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歌曲《追夢人》裡的這句歌詞,讓很多人為之深深觸動。當歌聲與現實交相輝映,在新中國成立70年來濟南市的發展歷程中,這座城市也在市民不經意間記取了他們的努力和笑容。在「家國同夢70年——濟南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發展成就展」上,有不少觀展者找到了自己或家人的身影,並由此回想起當年的故事和記憶,打心底裡泛起了深深的觸動、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稻改」「泉城義工」「濟南交警」「環衛人生」……家國同夢,人城共進,他們不只在成就展上找到了熟悉的身影,更在波瀾壯闊的發展大時代裡親歷了、見證了濟南的壯闊歷程。他們,以及他們背後的萬千濟南人,是這座城市70年來發展、蝶變的見證人、參與者、生力軍。跟隨他們的回憶,傾聽他們的故事,濟南70年來輝煌的發展樂章更覺鮮活、動聽。
在成就展上,「遇見」家人年輕時的模樣
時間回溯到1965年,當時的歷城縣遙牆鎮實施「稻改」,這也是全市農業史上的一件大事。伴隨著「稻改」的實施,在濟南,東至遙牆、西至吳家堡,大片鹽鹼地經過改造變身「魚米之鄉」,濟南人的餐桌上有了本地產的大米,更造就了「吳家堡黃河大米」這一「濟南品牌」。
年近60歲的老農趙連科跟著大隊幹部在地頭,研製五齒耙……時隔54年,這一幕以照片的形式出現在成就展上。在參觀展覽時,趙連科的孫子趙秋明無意間發現了這幅珍貴的照片。「啊,照片裡的這個人是我的大爺爺!」他把照片發到了家庭微信群,群裡立即「炸開了鍋」。「激動得我差點流淚」「看著想哭」……親友們的激動之情難以自抑。
趙秋明還有親人出現在成就展上的其他照片裡。在成就展上,展出了一幅十七八歲女孩打草繩的照片。幾番比對後,趙秋明的表姐辨認出照片裡的女孩就是她的母親。這個能有幸被相機記錄下來的女孩自有過人之處,別看當年只有十七八歲,卻已是生產隊裡的技術員,小小年紀就帶著大家開展「稻改」工作。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幅照片太珍貴了,拍照片那時候還沒有我呢,我得讓我媽好好看看。」趙秋明的表姐激動地表示。
這兩幅照片,讓趙秋明一家熱血沸騰。「我表姐第一次知道媽媽年輕時候的樣子,真是個大美人,我們年輕一輩也更加知道了前輩們為改變貧窮落後面貌,做出了多麼艱辛的努力。」趙秋明說。
「一閃而過」的鏡頭激勵著老義工
趙秋明的家人因為參與了「稻改」這件濟南歷史上的大事件,被鏡頭記錄了下來。而63歲的泉城義工呂廣闊則因為參與濟南市的文明創建工作,作為泉城義工的一員,出現在了成就展現場「沉浸式影院」的環繞大屏上,即便鏡頭閃過的時間只有一秒,但也足以令他倍感欣慰。
呂廣闊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作為濟南日報報業集團的市民記者,他也常用文字記錄濟南的發展變遷。加入泉城義工大家庭後,但凡有志願服務活動,他都積極參與,今年年初濟南軌道交通1號線通車,他就不顧寒冷堅持前往站臺開展志願服務。
9月初,泉城義工聯絡站招募此次成就展的志願者,呂廣闊看自己剛好有時間,就報了名。他熱愛志願服務,有人問他這麼大年紀了,怎麼不休息休息,他總是用樸實的話語說出自己的心聲:「為別人服務,總比讓別人為咱們服務要好,這也證明咱身體還行。」
「你等一下,快到了我告訴你。」呂廣闊在成就展上開展志願服務的區域就包括「沉浸式影院」,遇到熟人,他會自豪地告訴他們,自己的身影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在大屏幕上。「下一個鏡頭就是,在左邊!」當自己的身影跟一眾身著紅馬甲的泉城義工一起出現在屏幕上時,他的眼神裡總是閃爍著激動,「就一閃,仔細看就能看見了」。
就是這一閃,令呂廣闊無比自豪。在成就展期間,他的總服務時長超過70個小時,沒排班當志願者的時間裡,他也常會作為參觀者過來看看。
「每個人文明一小步,就是城市文明的一大步。」呂廣闊這樣形容自己所熱愛的泉城義工和志願服務工作,「我,就是那個引著大家多走文明路的人。」
照片上一個背影勾起他的「交警記憶」
呂廣闊因為成就展上有自己的一個鏡頭而備受鼓舞,全國勞動模範、市交警支隊副支隊長李超也在成就展上找到了自己的身影——雖然只是一個練手勢時的背影,照片也已經泛黃,但他還是很激動。
用李超的話來說,他來參觀成就展,不是他自己在看,而是代表濟南交警這個群體,來看看濟南的發展。在成就展的一個區域裡,展出了五幅濟南交警的照片,李超覺得很自豪,那些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照片,也勾起了他的記憶。1995年4月26日起,市區83個崗亭的500餘名交警以全新形象上崗執勤。指揮標準剛勁、態度和藹可親、服務熱情周到……濟南交警的變化很快引起了廣泛關注,濟南交警一時成為「泉城一大景觀」。
李超說,1990年時執勤,站在崗亭上是「盼著車來」,那時候路上更多的是自行車和公交車。時代在變,現在他們更加倡導綠色、環保、低碳出行。「一代一代的濟南交警,見證了這個城市的發展,當然和在展覽上看到的一樣,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手段出現,我們也在向科技要警力,打造智慧交管。」
談及濟南的飛速發展,他感嘆,城市的變化可謂是日新月異,現在的濟南變得越來越時尚了。「說起交通,咱們濟南人盼了好久的地鐵夢這不也實現了!」李超說。
他拍的照片上了成就展,裡面有他的「環衛人生」
今年已年過六旬的「老環衛」田魯藝,在此次成就展上看到了他拍攝的5幅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20世紀70年代濟南環衛工工作時的場景。田魯藝說,這些照片裡有他自己的「環衛人生」,更記載著濟南環衛人的風雨歷程。
1977年,正在德州下鄉的「知青」田魯藝得知濟南市環衛處招工的消息。在徵得家人的同意後,田魯藝順利成為一名普通的環衛工。這一年,他只有20歲。
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裡,田魯藝清運過垃圾、修過廁所,也掃過大街,幾乎歷遍環衛工作的各個環節。
參加工作之初,田魯藝被分配到濟南市環境衛生汽車隊工作,與同事們一起負責濟南市的垃圾清運。「那時哪有垃圾清運車,全靠環衛工走街串巷、搖鈴收集。鈴鐺一響,居民聽見了就會把垃圾拎出來,由環衛工挨家挨戶收集好再送到郊區的垃圾場。」田魯藝說,收垃圾,講究「遠接近迎」,「特別是遇到老人或小孩倒垃圾,要趕快上前幫他們提。」
工作之餘,田魯藝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拿起相機記錄身邊同事和濟南環衛事業的新變化。田魯藝的攝影技術師承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一名文藝工作者。從小,田魯藝就喜歡拿著相機鑽研,一臺老款的「華山牌」照相機曾經跟隨他多年。
83歲的馬德義大娘義務掃街27年,分文不取;由於當年環衛工招工困難,當時的環衛局副局長將自己的兒子送來當環衛工;女挑糞工國蓮蕊,不怕髒、不怕累,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通過鏡頭,田魯藝記錄了不少可愛又可敬的人。「我記錄著濟南環衛工作的變遷,也記錄著濟南環衛人的成就。」田魯藝說,他為能見證城市崛起的一個側面而感到很光榮。