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劉鑾雄、謝賢、劉嘉玲等眾多名人皆是福臨門的座上客。因為廚藝高超,許多廚師都被富豪聘為家廚。
近日,港媒報導稱,福臨門第三代「掌門人」徐德強遭起訴討債,涉及金額高達3290萬港元(約合人民幣2942萬元)。
說起香港的酒樓,福臨門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它被稱為「富豪食堂」,劉鑾雄、李嘉誠、謝賢、劉嘉玲等眾多商界、娛樂圈名人皆是福臨門的座上客。
有人說,「吃過了米其林三星的諸多茶餐廳,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家米其林一星的福臨門。」
即便米其林指南最高也就給過它兩顆星,但福臨門依舊是港人最愛的那個味道。
01
富豪的食堂,港人的情懷
前不久,香港漁護署指出,香港女富豪周巧兒被曝確診新冠肺炎,其潛伏期具體行程曝光,曾出入多個高端場所,其中就包括福臨門。
周巧兒 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劉鑾雄曾說過,「我如果不是在家裡吃飯,就是在福臨門吃飯。」
據了解,大劉被媒體拍到最多的場面,就是出入福臨門。
搜狐網曾報導,福臨門有大劉的「御用包廂」,每次劉鑾雄去福臨門吃飯,門外都有大批保鏢。大劉每年在福臨門的消費高達400萬港元,相當於平均每天為福臨門貢獻1萬多港元的營收。
後來大劉患了糖尿病,口味變清淡。據大劉介紹,福臨門的廚師離職後,還未找到工作,於是就僱傭他們當家廚,是為了防止廚藝失傳。
除了劉鑾雄,賭王何鴻燊、四叔李兆基、許晉亨、李澤楷等也都是福臨門的常客。
百家號「森森說八卦」提到,當年,福臨門旁邊有很多人專門幫富豪們停車,賭王和幾位太太每次去吃飯,都會給足他們1000港元小費。逢年過節,這群人一天的收入能達到五位數。
因為經常為富豪們舉辦豪華宴會,福臨門的第三代經營者徐德強曾表示,「餐廳的經營狀況一直與恒生指數以及更廣泛的宏觀經濟狀況和變化掛鈎。」
除了富豪們愛去「福臨門」,不少明星藝人也喜歡來這吃飯。
張國榮生前經常和唐先生到福臨門打牌吃飯;劉嘉玲、謝賢也喜歡在福臨門聚餐。
有富豪、有明星,福臨門就像一個「狗仔情報站」。過往,在福臨門發生過不少轟動全城的娛樂新聞。
福臨門一直都是「粵菜食肆佼佼者」,它在灣仔的旗艦店有四層樓,外面掛著的大招牌有種濃鬱的復古風。福臨門的裝修是很古典的廣式酒樓裝修風格,歲月在這裡留下了痕跡,但並沒有讓它陳舊。
福臨門灣仔店 圖片來源:福臨門 Facebook
當然這裡的價格也不便宜。在福臨門的營業部,存放著一本本10年前、20年前的舊菜單,現在的菜單與老菜譜相比變化並不大。中國新聞網此前曾報導,福臨門菜品價格較高,以套餐為例,一客魚翅、25頭吉品鮑、龍蝦、乳鴿、炒飯加燕窩要2500港元。
此外,福臨門提供會員服務,分金卡、白金卡和黑鑽三個級別,對應的最低消費分別是每年3萬、15萬和30萬港元。不過,需要福臨門先邀請,顧客才能申請。
02
老字號背後的神秘人
香港以前有句俗語,形容一個人不自量,就會說,「你以為你是何東啊。」
何東何許人也?賭王何鴻燊是他的侄孫,他是香港開埠後的首富,也是香港第一位特許住進半山區的華人富翁。何東原名何啟東,是香港著名買辦、企業家、慈善家。
而福臨門的創始人徐福全,過去正是何東家的主廚。
1908年,徐福全出生於廣東,自14歲入行當學徒以來,很快就成為當時清朝官邸的主廚。由於廚藝精湛,後來被何東邀請到家裡做家廚。
然而,徐福全的志向遠不止此。
1948年,40歲的徐福全辭去家廚工作,開始自立門戶,創立「福記」到會服務,替主顧上門置辦宴席。
受到當時在何東家任職西廚的夥伴啟發,徐福全將西式烹調方式融入傳統粵菜中,形成了獨有的烹調「藝術」。
當時的香港,叫得起到會服務的基本都是大戶人家。徐福全備好食材,到客人家即時烹調。久而久之,他摸清了富豪們的口味,也贏得了他們的口碑。
徐福全 圖片來源:福臨門官網
1953年,「福記」改名為「福臨門」,取中國傳統的「福到」之意,希望廚師的到來可以給食客帶來幸福感。
徐福全曾說,無論廚師多麼有才華,沒有一流的食材都不會給美食留下深刻的印象。「應該允許配料說話,而不要過多添加調味料和人造香料。」
只採上等時令食材,一直都是福臨門的制勝法寶。
03
「不時不吃」
古人言:「天下所有之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有也。」
粵菜歷史悠久,起源可遠溯至距今兩千多年的漢初。當時就有人說,嶺南人「物無不堪啖,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粵菜講究原料的季節性,「不時不吃」。吃魚,有「春鯿秋鯉夏三犁(鰣魚)隆冬鱸」;吃蛇,有「秋風起三蛇肥,此時食蛇好福氣」;吃蝦,則是「清明蝦,最肥美」......
古代飲食文化側影 圖片來源:新浪網
師承徐福全的粵菜名廚羅安,曾在福臨門擔任行政總廚。
星曜堂國際廚藝學院創始人在微博上回憶,曾親眼目睹羅安炒飯。羅安堅持:八分食材、半分處理、一分烹調和半分時間。而這四種因素也分先後次序,十分講究。每一次上環乾貨店的第一手鮑參翅肚,也必留給他親自去選購。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羅安為人低調,網絡上關於他的記載寥寥無幾,不過,自他手下教出來的米其林星級粵菜名廚卻數不勝數。福臨門的廚師因為廚藝高超,許多都被富豪聘請成了家廚。
1968年,60歲的徐福全宣布退休。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和當初徐福全離開何東家一樣,福臨門的高級廚師也都相繼離巢自立門戶。年僅20歲的小兒子徐維均開始擔任福臨門首席主廚。
徐維均排行第七,人稱「七哥」,他也是家中唯一一個跟隨徐福全學過廚藝的兒子。
「每天早上七點起床,跟著父親去中環高盛茶樓飲茶,八點十五到中環街市買貨,先選雞再等長洲海鮮九點前到貨。」徐維均14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挑選食材、鑽研烹飪。
他說:「父親教導,食材不好,什麼師傅都沒用,食材好才能做得好。怎麼買時令靚貨,如何講價,就連睡覺都會記得。」
徐維均 圖片來源:家全七福官網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下文會提到),徐維均不得已離開福臨門,另闢天地創辦全新品牌「家全七福酒家」。
家全七福延續了徐福全「只採上等時令食材」的要求,無論是產自日本青森縣的幹鮑,還是印度洋花膠,全部由徐維均親自挑選,確保品質上乘。
食客會因為想念某種味道,⼀次又一次要求品嘗那些菜式,讓記憶中的味道在味蕾上翻騰,是味覺的享受,也是心靈上的⼀種慰藉。福臨門的第三代接班⼈之⼀徐淑華說:「富豪愛常常光顧的,不是只能提供高級名貴⾷材的餐廳,⽽是「能符合他們期望」的餐廳。」
而福臨門不變的,就是對選⽤優質⾷材的堅持及出品的穩定性。
現任福臨門(澳門)主廚的陳佑良,在食材選擇上同樣十分挑剔。比如高湯一定用4斤以上的老雞;雞肉菜一定取材三黃走地雞;招牌炸子雞也用三黃雞但毋須走地......
04
大廚沒能勝過資本市場
1977年,徐福全去世,福臨門交由兩名兒子打理,五子徐沛鈞(五哥)負責餐廳營運,七子徐維均(七哥)負責廚房出品。
豪門多恩怨,2011年,福臨門家族也上演過一場兄弟對簿公堂,鬥錢爭股權的大戲。
據香港文匯網報導,徐沛鈞想要擴張賺錢,徐維均卻認為「慢工出細活」,不想擴張。當時,「五哥」找來了華人飲食集團幫忙,出高價買下了「七哥」手上的股份。
經過了三年的官司,最後「五哥」擊敗「七哥」,拿下了福臨門。
徐沛鈞(右)與徐維均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然而,福臨門的擴張之路並不平坦,福臨門尖沙咀店米其林評分時不時被「掉星」,2015年和2016年都沒有拿到星星。
香港文匯網報導稱,「五哥」的兒子、福臨門第三代「掌門人」徐德強早年在基金公司工作,他認為家族品牌放到資本市場上,一定可以大有作為,才「鼓動」父親買下「七哥」的股票,擴張福臨門。
可是,門店可以複製,不同廚師做出來的味道卻不可複製。
看福臨門廚師陳佑良炒菜,一瓢油下去,火焰直串三尺,動作一個接一個,急促又幹練。他說:「這裡靠的不僅有經驗,還有對的情緒、靈感、手感等。」
福臨門開業至今,80%的客人都是相熟的老主顧。在老字號餐廳裡,吃的是記憶中的味道,也是胃口裡念舊的情懷。
可是,當「傳統」成為商業噱頭,看似熟悉的美食卻變味兒了,還有多少人願意去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