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江丹
春光正盛,是嘗鮮的好時節。那些剛冒出嫩芽的野菜,被煎炸烹煮,成為盤中美味。人們很早就懂得珍惜這種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在不同的時節,發現不同的食物。宋人林洪便在他那本著名的菜譜《山家清供》中,記錄了一些春天的菜餚,比如「山海兜」「山家三脆」,其中的重要食材便是鮮嫩的春筍。食物不僅用來果腹,林洪還為之加注了別樣的意義。在《山家清供:人間有味是清歡》中,知名學者費勇解讀了林洪在菜譜裡書寫的生活美學。
自是山林滋味甜
據《山家清供:人間有味是清歡》介紹,宋朝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一座高峰,而時人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則是一部結合其人生軌跡的飲食文化類隨筆,其中既有菜譜,又有詩詞典故,呈現一種樸素的飲食美學。
所謂「山家」是指山野人家,「清供」則是指清淡簡雅的食物,《山家清供》裡記錄的104道菜餚便是質樸自然的山林之味,都是普通人家的吃食。
既是山林之味,食材取用難免受制於時節。在《山家清供》中,林洪便寫了諸多時令菜。「山海兜」便是在春天食用才夠鮮美,山家鮮嫩的春筍和蕨菜,配上當季的魚蝦,燒火烹煮,「山和水相遇,鮮上加鮮」。菜名取自詩人許棐的詩作:「趁得山家筍蕨春,借廚烹煮自吹薪。倩誰分我杯羹去,寄與中朝食肉人。」還有一道清脆爽口的「蒿蔞菜」也是春天的時令菜,「採摘蔞蒿嫩莖,去掉葉子,用開水焯一下,再把油、鹽、醋澆在上面做成菜,也可以放點肉臊,又香又脆,著實令人喜愛」。
「山家三脆」吃的也是春天的鮮美,「嫩筍、小野蘑菇和枸杞頭,放到加了鹽的開水裡焯熟,同香熟油、胡椒、鹽各少許,醬油、滴醋拌著吃」。宋代藝術家趙竹溪曾專門為這道菜著詩:「筍蕁初萌杞採纖,燃松自煮供親嚴。人間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
唐代詩人杜甫在《槐葉冷淘》中寫了一道盛夏時節開胃的冷麵:「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將這道在唐代就頗受歡迎的消夏美味細細道來,翻譯成白話便是:「夏天,採摘長得鮮嫩的槐葉,用開水稍微焯一下,研碎後濾出清汁,和面做槐葉淘,用醋、醬做成調味汁。將細細的麵條聚攏,裝盤,看上去翠綠可愛。」
夏天還有一道甜食,僅看林洪介紹的做法就讓人垂涎欲滴。大個的生李子去皮和核,放到白梅、甘草湯裡焯一下備用。去松仁、欖仁、核桃仁和瓜子仁搗碎,淋上蜂蜜,填滿在李子裡,放到小甑裡蒸熟。林洪寫道,這道甜食叫「耐糕」,其中「耐」字有以節義自守的意思。
落英仍好當香燒
秋天瓜果豐盛,魚蟹肥美,可口的菜餚就更多了。比如這道「蟹釀橙」:「挑選個大的黃熟橙子,截掉頂部,剜掉裡面的果肉,留下少許的橙汁。將蟹膏、蟹肉填充到橙子內部(在此之前要將螃蟹蒸熟),再將橙子蓋蓋上。最後放入小甑裡,用酒、醋和水蒸熟。用醋和鹽蘸著吃,又香又鮮。」還有一道類似做法的「蓮房魚包」,把酒、香料和活鱖魚肉填在挖空的蓮房內,上鍋蒸熟,用蓮子、菊花和菱角做成湯汁調味,想來也是鮮美之極。
在宋代,食物的儲存技術遠沒有現在這般發達,因此到了溫度較低的冬天,時蔬必然少了很多,梅花時常出現在這個季節的美食菜譜中。比如「梅粥」,將地上的落梅掃到一起,洗淨、晾乾,放到用雪水煮的白米粥中繼續熬。宋代詩人楊萬裡有詩言:「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另一道「蜜漬梅花」也讓人心動,雪水浸泡白梅肉,再加上梅花發酵,用蜜浸漬,可以佐酒,風味堪比掃雪煎茶。
實際上,林洪的《山家清供》在介紹這些美食時,並非是按照季節順序。林洪的重點也不在於寫這些食物到底有多麼美味,他更在意的是這些食物裡所蘊藏的生活哲學。
費勇顯然讀懂了林洪,他梳理《山家清供》,發現其中有23道菜對應了23首詩。「讀菜譜,也是讀詩,既可以感受到食物的細節和溫度,又能品味詩中的意境。詩歌令食物增色,果腹之餘,還能喚起人對於詩意生活的感受和想像,讓吃這件事變得不俗。」費勇寫道。
據費勇的解讀,這些菜中還有12道「名士風味」,林洪在介紹一些菜時輔之了一些古人的生活經歷,他們對食物的喜好恰恰折射出他們的人生態度。還有12道菜是以花入饌,體現了宋代飲食文化的雅致,「古人吃花,其實是希望吃得更潔淨,由此希望獲得更輕盈的身心」。水果作為食材則出現在7道菜中,在費勇看來,這是借用其清香來為美食增添韻致。在介紹其他的菜時,林洪還加注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藍田玉這道菜,表達了清心寡欲對於延年益壽的好處,批判了服玉以求長生的社會風氣;雕菰飯和鴛鴦炙(雉)這兩道菜,則是想告誡人們孝順父母;進賢菜,寄託了古代后妃諷諫君主選賢任能的願望;蓬糕,想說的是食物不分貴賤,不要人云亦云、一味追求高大上的食物……」費勇如是解讀。他認為,讀書會薰陶我們,吃的食物也會塑造我們的內在品格。
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山家清供:人間有味是清歡》中,除了詳細解讀林洪的《山家清供》,費勇還向讀者介紹了不少古代飲食的知識。
在費勇看來,《山家清供》這種記錄美食的菜譜出現在宋朝,並非沒有原因。宋朝民間富庶,而宋朝的老百姓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正式開啟三餐制的平民。費勇寫道:「在此之前,按照規定,老百姓是只能一日兩餐的,諸侯可以一日三餐,皇上則是一日四餐。宋朝開始了一日三餐,不僅說明體現等級制度的用餐制度失效了,還折射出了宋朝貨真價實的繁榮。因為只有老百姓富裕了,才能吃得起一日三餐。」
蔬菜以素菜的名目獨立,也是始於宋朝。據費勇介紹,在唐朝及以前,蔬菜只是肉食的佐料配菜。宋朝已經有專營素菜的素食店,食素菜幾乎是一種潮流,被時人視為一種人生志趣的表現,因為素菜更能體現食物的本來的味道,所謂「真味」。蘇軾後來喜歡一道「驪塘羹」,實際就是蘿蔔青菜湯。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炒菜技術開始成熟。在炒出現之前,古人常用的烹飪方法有蒸、煮、燴、烤、糟、滷、涼拌和燜。受制於鐵鍋以及植物油生產技術的發展瓶頸,炒菜出現得較晚。」費勇介紹。儘管這時候已經解決了炒菜的難題,但是人們還是更喜歡簡單的煮菜,炒菜最終普及已經是明清時候的事了。
費勇猜想,林洪一生中或許吃過許許多多的食物,《山家清供》裡的那104道菜,各有各的使命,但核心始終只有一個:「人間有味是清歡」。在費勇看來,一飯一蔬,皆是飲食的藝術,而飲食則是過日子的藝術。一日三餐的食物中,也有值得發現和賦義的生活美學。
林洪生前因自稱是林逋的七世孫而遭受詩人的非議和嘲笑。據費勇介紹,林逋通曉經史百家,是那個時代的明星,林洪此舉也被認為是攀附名人蹭熱度,林洪是否因此憤怒不得而知,但看他在《山家清供》裡的一字一句,大概是沒有受到負面聲音的影響。一切忠於熱愛和信仰,自能摒棄雜音,專注於屬於自己的快樂。
「也許,它(《山家清供》)還悄悄改變了一個人對待食物的態度,吃飯不僅僅是吃飯,它還關乎人品,吃東西也是可以很美好的。」費勇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