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一個適宜郊遊的周末,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內,大多都是舉家前往遊玩的人們。下午3點多,一輛自駕行轎車在動物園猛獸區停車,一位女性中途下車,隨後身後老虎突然出現,將女子拖走。車上隨行同伴救助時也被攻擊,造成1死1傷。
悲劇發生,在那個周末,不少人的手機都被「老虎傷人」的消息刷屏了。輿論廣泛關注,讓事件迅速白熱化!由此,網絡上的傳聞不斷!
今天上午開始,一則被老虎咬傷女子已因傷口感染死亡的消息,在社交媒體傳播,經過記者求證,該消息不實。
據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至少有兩名員工在北醫三院,幫助傷者家屬隨時處理相關事宜。經了解,受傷女子病情已經穩定,並非網傳的因傷重不治。
事發11天,事情進展如何?諸多疑問和質疑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一起抽絲剝繭,理性冷思考,也希望大家不要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
「老虎傷人」事件發生後,網上有關事情發生的原因——這個女子為啥要在猛獸區下車這個問題,出現了多個令人驚訝的版本!
A:受傷女子在老虎區開車門下車,是因夫妻吵架。
B:這女的是「小三」。
C:那女的是空軍副營長媳婦,平時就愛打架!
D:那男的是故意吵架,激怒他老婆在危險區域下車的。
重傷女子轉入重症監護病房、脫離生命危險後,傳出她是「職業醫鬧」,招來一片「活該」的網絡評論。
「有關醫鬧」說法的開端,是有網友朋友圈這樣寫道:
隨後,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一位「大V醫生」的微博轉發,並配文字:
焦點人物走到哪裡都是焦點,這不,剛剛在野生動物園全國焦點,這會就在北醫三院折騰。
在朋友圈中,不少人也看到這樣的內容:
於是,很多網友看到有關「醫鬧」的內容,情緒都被點燃了!「作死!」、「活該!」……罵聲像潮水一般撲面而來。
被「老虎襲擊」的一家人,真的是「職業醫鬧」嗎?
北醫三院官方回應:7月27日,北醫三院一位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於網絡上「傳言」傷者為之前到北醫三院的「醫鬧」,該工作人員予以否認。
與當事男子親近的知情人透露,他曾看到女子父親從老家趕來北京,到達北醫三院重症監護室門口時是中午,並非探視時間。父親心急,按門鈴,聲音大,要求進,隔著玻璃門,裡面的醫生解釋了一些不讓進的理由,一這不是規定探視時間,二怕危重病人感染和情緒不穩定。一來二去的「聲音大」持續了1分多鐘,父親被拒絕,可並沒有激烈衝突。記者覺得,老人家「喪妻傷女」,此情此景下做法也能理解。7月23日晚11時許,北醫三院,一名家屬站在手術室門口等待。
遇險視頻顯示:副駕駛的女子下車繞到駕駛位前,幾秒鐘的空當,老虎撲來,叼人而去;駕駛位的男子趕緊開車門去追,一度折回車門,再度去追;隨後,後座車門也打開,有人下車,視頻戛然而止。
於是,從視頻被公布開始,這位倖存者被安上了「與妻子惡意吵架」的嫌疑;他下車救人過程中一度折返,被視為「膽小懦弱」;兩位女士一死一傷,他安然無恙,被說成「苟且貪生」。
事發時真相如何?
據了解,網絡上流傳的視頻僅為一部分,事件全過程有完整的視頻,尚未公布,究竟發生了什麼,調查後應該可以說清;另外,據知情人透露,事發車輛裝有行車記錄儀,事發後已交給調查人員,若記錄儀開啟了錄音功能,車上是否有爭吵,女子究竟因為什麼下車,也應該能說清。
另外,當事男子的朋友透露,女子下車是為了調換駕駛位,並誤認為所駕駛車輛已經出了老虎區;還有,男子之所以下車救人時一度折返,是想確認車門是否關閉,畢竟,孩子還在車上。
「老虎襲人」事件發生後,次日凌晨就有媒體發出消息:
隨後,有消息曝出:傷人老虎即將被處死。於是,網上一片「心疼老虎寶寶」的評論聲!
7月24日,記者從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市場部負責人處獲悉,7月23日下午襲擊遊客致1死1傷的兩隻老虎目前正在虎舍,網上流傳老虎被處死為不實消息。
截至目前,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正停業整頓,更多的細節和事實真相,正等待權威調查結果。從事發到現在,11天過去。輿論從開始的震驚,到此後的憤怒,甚至網友的謾罵,這一切隨著時間漸漸降溫。有關「老虎襲人」的消息,也逐漸趨於理性與反思:
從動物園的管理制度——
到對於規則意識的思考——
再到對於「冷血看客」無底線的輿論撕扯,進行的理性反思——
最後,來看一位英國網友@longdongirl76對於此事的看法,你贊同他的觀點嗎?
「我為母女倆都感到遺憾。這名女子下車太蠢,但我們自己,一生中做過多少件蠢事呢?我知道我自己就做過。20歲沒到,我就在許多危險地帶爬山、危險水域遊泳,不知道水裡竟然有鱷魚,喝不知道什麼東西的飲料,等等。其中每件事情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然後大家會說,這是我自找的——他們說的沒錯。不過,我算幸運。許多人做過蠢事,最後都幸運地避免了闖禍。這位女士則沒那麼幸運。所以,她的確很蠢,但我仍然為她和家人感同身受。就算這是她的錯,對她和她家人來說,肯定還是一場恐怖而痛苦的經歷。」「一死一傷」的結果,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的悲痛。在慘劇面前,「冒犯他人隱私、戲謔段子、輿論審判……」這些對於悲劇承受者個人與家庭來說,則是一種殘忍的再度傷害。社會輿論和各類媒體都應該恪守新聞倫理,主動盡到一份責任,多一些溫暖的人性釋放,少一些冷血的無端指責;多一些「如何杜絕悲劇」的思考,少一些「消費悲劇」的推波助瀾。
震驚!考生篡改室友高考志願致其落榜,自己考上,曝光後竟要求對方寫諒解書
午休 | 她就靠一張白紙,火遍了全世界!
好消息!「地震預警」首次被列入保險範圍,誤報漏報最高可獲賠500萬!
來源:法制晚報、微信公眾號「中國之聲」,綜合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北京青年報、南方新聞網、新文化報等整理
本期編輯:石玲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