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8月23日電 題:福建義工俱樂部 那些進藏支教的日子
作者 郭熙嬋
背上行囊,踏上前往大西北的火車、汽車,走向藏區的學校,對已經在福州教了十幾年小學英語的教師王心曦來說,已經是第二回了。今年6月27日,王心曦與福建義工俱樂部10多名義工一起,前往西藏林芝地區完小(完小:一到六年級的小學)支教,歷時一個月。
雖然進藏支教結束已半月有餘,但在和記者聊起支教生活時,王心曦仍難掩心中的興奮。和藏族學生跳鍋莊舞、為孩子們舉辦趣味運動會、孩子們寫的作文……王心曦為記者展示一張張記錄支教生活點滴的照片,看著照片上孩子純真的笑臉,王心曦說,就算是現在看照片,還是會有一種感動在。
此次進藏支教由民間組織福建義工俱樂部主辦,前往支教的義工隊伍包含在職教師及在校大學生。福建師範大學教師何文錦,是第一次參加支教這樣的義工活動。何文錦說,當老師16年來,支教一直是她最大的心願,「這次終於如願了。」何文錦開心地扶了扶眼鏡對記者說。
何文錦在此次支教中負責給孩子們上數學課。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何文錦發現藏區孩子的知識面相對較窄。「比如我在給他們上對稱圖形課程的時候,我會舉一些知名建築來補充說明,像北京天壇啊法國艾菲爾鐵塔之類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都不知道這些建築。」震驚之餘,何文錦更加認識到支教對於孩子們的重要性。
「進藏支教我們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把外面的世界帶給藏區孩子,藏區有些地方的通訊條件都還不是很發達,我們義工過去,把外面世界的新鮮事告訴他們,像我們這次有個義工就帶了自己的Ipad去,孩子們都感到很新奇;二是促進藏區老師和沿海發達城市老師之間的教研交流,通過相互聽課、相互探討,也許可以給藏區老師教學上一些借鑑。」福建義工俱樂部負責人張復星向記者介紹道。
作為進藏支教的主策劃人,從2008年,福建義工俱樂部開始大西北支教以來,張復星算是高原的常客了。這次支教,他擔任體育老師。對他來說,在高原上運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藏區的學校幾乎不安排正式的體育課,但學生們天生的體育底子好,身體素質非常棒。」張復星說,「我們能教的就是正步走、立定跳遠、跑步、平衡感。」
每一個動作示範過去,還要喊口令,學生正玩得熱鬧,張復星就先喘上了。「我還算好的了,畢竟常來比其他人要適應得多。一些初次來的女教師,有時候在課堂上喊上個幾嗓子,就會喘得很厲害。」
高原反應是義工們進藏支教所面臨的最大困難,王心曦打趣地說:「何文錦老師連速效救心丸都帶了。」何文錦在一旁點點頭,「最後還不真派上用場了。」除了高原反應,吃夾生飯、配菜種類少、用水不方便等困難也都一一考驗著義工們,但如今讓他們回憶什麼困難是最刻苦銘心的,義工們都搖搖頭,表示「既然都克服了,也就不算多難。」
進藏支教的日子裡,通訊不便,生活艱苦,支撐義工們堅持到底的除了藏區孩子們的純真,還有的便是福建義工俱樂部義工們之間的相互扶持、相互感動。
福建義工俱樂部是致力於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民間自發性、互助性的NGO(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組織。創始人之一的張復星求學時代在歐洲見到義工組織的盛行,便決心把國外的義工理念帶回中國內地。
「老實說,做義工對個人利益是沒有任何幫助,但在人生歷練方面,卻會讓你受益一生。說得煽情一點,這真的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之旅。」第一次接觸義工的何文錦如是說。
「現在有太多的人不相信世界上還有愛心這回事,其實我們剛開始也是抱著懷疑的心態加入,但是參與其中後,你會慢慢被同行者感動,你會發現,世間還是有真情在。」從2010年便加入福建義工俱樂部支教項目的王心曦在採訪的最後深有體會地感慨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