起計程車業務上線試運營。
據臺媒報導,由於島內政策所限,樂迪目前以「信息媒和平臺」的方式代理滴滴的兩種不違反臺灣法律規定的服務。計程車將主要同臺灣的計程車公司合作,目前已經有2000個「計程車運將」加入,並且得到了臺灣一些老牌計程車隊的支持。順風車是基於環保共乘的理念,鼓勵通勤者分享座位,分擔油費、過路費等,實現方便快捷出行,更可以減少道路擁堵,減輕城市環境負擔。正式招募以來,車主註冊也十分踴躍。
在此之前,大陸和島內媒體就頻頻爆出滴滴將在臺灣有所動作。12月中旬在Facebook曝光的司機招募頁面讓島內民眾興奮,不少臺灣網友和司機留言表示期待和支持。
上線只有幾天,已經有臺媒陸續刊發了乘客和司機的使用體驗:14秒叫到車、第一天就接了不少單、期望獲得更多陸客客源等等。甚至有臺媒評論,滴滴來臺預示著「臺灣共享服務時代將來臨」。即便身處大陸,現在打開最新版的滴滴app,將地點調整到臺北,計程車和順風車的打車頁面就會出現。假如即將赴臺,大陸用戶應該可以直接預約一輛計程車前往接機。
在複雜的輿情環境中,臺媒對滴滴服務在臺灣的首發做出如此之多的正面反饋,頗為難得。據稱,滴滴計劃近期加緊測試和跨境協作,將兩岸三地的叫車功能打通,用戶可以只用同一個app就實現漫遊打車。以後不論是去香港尖沙咀掃貨,還是去臺北逛夜市,都能「滴滴一下,馬上出發」了。兩岸三地的互聯互通,滴滴海外邁出的第一步就在家門口贏得民心,可謂棋高一著。
民眾的熱情和好奇,也在兩岸政策界和產業界激起積極反響。對於記者的問詢,國臺辦發言人從容表示:滴滴進入臺灣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是互利雙贏的事情,應該以平常心看待。而在對岸臺灣,業界的反響五味雜陳。臺灣電子業曾是整個亞洲經濟騰飛的傳奇, 但近年來卻因為政治原因,投資環境日益狹窄,法律法規嚴重滯後,科技創新不足,競爭力下滑明顯。今天,有志創新的臺灣青年遠走美國和香港內地創業屢見不鮮;而產業界也呼籲:臺灣要發展,需要放下政治紛爭,主動擁抱新技術、新業態,吸引創新力量。對於此次滴滴在臺上線,臺灣交通主管部門通過媒體表態稱:創新產業來臺若能運用科技提供民眾叫車、提升服務品質,「只要合法,會樂觀其成」。雖有所保留,但也可以一窺島內對於追趕大陸科技創新頗感壓力。
2018年一開始,以大中華區為起點,又以全球第三大網約車市場拉美為抓手,估值已超Uber的滴滴有清晰的國際化脈絡規劃。相比Uber的強勢和單刀直入,並最終四處碰壁,滴滴在海外戰略明顯更為靈活,顯得遊刃有餘:對於已經有成熟本土打車品牌的市場,滴滴採取建立技術資源合作並投資入股的方式,獲取當地經驗;對於有市場潛力並適合直接進入的國際市場,積極進入並樹立自己的品牌。而在臺灣通過特許代理方式落地,更是世界網約車產業一項新的實踐。進入海外市場的滴滴或許會面臨新的不確定性和挑戰,但就像滴滴創始人、CEO程維說的那樣:「對於滴滴而言,整個旅途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