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中國工程院舉行學習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科學精神座談會。「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發言中表示,中國工程院在這次抗疫中經受住了考驗,為疫情防控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一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與2003年抗非典時有很大不同,這一次,他也與30多個國家分享,但分享的不僅是中國抗疫的經驗、體會,還有中國抗疫的規律、機制。「包括我們下一步怎麼做,我們對疾病預測的模型,以及我們對重症患者的發展預測、動物模型、治療方法等。」
鍾南山在發言中說,自己是資深的老院士了,1996年成為工程院院士以來已經24年了。20多年來,有幾點感受自己有比較深的體會。第一,24年來,自己學習了一些老院士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的精神,這一條對他影響很深。「我聽了一些老院士的講話,他們的為人,我覺得應該向他們學習。2003年非典時我也是堅持用事實說話。包括2015年的MERS,也是按照我在工程院的這段時間遵守的這一條來做的。」
第二點是要注意轉化。鍾南山說,幾年前,習近平主席在和兩院院士座談時說,搞科學研究,必須和經濟建設聯繫起來,光是出論文是不夠的,我們實驗室的樣品要變成產品、商品。在這方面,中國工程院做得是比較好的。哪怕在最高的學術雜誌上發表了文章,也要考量它對醫學診治有什麼指導作用。「這一次(新冠疫情)也給了我們一個很深的教育,我記得在武漢,治好的人跟有病的人混在一塊。後來,以王辰院士為首的專家團隊建立了方艙醫院,一兩萬人就能從中分出來了,使得我們很快就控制了疫情。在科技方面也是這樣,我們懂得了如何用科技指導實踐。」
鍾南山還表示,這一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與2003年抗擊非典時有很大不同。「非典時,我去了30多個國家講述中國抗擊非典的經驗。這一次我也與30多個國家分享,不單是分享經驗、體會,還有我們中國抗疫的一些規律,我們的機制,我們下一步怎麼做,我們對疾病預測的模型,以及我們對重症患者的發展預測、動物模型、治療方法,都有一些研究的指導。這也是中國工程院給我的啟發。就是說,要經常想到,做研究要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鍾南山還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表示,自己還有一點很深的體會就是,院士要不斷學習。「現在有很多交叉學科,這一次我也學習了一些大數據、AI、5G、雲平臺,都用在我們的診療裡面,院士也要好好學習,不斷提高。」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通訊員劉莉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