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味蕾記憶 最初的本色味道

2021-02-27 豆果美食

歡迎點擊上面關注豆果美食 ☝

上海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也許是如夢如幻的浮華,也許是群魔亂舞的躁動,但是對於NeonMonkey來說,更多的是感情與夢的寄託,我們不妨跟著NeonMonkey,一起靜下心來感受上海最初的本色味道。

已經數不清這是第幾次帶初到上海的朋友來南伶酒家吃飯了,這幢雖不再光鮮卻依然優雅矗立的小洋樓,聽我阿娘(上海話對奶奶的稱呼)說,原是一代名伶周信芳的故居,後為上海京劇院所用,但從我記事起,相當長的時間裡,它一直是我最喜歡的餐廳,以至於朝思暮想。思的,想的,不是他家主打的諸如煮乾絲亦或清蒸獅子頭之類的淮揚菜,卻是地道京味兒的片皮鴨。這看似不合理的存在,卻因為餐廳所在地的京劇院而又顯得合情合理。南伶,就是上海味道的縮影,本幫的和異鄉的,本土的和異國的,草根的和精緻的,家常的和創意的。各自精彩,卻又時不時相互交融。就像上海這座年輕而又充滿韻味的城市一樣,兼容並蓄,海納百川。

記憶片段一:摜奶油


慣奶油——是我對於西點最原始的認知。當時家附近的乳品二廠,也就是後來的上海圖書館,有個門臉不大,卻又對我充滿誘惑的咖啡廳。而誘惑我的,就是那用高腳杯盛著的,看著白如雪,吃著甜如蜜的摜奶油。

紅寶石小方

如今想來,那只不過是一杯攪打稀奶油,仔細想想,似乎還打過了頭。但那味道直到今天,仍是縈繞在我心頭的一種情結。依稀還記得,一次因為表哥的咖啡先上,我誤以為今天沒有摜奶油吃,而在店裡上演大哭大鬧耍無賴的戲碼。

紅寶石麵包房

現如今,從蔡家甜品的金牌拿破崙蛋糕,到Chaumont的馬卡龍,從日本的YAMAZAKI到法國的Sunfleur,我們的選擇越來越豐富,西點也越來越忠於原味。但每次經過紅寶石麵包房或牛奶棚,我都會特意進去,買上一杯摜奶油,挖大大一勺,塞進嘴裡,閉上眼睛,隨著淡淡奶香在嘴裡暈開,我確信:這,就是上海的味道。

蔡家甜品金牌拿破倫

記憶片段二:新利查西餐館


上海是中國最早開出西餐廳的城市。1860年(鹹豐十年),美商就在外白渡橋北岸開設了禮查飯店(今天的浦江飯店)。一直到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九層樓高的匯中飯店(今天的和平飯店南樓)在南京東路外灘建成開業,經營旅館、西菜、咖啡茶室、酒吧、舞廳等業務。

德大咖啡餐廳

上海西餐文化的進化史正式拉開帷幕。而落魄的俄國沙皇后裔們,更是用角錢的羅宋大菜套餐,讓西餐迅速在上海風靡開來。鼎盛時期,法租界的霞飛路,竟有40多家俄式西餐廳。而聰明的上海人又將西餐改良,進化成一個有趣的分支——海派西餐。法式紅房子、德式的德大、意式的天鵝閣、美式的上海西餐館,每一家都是一個傳奇,更是一種情懷。現在的上海,法式有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意式有8 1/2 Otto e Mezzo BOMBANA,日式有空蟬懷石料理,美式有羅斯福牛排,每一家都做到了極致。

法式紅房子餐廳

而對於我,廣元路上的新利查仍是我心中西餐的一個重要的標杆。羅宋湯、炸豬排、土豆沙拉、煙燻鯧魚,這些看似西式的菜餚,配合略有海派風格的口味,加上身邊走來走去說著上海話的服務員,以及那國營老店招牌式的服務,讓人感覺很奇妙,也有人說很奇怪,更有人大呼上當,這哪裡是西餐館!分明是個山寨貨!但我確信,這,就是上海的味道。

羅斯福

記憶片段三:小籠饅頭


說到上海的小吃,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一年365天,天天大排長龍,以致於我數度懷疑,這小籠饅頭的好味更多的來自於長時間等待後的飢餓感。城隍廟吃小籠包,必須具備的兩個基本素質:一是耐心的在餐桌邊等位同時經受住時不時飄來的肉香;二是坐下後必須得在陌生人的注視下從容的吃完。當然,你可以選擇樓上雅座,但卻也無法經歷這難得的體驗。

南翔饅頭店

既然叫南翔饅頭店,那顧名思義,這小籠饅頭一定源自南翔。在還未通11號線的歲月裡,老饕們都是坐著北嘉線,從閘北一路顛簸近一個小時,到南翔古漪園,只為那一籠小籠饅頭和一碗蛋皮湯。如果不巧遇到古漪園辦花展,那排隊的人群更是像極了世博會時的中國館,排一個小時,只為那囫圇吞棗的10分鐘。

南翔饅頭店

其實,古漪園的不遠處,藏著一個小小的館子——吾介小籠館。雖然店名有點東瀛風,但卻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南翔老店。館子遠離日漸商業化的南翔古鎮,靜靜的藏在一個小巷裡。老闆似乎也不急於賺錢,下午2點就店門緊閉,估計搓小麻將去了。這份難得的閒適的經營之心,很讓我心生敬意。其實,守著一家店,認真做好它,並一代代傳下去,這,應該是我們要堅持的上海味道。

南翔小籠包

記憶片段四:淮海中路1483號401室灶披間


這不是哪家玩復古噱頭私房菜館的店名。這是我阿娘家的廚房。上海話叫灶披間。我一直認為,最正宗的本幫菜,應該來自於千千萬萬這樣的灶披間,出自於千千萬萬阿娘之手。直到今天,我夢裡還會出現那個站在煤氣灶邊,忙著做年夜飯的阿娘的背影。酒精雞、燻魚、四喜烤麩、香酥鴨、醃篤鮮、糖醋帶魚、蔥烤大排.當一道道本幫菜端上圓臺面的那一刻,家,已不僅僅是一個個成員的概念。

阿娘家的灶披間

其實,淮海中路1483號402室灶披間的故事,於上海,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從高中校門口那家辣肉麵大王,到不遠處上海本幫菜的一面旗幟——老吉士餐廳,從進賢路上一字排開、牛氣十足的本幫家常小館,到外灘源低調奢華的慧公館。每一家,雖然定位不同,環境不同,價格不同,但都在默默的堅持上海本幫的傳統,守住那記憶裡最嗲的味道。

老吉士餐廳

老吉士餐廳經典菜品

一位我很喜歡的音樂人說過:味道,站在生理學家的角度,只是舌頭不同部位對酸甜苦辣的反應。但從心理學家的角度,它有時對應著記憶與情感。而對於我,味道,是重塑記憶裡很多時間點的源泉,更是我堅持個人夢想的最大的動力。

看著這樣精細的上海味道,免不了也要帶上一份老上海的情懷下廚做這樣一道菜~

| 上海紅燒大排 |



by 肥小菇

用料

豬大排3塊

蔥少許 姜5片

鹽適量 八角3個

料酒10ml 生抽15ml

老抽5ml 澱粉適量

糖3g

做法

1. 準備豬大排三塊,最好選擇購買帶有肥肉的,洗淨瀝乾備用

2. 用刀背將大排錘松

3. 將大排放在碗中,加入黃酒少量鹽,蔥姜醃製半小時

4. 在大排兩面拍上幹澱粉

5. 起油鍋放入適量油,燒至8成熱,下大排,炸至兩面微黃撈出

6. 將油盛起,鍋裡留少量油,將剛才醃製大排的蔥姜放入爆香

7. 加入幾個八角,放入大排,加生抽炒勻後加適量開水

8. 蓋鍋蓋大火燜煮10分鐘

9. 加入白糖調味

10. 加少量老抽上色,少許即可,不然會黑黑的

11. 大火收汁,多留點汁水淘飯特棒哦

小貼士

老抽上色力度很大,稍微放一點點就好,放多了就會黑乎乎的喲,湯汁可以多留一些,拌飯吃是超讚的。

有美味的大排,沒有噴香的米飯可怎麼好?

2015新米 五常長粒香大米500g*5 顆粒飽滿

¥49.00 包郵


還記得每次小時候玩到很晚很餓的時候,回到家總會有媽媽做的紅燒肉還有大米飯,·當時就覺得擁有了全世界;來自中國最好的稻米產區—五常大米,涼飯不回生,香糯彈牙,飯香沁人,帶你找回小時候米飯的味道。

點擊閱讀原文 舒舒服服在家吃飯





相關焦點

  • 夜上海·味道|海鮮姿造 任味蕾興風作浪
    若丹[申之魅]海鮮姿造 任味蕾興風作浪冬季,海水溫度降低,不少海鮮紛紛育肥抗寒,海鮮也就格外肥美。吃海鮮,追求食材的極致新鮮,從宰殺到餐桌的時間越短越好,能否生食更是對海鮮品質的一種考核。位於浦東的蔣記海鮮姿造,根據時令季節選用當季最新鮮的海鮮,以純天然的鮮味在食客的味蕾上,著實來了一次興風作浪。活海參薄片刺身上海食客對海參並不陌生,本幫名菜蝦子大烏參用的就是其中代表,此外蔥燒海參、小米遼參都是食客普遍喜歡的海參菜餚,烹飪後的海參入口軟糯,富含膠質感,讓人為之沉醉。
  • 忘不了的味蕾記憶,那碗飄香的鱔絲面,魂牽夢縈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事,有年暑假去上海姑媽家玩,那時大家日子都緊,早飯大都在家裡吃。姑媽家附近有家麵館,一天早上姑媽讓她兒子帶我去吃麵,去後我點了碗最貴鱔絲面,怎麼吃完的記不住了,但當時面的美味幾十年來一直難忘,魂牽夢縈般的伴隨在味蕾的記憶中。
  • 味蕾的記憶不會騙人!消防員吃水餃認出媽媽的味道引人淚奔
    味蕾的記憶不會騙人!消防員吃水餃認出媽媽的味道引人淚奔時間:2020-12-23 20:26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味蕾的記憶不會騙人!消防員吃水餃認出媽媽的味道引人淚奔 12月21日,來自陝西鹹陽的消防員魏肖立和隊友一起吃餃子時,忽然吃到了熟悉的味道。
  • 小雪醃菜:留住記憶中的「冬天味道」
    對於北方人來說,許多人記憶中冬天的味道往往是從醃菜開始的。我們從小看著媽媽醃菜,鹹菜缸裡裝滿了味蕾的記憶。經過時間歷練的醃菜,在寒冬裡依然給我們帶來與眾不同的鮮。那不僅是味蕾的惦念,也是情懷所致。愈平凡,愈長久。或許,這也是平凡如醃菜的另一種長久。胡楊俗語道:「小雪醃菜、大雪醃肉。」
  • 還原最初的味道 張平帶領渝味曉宇溯源重慶火鍋文化
    原標題:還原最初的味道 張平帶領渝味曉宇溯源重慶火鍋文化眾所周知,如今風靡餐飲界的火鍋起源於重慶,歷史悠久。經歷上千年的演變,火鍋成為了中華美食的傳承經典,也是重慶這座山城最具地方飲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美食。經過歷年的發展,重慶火鍋蒸蒸日上,風靡全國,名揚四方。
  • 本色赤峰|一座值得你深愛的城市!
    出色源於本色,赤峰的本色,古老而現代,內斂又奔放。它是我們的來處,亦是我們的歸途,這是每一個赤峰人敬仰又熱愛的故鄉。味之本色人間煙火,有滋有味對於一座城市的印象總是先從味道開始它就像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藏在那座城市裡任何一種美味後面最經典的赤峰對夾外表金黃,層次分明香酥脆,肉細嫩滿口脂香卻無一絲油膩味蕾中的「峰」
  • 市民文化客廳|聽童謠、品老字號美食,直播裡的上海老味道
    上海知名作家馬尚龍老師和滬語童謠唱作人王淵超作為嘉賓登臺,一邊和在座觀眾一起品嘗上海小點,一邊聊起並彈唱起他們記憶中的 「上海味道」。馬尚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出版了不少和上海有關的作品,諸如《上海女人》、《上海路數》,在現場和大家分享文化故事同時,也分享了他兒時的上海「老味道」。
  • 記憶裡的上海味道:閒話餛飩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閒話餛飩餛飩是用麵皮把餡包起來,然後在水裡煮,就是水裡煮的包子,古人稱「湯餅」,和北方水餃同屬一個系列,只是南方餛飩有不斷創新的精神
  • 十日談|枇杷味道
    塘栖枇杷味鮮美,那種味道成為了記憶。每到五月間,還會去尋找枇杷,拾回兒時的味蕾記憶。四十多年前去塘栖古鎮寫生,第一次見沿河兩岸的廊棚和美人靠,那個畫面,那種氣息,就好像《良友》畫報上的插圖。塘栖枇杷味鮮美,核也不多見,這是我第一次讓味蕾留下枇杷味道,那種味道成為了記憶。多少年過去了,舌尖竟然還有回味。味蕾對於最初的記憶非常深刻,凡小時候、年輕時候吃過的那些東西的味道,就會深深地刻在了舌尖上,一輩子也抹不去。
  • 味蕾中的上海味道 凸顯上海全球城市影響力
    城市的美食,就如一個美好時光機,勾起了每個人情感共鳴,喚醒了每個人記憶的源泉。  海納百川、中西交匯的魔都上海的味道,應該是何種滋味?從百年老店到海派融合,從弄堂飄香到舶來美食,從古鎮古早到洋房新菜,從街市菜場到網紅潮味……在上海,在一千個食客的味蕾上,或許停留著一千種的美食回味。
  • 上海西餐老字號的歷史,有你記憶中的味道嗎?
    今天一起了解一下上海灘西餐老字號的歷史,有你記憶中的味道嗎~上海西餐業概覽1608年,義大利傳教士來滬傳教,將西方食品帶入上海。上海西餐的起源大抵可追溯到這一時期。1843年上海開埠後,在滬的諸國商人為保持自己的餐飲習慣,開設西式酒店飯館。
  • 夜上海·味道|東湖味道 食之有道
    [申之魅]東湖味道 食之有道近年來,每逢初秋,上海都會迎來一場美食的盛會。一個月的時間裡,東湖集團旗下的西郊賓館、東郊賓館、虹橋迎賓館、興國賓館、瑞金洲際酒店、東湖賓館等國賓館,將向市民一展美食魅力。南北東西味蕾開當第一道南北東西冷拼薈上桌時,就好像打開了一本關於海陸至味的書。用金槍魚、海膽醬鮑魚、魚子醬糟帶子、梅醬白子組成的海洋派率先打開眾人的味蕾。
  • 回首「老莫」時光,有著幾代人的味蕾記憶
    回首「老莫」時光,有著幾代人的味蕾記憶 2020-09-29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城市味道之北京的味道——城隍根下,「講究」是本色
    作為明清兩朝的都城,它的飲食文化也是深受歷史文化的影響,北京美食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美食以及明、清宮廷美食而形成,品種繁多,口味獨特,成為一代人記憶中的「老北京味道」。說到北京味道,第一個要提的必須是北京烤鴨。
  • 夜上海·味道|海鮮姿造 任味蕾興風作浪
    若丹[申之魅]海鮮姿造 任味蕾興風作浪冬季,海水溫度降低,不少海鮮紛紛育肥抗寒,海鮮也就格外肥美。吃海鮮,追求食材的極致新鮮,從宰殺到餐桌的時間越短越好,能否生食更是對海鮮品質的一種考核。位於浦東的蔣記海鮮姿造,根據時令季節選用當季最新鮮的海鮮,以純天然的鮮味在食客的味蕾上,著實來了一次興風作浪。活海參薄片刺身上海食客對海參並不陌生,本幫名菜蝦子大烏參用的就是其中代表,此外蔥燒海參、小米遼參都是食客普遍喜歡的海參菜餚,烹飪後的海參入口軟糯,富含膠質感,讓人為之沉醉。
  • 老上海人沉甸甸的小辰光記憶!上海城隍廟!
    「四牌樓」,老上海人對之一定記憶深刻,它曾是上海人氣最旺的黑暗料理街。老一輩有這麼一句話「有城隍廟,上海就有七百年歷史;沒有城隍廟,上海只有一百年歷史」在很多老上海人的記憶裡城隍廟曾是孩提時的樂園每個角落,每處細節,都能尋到歲月深處的符號!
  • 致我們記憶中的香港味道
    濃稠的沙司,苦澀的咖啡,帶血的牛排,品種做法味道都比較單一。民國以後,真正走進上海市民生活的是改良過後的中國式西餐和俄國式廉價西餐。中國式西餐包括國人經營的高等西餐館和兼營經濟西餐的廣東宵夜館。王家衛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食物是有記憶的,我們身體對某些食物是有記憶的,有些時候,你碰到一些東西,你嘗了之後,很難說是什麼味道,它可能是一個生理的東西......電影很像食物,你吃後齒頰留香,卻很難用語言將那種味道準確地向他人形容出來,那是很抽象。」
  • 紮根合肥男人街近20年的老牌館子 一隻三黃雞撐起老合肥的味蕾記憶
    食物,總是和記憶相關的。正如,蔣勳在《品味四講》中寫道:我們對食物的記憶非常奇特,你會發現一般人所講的山珍海味,未必是自己一生最重要食物的記憶。有時候你懷念的,卻是一碟小青菜。
  • 南翔饅頭店120周年丨天下一籠,上海味道!
    南翔饅頭店120周年丨天下一籠,上海味道!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小吃裡,名氣最響、人氣最旺的當數南翔小籠饅頭,從1900年創始至今,南翔饅頭店已經經歷了120年,從最初的長興樓,到如今的南翔饅頭店,著實承載了三代甚至四代上海人的記憶,就像東方明珠電視塔是上海的地標,南翔小籠饅頭也早已成為了上海的代表性美食。
  • 記憶熠熠生輝,記憶中的味道只屬於記憶,無法尋回
    就像刻板印象的形成一樣,味道也會在我們的心裡形成偏見,而且無法改變。若是一種你從來沒吃過的東西,那麼第一印象決定著你下嘴的欲望。而記憶中的東西不一樣,味覺記憶會左右你嘗試的動力。記憶中媽媽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好友的味道、她的味道……很大程度地佔據了我們日積夜累、心心念念,難以忘卻的味覺信息庫。當我們再一次看到相似的東西時,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相應的人、相應的事、相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