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灰復燃的航母計劃
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並沒有像德國一樣被多個國家分割佔領,而是由美國單獨控制(除了南千島群島即日稱的「北方四島」被蘇聯軍隊佔領),因此,1947年頒布新憲法、保留天皇作為名義元首,同時進行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改革的日本,很快就由於1950年韓戰爆發而得到了經濟復甦,同時也被納入了美國的遠東軍事體系中,標誌性事件是1951年《舊金山和約》《美日安保條約》的籤訂。日本政府立刻在美國的全面指導下開始恢復武裝力量。
1952年日本成立海上保安廳警備隊,吸納被解散的舊海軍人員,並向美國提議建立「反潛獵殺群艦隊」,試圖租借美國的數艘護航航母、反潛航母(參加過二戰的二手航母),令已經滅亡的帝國海軍航空兵換套軍裝、重上藍天(可以想見源田實對此必定大力歡迎),但立即遭到美國駁回。美國認為新組建的日本海上武裝只需要執行海域防衛和警戒任務,加強近海掃雷和反潛能力,為遠東美國艦隊保駕護航就已足夠,擁有起降固定翼戰機的航母實無必要(私下裡可能認為這對美國也構成威脅),於是以源田實為首的舊海航成員只好轉投獨立成軍的航空自衛隊發展(源田後來擔任航空總隊司令、航空幕僚長)。1954年保安廳海上警備隊正式改組為海上自衛隊,同時保安廳也提議建造一艘驅逐航空母艦,但此提議同樣無疾而終,1957年在獲得國會通過的「一次防」(第一次防衛力整備計劃,以下類推)中所得到的不過是綾波型對潛護衛艦(DDK)而已。固定翼載機航母方案實在難以獲得政治層面的認同,而且當時日本百廢待興,難以承受其預算,因此海自決定退而求其次,將直升機航母作為突破口。
偷換航母的概念
直升機在二戰末期便已少量投入戰場,舊日本軍隊也曾研發過早期直升機,但直升機技術真正成熟是在韓戰期間。直升機是垂直起降的,以其作為海軍航空兵發展的初始臺階,適合於執行巡邏預警、反潛反水雷、運輸救災等任務,成為許多受現實條件限制無法建立固定翼戰機航母艦隊的國家海軍的實惠選擇,日本亦不例外。1960年,海上自衛隊試圖將防衛廳技術本部構思的全直通平甲板直升機航母(CVH)方案列入「二次防」計劃,其中CVH-a方案是基準排水量23000噸、既搭載反潛直升機也搭載S2F反潛固定翼巡邏機的航母,而CVH-b方案是基準排水量11000噸、只搭載反潛直升機的航母。但CVH方案剛出臺便遭遇1960年《日美安保條約》改訂引發的政局混亂,時任防衛廳防衛局長的海原治以「戰敗還不到二十年,東京貿然裝備航母必然引起美方的疑慮,使整個國防計劃受到影響,海自不能因為一己之私置國家前途於不顧」為由將它給打壓下去了。
日本海自最早構思的CVH-b反潛直升機航母方案預想圖
「二次防」的最大成果是日本第一艘裝備飛彈(「韃靼人」防空飛彈)的軍艦——DDG天津風。1965年列入預算計劃的新一代反潛護衛艦(DDK)峰雲型總算找到了一個突破口,裝備從美國引進的QH-50反潛無人直升機,並打算再引進美國卡曼公司的SH-2F海妖直升機上艦替換無人直升機。但QH-50本身就被證實操縱困難(以60年代的電子設備水平來說無人機並不實用)、容易損失且成本高昂,經過數年試用之後峰雲型DDK只好以老舊的「阿斯洛克」反潛火箭彈替代其位置。隨著60年代古巴飛彈危機、越戰等的推動,冷戰進入白熱化,蘇聯海軍遠東艦隊也以驚人的速度膨脹(其最大的威脅是核潛艇),日本自衛隊的武裝強化漸漸得到美國默許,於是海自開始策劃建立「八六艦隊」。當然,和戰前以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搭配的「八八艦隊」完全不同,這一新時代的艦隊是以8艘新型護衛艦和6架直升機搭配而成的,其中2艘護衛艦是直升機護衛艦(DDH),可各自搭載3架美國西科斯基公司HSS-2(美國海軍原編號,後改為SH-3A)海王直升機。
1970年「三次防」計劃的重中之重——4700噸級DDH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開工,首艦於1973年2月服役(2009年退役),與舊海軍金剛級戰艦三號艦榛名號同名。二號艦在石川島播磨造船所開工,1974年11月服役(2011年退役),與金剛級戰艦二號艦霧島號同名。新時代的日本艦載航空兵終於踏出了第一步。DDH榛名、霧島的最大特徵是其長達159米的長艏樓型艦體後半部分由直升機庫和起降平臺(50×15米)連成一片,有充分空間實現搭載3架HSS-2直升機(後陸續替換為更先進的HSS-2A、HSS-2B、SH-60J海上黑鷹直升機日本版)的目標,這也是當時世界海軍中非航母型軍艦中搭載直升機數最多的(以蘇聯海軍為首的各國海軍巡洋艦也不過搭載2架直升機而已),充分反映了日本海自戰略的獨特性。海自再接再厲,在「四次防」計劃中列入1艘大型直升機護衛艦(DLH),基準排水量8700—10000噸,預定搭載6架直升機並裝備美國最新的「標準」防空飛彈系統,其最大特徵(也是海自心馳神往的關鍵)仍然是全直通甲板。可是DLH方案照舊遭到了海原治(已升任國防會議事務局長)的激烈反對,同時也因為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的政府財政困難,無果而終。
開創日本海軍航空兵新歷史的DDH-141榛名號,外觀很容易讓人回想起航空戰列艦
於是海自只得籌劃建造榛名型DDH的2艘改進後續艦,這便是5200噸級DDH方案,首艦白根號於1977年在石川島播磨重工造船廠開工,1980年服役(2015年3月25日剛剛退役),二號艦鞍馬號於1978年同在石川島播磨造船廠開工,1981年服役(預計將在2017年退役)。白根型DDH本身只是榛名型的有限放大版,同樣可搭載3架直升機,其最出名的事件是2007年白根號艦上發生火災,駕駛艙下方的戰鬥指揮所(CIC)以及指揮通信系統全部被燒毀。海自一度討論要令其提前退役,但後來將2009年退役的榛名號的CIC系統拆裝到白根號上,勉強使其堅持至今。鞍馬號也不是省油的燈,2009年曾與韓國貨櫃貨船相撞並引發火災。總之,白根型DDH是不能令海自感到滿足的。
航母建造成為現實
時間進入到80年代,蘇聯軍隊以圖22M超音速轟炸機發射高速飛彈為代表的先進裝備與技術對美日遠東防衛體制構成了更嚴峻的挑戰,同時日本政府醉心於國家經濟規模的膨脹(當時全世界眾口一致認為日本經濟總量很快將趕超美國),鈴木內閣、中曾根內閣相繼提出日本要拓展「海上防線1000海裡」,照此精神防衛廳成立了防衛改革委員會,其下屬洋上防空體制研究會於1986年提議建造15000—20000噸級載機護衛艦(DDV),預計搭載數架反潛直升機、預警直升機和最多達10架AV-8B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以英國航母使用鷂式戰機參加馬島戰爭(1982年)的優異表現來看,DDV方案顯然極具攻擊性,甚至有能力超出「海上防線1000海裡」的框架。雖然海原治此時已經退休,但這個野心勃勃的方案又被美國海軍高層出面否決了,後者認為日本海自應該優先裝備美國新研製的劃時代相控陣雷達與指揮綜合系統軍艦——宙斯盾驅逐艦,由此誕生了海自模仿美海軍伯克級驅逐艦設計建造的金剛級飛彈護衛艦DDG,1993—1998年間陸續服役。如果撇開美海軍駐遠東艦隊不談,日本海自再次擁有了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強大艦隊即「新八八艦隊」。海自四個護衛隊群,每個隊群都以一艘DDH作為「群直轄艦」(旗艦),率領包括金剛級DDG在內的另外七艘軍艦,搭載直升機組成「八艦八機」編制。
DDH-144鞍馬號,目前接近退役狀態。其剛退役的姊妹艦白根號預計將於2016年用作海自新研發的超音速反艦飛彈XASM-3的試驗標的艦,鞍馬號有可能被同樣處置
另一方面,雖然DDV方案被美國人一巴掌拍成碎末,但沒過幾年海自又開始蠢蠢欲動,首先在「03中期防」(03代表平成三年,即蘇聯解體的1991年)中列入8900噸級兩棲運輸艦方案,不但立刻刷新了金剛級DDG的排水量紀錄(7250噸),且是日本戰後第一艘全直通甲板軍艦。由此誕生的大隅級兩棲運輸艦,事實上屬於船塢登陸艦(並不需要遮掩的美海軍直接將其定義為LST),最上層全直通平甲板長120米、寬23米,總面積3600平方米左右,可並排停放6架直升機,可同時令2架CH-47支奴幹或CH-53海上種馬大型直升機起降。該艦仍然被稱為LST而非DDH的原因在於艦內並沒有直升機庫與相關支援維修設施,所以直升機確實只能通過它運輸而不能常駐艦上。大隅型運輸艦的艦體內擁有大型塢艙(可裝載2艘LCAC氣墊登陸艇)和車庫甲板(可裝載90式坦克或大型卡車)。3艘大隅級分別在1998年3月(大隅號)、2002年3月(下北號)、2003年2月(國東號)服役,使日本自衛隊遠洋武裝投送能力大為提升,同時也為未來全直通甲板DDH的誕生打下了技術基礎。
LST-4002下北號。該艦曾經以《反恐對策特別措施法》為依據,將外國軍隊和物資運輸到印度洋靠近阿富汗的沿岸地區。這是針對「禁止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打擦邊球行為
2013年美日聯合軍演中,美海軍陸戰隊的MV-22B魚鷹旋翼垂直起飛運輸機在下北號運輸艦與新建成的日向號DDH甲板上降落,這不但代表著軍事層面上海自的全直通甲板軍艦通過起降V-22魚鷹旋翼機可一舉擴大兵力投送範圍、提高效率,更代表著美國在政治上對日本軍事鬆綁的認可與推動(直接效果就是推動了日本購買裝備V-22,儘管衝繩民眾激烈反對V-22進駐當地軍事機場)。早在2000年大隅級登陸艦還在建造時,日本就馬不停蹄地再次提出:「下次『中期防』(海自)想要裝備具有先進情報通信設備、強化綜合指揮能力的高科技指揮艦。」(這是海自高官訪問美國聖地牙哥海軍基地時首先對美國人發表的。)當年的日本內閣決議即允許了建造具有全直通甲板、排水量終於突破萬噸的13500噸級新型直升機搭載護衛艦(滿載排水量近兩萬噸)。當時還有另外兩個非直通甲板DDH方案A、B案,但誰都看得出來A、B案只是為全直通甲板的C案打掩護而已。
DDH-181日向號。2013年的演習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搭乘MV-22B在其甲板上降落,而陸自則派遣CH-47支奴幹運輸直升機和AH-64D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搭載於該艦上,充分表明該型DDH的外向攻擊能力
2003年海自又提出向美國採購AV-8B鷂式戰鬥機的計劃,希望未來十年內總共採購53架該型戰機,與13500噸級DDH建造計劃相配合。明眼人一望便知是要復活1986年的DDV方案,但這一計劃在經過政治層面的權衡之後,還是被時任防衛廳長官的石破茂否決了(時任首相是2001年組閣的右翼保守政客小泉純一郎),同時石破茂表示認可海自採購V-22魚鷹旋翼機。
13500噸級DDH仍然以搭載直升機執行反潛任務為主要目的,2004年通過預算(當年是平成十六年,因此也可稱其為16DDH)正式成為日向級DDH,首艦日向號2006年在IHI(石川島播磨重工)橫濱造船廠開工,2009年3月服役,二號艦伊勢號2009年在同造船廠開工,2011年3月服役,兩艦分別成為海自第一、第四護衛隊群的中心指揮艦,取代退役的兩艘榛名級DDH。日向、伊勢作為艦名自然令人聯想起舊日本海軍那兩艘拼至戰敗的航空戰列艦,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戰後海自軍艦命名一直在抄襲戰前舊名,但將以前只有「決戰巨艦」才有資格持有的日本古制國名再拿出來用卻是戰後首次。日向級DDH的全直通直升機飛行甲板長195米、寬33米,設有4個起降點(即可同時操作4架直升機,對外宣稱是可同時操作3架),主要裝備最新反潛直升機SH-60K與掃雷/運輸直升機MCH-101(義大利阿古斯塔公司授權川崎重工組裝生產),寬敞的機庫(全長120米、寬19—20米)可以將整個護衛隊群的8架直升機全部收容,實際最多可收容11架(對外宣稱是4架)。其飛行甲板與兩臺升降機可承重30噸以上,可從容承受V-22魚鷹旋翼機乃至F-35B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儘管該甲板還是無法應對F-35B垂直起降時的噴射熱流。總之,日向級DDH即使不改造甲板,也已將直升機搭載、整備、起降作戰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同時還具備世界頂尖的ATECS先進技術戰鬥系統。
隨著新宙斯盾艦愛宕型DDG(2艘分別於2007、2008年服役)、秋月型(戰後第二代)DD(2012—2014年間快速服役4艘)等世界頂尖高科技軍艦的陸續裝備,2014年時四個護衛隊群再次整編,由1艘DDH(第一、第四護衛隊群裝備日向級DDH,第二、第三護衛隊群繼續裝備白根級DDH)、2艘DDG再加5艘DD整合成為機動運用部隊。海自武裝力量膨脹至此,用噸位更大、作戰能力更強的新型DDH取代臨近退役的白根級DDH已是板上釘釘,於是在2010年(平成二十二年),基準排水量19500噸級的22DDH預算順利通過,這就是出雲級DDH——最初海自曾想命名其為「長門」,因覺得太有刺激性而改為「出雲」,儘管這個名稱對於中國人來說刺激性更強。雖然日本仍然稱其為「直升機搭載護衛艦」,但世界各國一致同意將其歸類為直升機航空母艦(Helicopter Carrier)。首艦出雲號建造費用高達1139億日元,2012年1月由日本海洋聯合公司JMU(Japan Marine United,IHI在2013年合併環球造船組建的日本龍頭造船企業)橫濱工廠開工建造,2013年8月舉行下水儀式,2015年3月末竣工服役。二號艦24DDH被命名為「加賀」,於2013年10月由同船廠開工建造,2015年8月27日下水,預計將於2017年3月服役。2013年8月出雲號下水時,中國國內媒體報導鋪天蓋地,指出其與當年侵華艦隊旗艦同名實乃嚴重挑釁(按照此理24DDH加賀的挑釁意味更加嚴重,日本侵華戰爭中最活躍的舊航母就是加賀號),且有極大可能已具備搭載F35B戰機的能力,從而成為日本戰後第一艘貨真價實的航空母艦。
由於出雲號DDH正式服役僅有數月,而加賀號DDH剛剛下水,因此只能利用現有資料進行簡單評價。出雲級的全直通飛行甲板的尺寸更上一層樓,達到長245米、寬38米,面積是日向級的1.5倍,直升機起降點增至5個,艦內直升機庫尺寸達到長125米、寬21米、高7.2米,兩臺升降機中較大一臺的尺寸達到長20米、寬13米。名義上搭載7架SH-60和2架MCH-101,實際最高可搭載14架直升機。對於出雲級DDH搭載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可能性,原海自艦隊司令官勝山拓聲稱:「(出雲)即使不經改造也能起降、收容F-35B。」而防衛省(2007年由防衛廳升級而來)則有官員站出來聲稱:「(出雲)雖然是可以進行改造的,但要獲得戰機還要培養人員,需花費龐大的時間與經費,現實來看是不可能的。」日本最新的「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2014—2018年)」所要建造的是通用護衛艦26DD(秋月型二代後續)和宙斯盾飛彈護衛艦27DDG、28DDG(以取代金剛級之前的旗風級DDG,使得海自8艘DDG全部成為宙斯盾艦),以及多功能護衛艦DEX(可能類似於美海軍瀕海戰鬥艦LCS,航速高達40節)。關於日本未來將建造至少是中等噸位的固定翼戰機航空母艦(甚至使用核動力)的猜測甚囂塵上,但目前還未有正式官方情報披露。
正如中國一些較冷靜的軍事學者所言,出雲級DDH實現了搭載F-35B戰機的目標,能夠在政治上為日本右傾思潮泛濫、美化軍國主義與侵略歷史、壯大「國威」而鼓勁,但是從軍事戰略角度看,出雲級DDH繼續保持大型反潛直升機搭載艦的作戰功能,與宙斯盾DDG、先進常規動力潛艇等相配合組成上空廣域覆蓋、海下多層獵殺的嚴密防衛體系,為美國海軍的遠東海空武裝力量提供前沿堅固防衛盾牌,才是為近年來美日通過強化「海空一體戰」資源整合的聯合戰力體系所做的最大「貢獻」,這份「貢獻」遠比出雲級勉強去裝備幾架F35B要來得大。至於日本未來裝備更大噸位固定翼戰機航空母艦的可能性,雖然從技術上看障礙不會太多,但其面臨的現實情況是國內經濟已萎靡不振多年,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所謂「安倍經濟學」為其打入的刺激性「雞血」也很快失效,海自官員自認「時間、經費的耗費都不現實」倒也不完全算是過謙。且戰後數十年間多次將日本固定翼戰機航母計劃「剛冒芽便摘掉」的美國,近年來看似對日本的軍事膨脹態勢儘量鬆綁甚至幕後鼓動,但真正涉及戰略級武備(諸如遠程攻擊飛彈、核動力潛艇乃至核武器)時難道會改弦易轍嗎?恐怕這「玻璃天花板」是仍然存在的,這也是日本將其國家安全利益的維護、拓展均寄託於自私自利的美國,而不是認真反省歷史、實現與周邊國家的和解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本文摘自《日本航空母艦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