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意見領袖丨夏春(諾亞控股首席經濟學家)
在昨天的文章《全球股市2020上半年表現背後的知識點和行動點》裡,我們提到近期香港金融機構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恒生指數可能下半年回到年初28000點的水平,第一個原因就是港區國安法有助於香港穩定繁榮。我們從5月21日港區國安法的消息傳出後就一直堅持這個觀點,5月22日港股的確下跌了5.56%,但隨後很快就收復失地,並持續上漲。
6月30日,港區國安法正式通過,到7月2日,恒生指數在兩個交易日上漲了3.4%,相對於5月22日的低點,上漲了9.6%。如果不是7月1日香港紀念回歸放假休市,這樣的成績原本可以早一天實現。
這裡要告訴大家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就是當一個出乎大家意料的消息出來時,短期內市場更可能下跌,因為不確定性增加了,投資者都是不喜歡不確定性的。但市場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辨別,這個消息對股市長期表現是好還是壞。那些可以比別人更快做出準確判斷的投資者,就可以取得先機。
我們在過去一個月,做了四場講座,寫了四篇文章,以我們在香港12年生活和思考,告訴大家港區國安法有利於香港的穩定繁榮,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在微諾亞的平臺找到這些講座和文章。
現在港區國安法正式出爐,我們來看看昨天香港股市的表現。很多人最開始注意到的是地產公司漲幅顯著,香港五大地產商長實集團,新鴻基地產、恒基地產、信和置業,以及新世界,漲幅從最低到最高,分別是1.84%和7.6%。
除了港區國安法落地有利於地產商業發展,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房地產指數在2019年6月達到歷史最高點之後,因為持續半年的社會事件不斷下行,加上新冠疫情爆發,在今年5月初累積下跌了8.4%,但隨後房地產的成交量和價格都持續反彈,指數回到了去年9月底的水平,完全抵消掉今年疫情的負面衝擊。
在封關沒有外部投資者取得這樣的成績,反映的是香港房地產供不應求,以及投資者在美聯儲將零利率至少持續到2022年下的理性選擇。請大家留意,全球一線城市的房價近期都在反彈。
今年以來,香港房地產板塊本來是跑輸恒生指數,現在房地產回暖已成定局,並且在港區國安法出臺帶來社會穩定之後,會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資者買房,五大地產商的股價反彈也在情理之中。
港區國安法通過之後,美國眾議院也迅速通過了修改版的《香港問責法案》,威脅將制裁香港的銀行,但昨天銀行板塊也基本上普漲,大家可以先想一想是什麼原因。我們在後面會揭曉答案。
香港金融機構看好恒生指數下半年表現的另外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中概股在香港的二次上市。促進這一事件發展的重要事件是美國在5月20日推出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主要針對中國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加強監管,背後則是瑞信咖啡造假事件,以及中美緊張關係因為疫情再度升級。
如果大家記得今天提到的知識點就能想到,在遇到這樣出乎意外的事件後,中概股指數因為不確定性上升而下跌,但幾天後大家就看到了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將顯著利好香港股市的表現,中概股指數和恒生指數反而持續走高。
在美國,優質中概股在經歷短期下跌後,很快迎來亮眼表現,就是因為美股和港股的投資者對這些公司的認可。同時,投資者也知道美國對中概股加強監管雖然不利於差的中概股,但卻有利於優質的中概股。
在香港,由於港交所降低了公司上市門檻,接納部分海外公司二次上市,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等,這些都為中概股回歸敞開了大門。去年阿里巴巴成功回歸後,網易和京東分別在6月11日和18日在香港掛牌,上市當天股價漲幅分別為5.7%和3.5%。
香港投資者特別歡迎優質中概股的回歸,主要因為港股缺乏高估值的科技行業和非必須消費品行業的公司,而這些是在美上市中概股的主流。在香港,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的市值佔全部港股的比重超過30%,金融、地產、能源等低估值公司使得恒生指數估值長期都在全球處在低位,這與美股、A股形成鮮明對比。過去的港股市場裡,科技股騰訊一枝獨秀,隨著更多集中在新經濟領域的中概股回歸,有望改變香港市場上市公司類型單一的現狀。
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市場預期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來港二次上市的趨勢會加快,未來攜程、拼多多、好未來、新東方等大型中概股在香港陸續上市後,將大幅改變恒生指數的組成。
由於A股資金也希望通過港股通機制來配置其他優質資產,中概股回歸港股有助於提高交易活躍度和港股的整體估值水平。特別受益於中概股回歸港股的自然就是港交所了,昨天港交所漲幅超過6%,創下350元的歷史新高,開年以來累計漲幅超過35%。
不僅在美國的中概股回歸港股,中港股市互聯互通也在加速,中芯國際與吉利汽車計劃回歸A股就為國內的科創板和深圳的創業板帶來熱潮。事實上,騰訊、小米和美團都有可能回歸A股,在中港兩地同時掛牌。
從更加宏觀的意義上來看,中港兩地股市持續為國內企業提供融資平臺,有助減輕中央財政扶持企業的壓力,實屬一舉多得,為兩地投資者帶來更多投資機會,同時提升國內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可以幫助中國突破歐美國家的圍堵。
過去,一些人擔心新加坡將取代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實際上,資深的投資者就知道這樣的擔心被誇大了。實際上,新加坡交易所的掛牌企業數量,由2013年底的776家減少到今年5月的715家,同期,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數量由1600家增加至接近2500家,即使日本東京交易所也由不足1800家增至超過2100家企業。
5月27日,MSCI宣布放棄新加坡交易所,未來十年授權在港交所推出一系列MSCI亞洲和新興市場指數的期貨及期權產品。加上香港原有的恆指系列期貨和期權產品,將讓香港一躍成為亞洲衍生產品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香港將不再只是一個中國市場,而是投資亞洲的首選市場。
在香港今天的特殊時期,這次MSCI亞洲系列指數產品選擇落戶香港,不僅是對港交所投下了『信心票』,更是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和潛力投下了『信心票』。
港區國安法通過後,香港的銀行股大漲,以及港交所股價連創新高的背後,就是6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管局和澳門金管局宣布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雙向跨境理財通是繼股票通、債券通後,內地資本帳戶開放的另一重要裡程碑,是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的重大突破。
理財通為香港整個金融產業鏈以至其他專業服務範疇帶來龐大商機,為三地金融業界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也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多理財產品的選擇,促進人民幣跨境流通和使用,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未來我們還會看到「ETF通」,「保險通」等有利國內,香港和澳門家庭的金融業務陸續推出。
這些都充分展示中央對大灣區金融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突顯國家作為香港的堅實後盾,香港繼續在國家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中擔當引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